查看原文
其他

芒萁

一帆csp 一帆之花颜草语
2024-09-05

记录芒萁,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它是蕨类植物,对它们,我完全没有底气。
蕨类植物,它们不会开花,也没有果实和种子,却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类群,迄今为止已有4亿多年的生存历史。它们是历史沧桑的见证者,对植物界的起源与演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更主要的是,它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呀,想忽视却不能,上个月因为红树林,记录了卤蕨,看着身边的盆友一个个掉入蕨坑,心里痒痒的,可理智告诉我,这个坑太大,还是别进去好。
不过,我又偷偷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个月记录一个常见的蕨类植物,在坑的边缘走走,还是可以的吧。

无疑,除了卤蕨,我必须把最熟悉的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抓出来先,让它给我一点勇气,至于能坚持多久,天知道呢。


芒萁,里白科 、芒萁属蕨类植物。
它也叫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小里白。
芒萁的拉丁名是Dicranopteris pedata (Houtt.) Nakaike, 1975,其属名Dicranopteris 由希腊文的dikranon(二叉状的)+pteris(蕨)组成,指叶二又状分歧,这也是芒萁属的典型特征,种加词pedata是“鸟足状的”,说的也是叶片结构。

芒萁生强酸性土的荒坡或林缘,在森林砍伐后或放荒后的坡地上常成优势的中草群落。分布于我国江苏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云南,日本、印度、越南都有分布。


说到芒萁,又想起以前的时光,它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岁月,以至于如今每一次看到,都会回想起从前的那一段与它的日子。
我出生在农村,不过真正在山村里生活的时间并不长,11岁就到镇里读初中,周末和寒暑假才回乡下,后来去县城读高中,只有寒暑假了,等我上大学后,全家人也搬离了山村。尽管如此,农村的一草一木,依旧是那么的熟悉与亲切。

以前农村没有煤气,也没有城里人的蜂窝煤,更没有电器设备,家里的能源就是随处可取的柴和草,“柴”当然大都指灌木或者乔木的树干,而“草”,除了稻草、甘蔗叶、花生苗、黄豆苗等,大概率指芒萁了,我们乡下称之路萁,估计因为它大都长在山上路边的缘故吧。


那时候的农村,大都是把芒萁来做饭做燃料的,到山里把它割下来,然后晒干,再用来烧火煮饭。把它们晒干之后,很容易就可以点燃烧火。
我们那会分工很明确,一般砍柴放牛这些活都是男孩子干,而割草洗衣这些都是女孩子干,因为我妈没有生女孩,割草这事大都落在我的头上,那会,瞅着好天气,就时常和一帮姐姐们一起去山头上割芒萁,一般芒萁都长的很长很高大,每次砍两大捆,然后拿条绳子绑上,然后插上竹竿的两头,就这样挑回家。
割回家的芒萁会在太阳下晒干,然后堆在一个叫“草间”的房子里待用。

现在回想起来,跟一帮姐姐们上山割芒萁,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那会,他们都爱护我这个小弟弟,经常会帮我的忙,而且山上还能摘野果,或者听她们讲那些我听不懂的故事。


如今总是喜欢走进大自然,那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大自然中,也并没感觉到多美好。
每次上山割芒萁,看到那满山碧绿而且密集的芒萁自然是满心的欢喜,如今想那场景是多么的壮观,而那会只是想,我可以不用怎么转场,就能收割满满的两捆芒萁了。
其实,芒萁是永远割不完的,我们乡下处于丘陵地带,身边都是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山,芒萁是山里的优势种,这个山头的芒萁割得差不多了,就换一个山头割,等其他山头割得差不多了,这个山头的芒萁又长茂盛了,于是,芒萁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芒萁的繁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那些横走的根状茎,它们匍匐在地面,下生出细密的根抓紧泥土,上举着密集的枝叶。当刀斧贴地砍过,枝损叶亡,低调的茎却顽强地活着,孕育着新芽,它们是冬日里隐蔽的堡垒,也是春日里将士们的大本营。
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放在芒萁身上最为合适不过了,即使一场山火把山里的植物燃烧殆尽,可最早复苏的一定是芒萁。它仿佛用鲜嫩的生命发出最强的抗争。
同时,也因为芒萁根系发达,地下茎具有无限分枝的特性,交叉分枝、每个节都可以生根,庞大的根系组成一个密集的根网,所以抗冲刷、固土能力特别强,这使它成为促进南方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的首选植物品种。


芒萁成为我们农村的头号燃料有两个原因,第一,它的燃烧性太强大了,晒干的芒萁轻易就能点着,火势很大,而且也经常成为干柴的“助燃剂”。第二,它长得太好了,随处都是,采集方便,而且采之不尽。
芒萁是酸性土壤的指示种。可以改良土壤,也可以用于火灾后急速复原的植物。
芒萁也可以作为天然染料,染出来的颜色在不同的材质的布料上的颜色会有点不一样,大概都算在黄绿色范围内,有条件的朋友可以自己试一下。媒染剂用明矾或皂矾。

芒萁还有药用价值。药性苦、涩,平。有清热利尿,化瘀,止血之功效。


不能回避的是,记录植物要写它们的形态,这也是我一直抗拒蕨类植物的原因。最近,听从身边朋友的劝告,也买了学习蕨类植物最适合的书——《自然野趣大观察·蕨类》,里面还特别有芒萁观察的内容。


