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尹少淳|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互仿与渐融

当 代 美 术Contemporary Art
专 题 研 究

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互仿与渐融



中国美协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尹少淳 



20世纪后半段开始兴起的“终身教育”理念在近年间逐渐延伸至美术领域,并在当代社会的具体语境下形成了“终身美育”的新意涵。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的关联构成了“终身美育”的完整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学校美育对直接情境的需求,以及社会美育在指标系统上的缺失等逐渐成为显著问题。针对这种困境,两种美育间的互仿与渐融或将成为美育的未来趋势和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美育的终身性


美育的本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一文中曾提出一个观点:“美感教育应是一种情感教育。”正由于美育是以情感为线索而展开的,因此它能以一种相对稳固、延续的姿态来抵御知识在当代语境下的碎片化和迭代,并使受教育者在处世心态上获得一份自主与从容。于是,美术工作者开始尝试通过美育来帮助身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身份之中的个体应对和把握激变中的当代社会,美育的终身性也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显然,美育的终身性原本就是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彼此关涉的产物,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对学习者的影响虽然不能整体地脱离人生阶段与周围环境的束缚,但它们在终身美育理念下应当相互借鉴和打通,因为它们最终指向的毫无例外都是一种有关“美”的自然的、不被遮蔽的人生信念。




二、美育与美术教育的统一


美育研究的奠基者席勒认为,美育是要培养人的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使二者在整体上无限趋近于“和谐”的状态。而感性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和谐”就意味着学习者不仅要从对“美”的抽象感知(自然的多样性)中汲取养分,还要在教师主导的具象的美术教育中培养态度和能力(法则的统一性)。长期关注美育工作的人不难发现,我们当前对于美育工作的可研究、可作为空间很大部分是在“美术教育”这一具体范畴内被开辟的。我们“谈美”要聚焦于物,“育美”要落实于学科与方法,那么显然,如果要贯彻美育的终身性,我们不能仅依据广义的“美育”对其大而论之,而是要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美术教育的针对性叙事中。

美育所涵盖的是一个相对宽广且边界模糊的范围,而美术教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内容。这不仅是因为美术本身包含了如绘画、雕塑、建筑等意涵丰富的子集,也是由于视觉艺术是对于“美”的最为直接、强烈和普遍的表达。作为美术研究者,我们或许可以用发展性的态度来理解美育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不是美育降格为美术教育,也非美术教育升格为美育,二者在终身教育的诉求下更应强调统一性。




三、美育的指标


而社会美育所面对的是另外一种境况。第一,社会美育是选择性的。社会美育的对象往往无法被预设,他们借由兴趣或需求上的动机而聚集在一起,但却很难从身份特征上被概括为同一人群,或不能覆盖同一人群中的多数成员;第二,社会美育是非连续性的。由艺术机构、培训班、社区等组织的美育课程尚能确保与固定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持续相伴,而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的美育活动则经常表现为松散、断续的状态;第三,社会美育是一种弱化了教育本位的复合场域。比如,美术馆教育者就需要时常思考如何将教育项目纳入到美术馆的“知识生产”机制中去,并与展览、研究、典藏等工作相协调,而教育在这一颇具竞争意味的场域中一般不具备绝对的主体性和优先性。这些客观问题均从某种意义上导致了社会美育在指标确立上的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不是社会美育在筹备、实施过程中不需要借助指标来强化自身的统整力和方向性,而是它始终难以将美育的对象、行为、观念、态度等放置到同一话语之内,并以此制定一种最大限度覆盖目标群体的标准。一个最为现实的阻碍就是,社会美育的复杂性要高于学校美育,如果在未来,社会美育要作为承担美育终身性的载体而发挥其价值的话,指标的确立是将其与个人成长、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必要环节。这时,社会美育也许需要回到“美”的纯粹立场上来思考指标确立的基础,校内美育在此无疑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与指示作用。




四、美育的情境


当前学校美育的另一关注点在于“情境”。近年来我们已经隐约感受到,信息的扁平化和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取代已使部分美育工作陷入一种失效的境地,学习者长期以来所依赖的对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的习得在时代的快速更替下已不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学习者需要掌握一种更为高级的能力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情境。这种“高级能力”就是运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优策略就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以用促学”和“学以致用”。

无论是社区美育还是美术馆教育,抑或是其他具有类似开放性、自由度和现场感的社会教育形式,其最为鲜明的特质正是这种置身情境之中的直接体验性,这也是社会教育能够在学校教育的总体性框架之外塑造独立价值的根本原因。直接体验性往往是学校美育所不能充分提供的,以此观之,社会美育在这一问题下可以成为学校美育的一种配合和一种拓展。




五、互仿与渐融


在终身美育的视角下,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将共同构成完整又丰富的一位公民一生的美育经历。有两种显著的倾向正在印证这一状况,那就是两种美育间的互仿与渐融。

终身美育强调将美育理解为一个整体性、终身性的概念。在校内层面,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关注学习者对于美术学科能力的终生需求,并尝试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再次审视当下美术教育在未来的“保值”、“保鲜”能力;而在社会层面,很多美育形式本来就具有终身性的色彩,与学校美育的互通与互鉴能够引导社会美育成为更具秩序感和层次性的教育方式。信息社会下的美术早已不仅限于一门学问或一项技术,它为人们带来更多精神属性上的支持,比如仪式感的延续、生活方式的塑造、审美体验的获得、文化自信的生成等。这些未来社会的“精神必需品”需要通过美育来生产和创造,今天我们对美育的认知与行动将决定未来人们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质量。(节选)





欢迎订阅《美术》杂志阅读全文


本 文 版 权 归 本 刊 所 有, 侵 权 必 究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投 稿 信 箱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
artmsyj@163.com

| 美 术 家 |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美 术 史 学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靳 浩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 靳 浩
artwcyh@163.com

| 微 信 平 台 | 任 洁
artmagazinewx@sina.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统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

 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

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

广 告 部

 010-65003278

传 真

 010-65911170

...................................................................................................

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