里面说到里白科最大的特点是在叶主轴的顶端有休眠芽。有休眠芽的植物,必然是里白科的成员。大多数种类的休眠芽有苞片保护。
前几天,我还特意邀请在壹木读书群蕨类植物班里学过蕨类植物的赵老师带我上山认蕨,她就特意跟我说了这个休眠芽的事。
芒萁除了叶主轴顶端有休眠芽外,其他侧轴顶端也有休眠芽,换句话说,它的叶子是不断重复的假二叉分枝。等到来年春天,休眠芽就会长出一个个新的轴。这就是芒萁外观上最大的特色。
▼ 它的腋芽卵形,被锈黄色毛,芽苞卵形,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齿牙,稀全缘。




芒萁植株高0.45-0.9(1.2)米。根茎长而横走,密被暗锈色长毛。


▼芒萁的根。


▼芒萁的叶疏生;叶柄长24-56厘米,棕禾秆色,基部以上无毛。



对了,关于它的叶柄,我又想啰嗦几句。
芒萁的叶柄和分叉的侧轴,我们称作枝条,枝条很长,不到有褐色的光泽,还可以弯曲,有些地方,利用芒萁的枝条来编织一些花篮和装饰品。
让我难忘的是,小时候把“枝条”的芯抽出来,可以做成一根天然的吸管,小时候玩得不亦乐乎。

前几天跟我们一起进山的余庆小朋友,就把我做的“吸管”玩得好开心。


▼这是叶柄里面的“芯”。


芒萁的叶片好有趣,官方是这么说的:叶轴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支,各回分叉处有一个密被毛的休眠芽,分叉处的基部外侧有一对篦齿状羽裂的托叶状羽片,末回羽片披针形,无柄,篦齿状深裂达羽轴两侧的狭翅。


▼都说芒萁是天然的几何专家,你看那标准的等边三角形及由它们组成的立体造型是多么的完美。


拍蕨类植物,不能错过它们的拳卷叶,那一个个犹如小孩子的拳头非常的可爱,然后看着它们的伸展、长大……


芒萁是蕨类植物,不会开花,更没有种子,它们以孢子繁殖。说到它们时,或者拍照时,必须得拍它们的孢子囊群。
芒萁的孢子囊群圆形,1列,着生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弯弓处,具5-8个孢子囊。




▼这里还拍了几张芒萁由孢子发育的生长史。





关于芒萁的描述,珠海的大咖@神游制作了视频,大家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芒萁的形态。

我们身边,除了芒萁,居然还有假芒萁,因为它们形态非常接近,估计平时我把它都当成芒萁了。刚刚好上个月周末,神游贵华一行在珠海高栏港那边溯溪时拍到假芒萁,那就借神游的照片一用,找个时间我也去认识一下。
神游说,假芒萁与芒萁不同属,最大区别是:假芒萁在各回分叉处不具一对篦齿状的托叶,并且末回和其以下几回的主轴两侧通体生有线状裂片,形同顶生羽片上的裂片。

▼ 假芒萁 Sticherus truncatus (Willdenow) Nakai

里白科 假芒萁属


(以上图片由@神游提供)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植株通常高45-90-(120)厘米。根状茎横走,粗约2毫米,密被暗锈色长毛。

叶远生,柄长24-56厘米,粗1.5-2毫米,棕禾秆色,光滑,基部以上无毛;叶轴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一回羽轴长约9厘米,被暗锈色毛,渐变光滑,有时顶芽萌发,生出的一回羽轴,长6.5-17.5厘米,二回羽轴长3-5厘米;腋芽小,卵形,密被锈黄色毛;芽苞长5-7毫米,卵形,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牙齿,偶为全缘;各回分叉处两侧均各有一对托叶状的羽片,平展,宽披针形,等大或不等,生于一回分叉处的长9.5-16.5厘米,宽3.5-5.2厘米,生于二回分叉处的较小,长4.4-11.5厘米,宽1.6-3.6厘米;末回羽片长16-23.5厘米,宽约4-5.5厘米,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向顶端变狭,尾状,基部上侧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裂片平展,35-50对,线状披针形,长1.5-2.9厘米,宽3-4毫米,顶钝,常微凹,羽片基部上侧的数对极短,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4-10毫米,各裂片基部汇合,有尖狭的缺刻,全缘,具软骨质的狭边。

侧脉两面隆起,明显,斜展,每组有3-4(5)条并行小脉,直达叶缘。叶为纸质,上面黄绿色或绿色,沿羽轴被锈色毛,后变无毛,下面灰白色,沿中脉及侧脉疏被锈色毛。孢子囊羣圆形,一列,着生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8个孢子囊组成。


中文正名        芒萁

拉丁学名        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 ) Berhn.

别名                 狼萁,铁狼萁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蕨纲

亚纲                 薄囊蕨亚纲

目                     真蕨目

科                     里白科

属                     芒萁属

种                     芒萁











(以上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为原创,拍摄自广东珠海、清远白沙、广东信宜等地,部分文字资料来自互联网。)


编号:H871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帆之花颜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