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璐|在探索中前行——我的连环画创作

《美术》杂志社 美术杂志社 2023-04-19

当 代 美 术

Contemporary Art

在探索中前行我的连环画创作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教授沈璐


摘  要随着新时期“大连环画”观念的不断推进与深入,众多连环画家在创作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以笔者学习与创作连环画的个人经历为切入点,围绕作品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对个人的连环画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连环画在未来的发展进行思考。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国美术创作在题材、风格、材质等取向上不断变换转型。新时期的连环画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艺术语言与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样,从单一的水墨线描,发展成为题材新颖、风格多样,集中国画、版画、油画、雕塑、水彩画、综合绘画、民间美术、多媒体设计等艺术门类与形式语言于一身的“大连环画”。这一转变使连环画有了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越来越多的连环画作品走进展厅。


新时期的连环画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点缀在中国美术的浩瀚星空中,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连环画的蜕变与发展也为我提供了展现自身艺术的机会。初识连环画至今已10年有余,在这10多年间,我创作了20多套连环画、插图作品,也参加了很多国家级展览和比赛,并有幸获得了第13届全国美展的银奖。回想这些年作品从题材、风格和技法上的成熟与新变,也恰恰见证了新时期连环画的转型之路。


沈璐《鹤之灵之十一》 连环画

38cm×47cm 2013年


沈璐《马克思之二》 连环画

40cm×60cm 2018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出,我的连环画作品从题材上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起初,我并不清楚自己想画什么,但在农村成长的经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乡村的生活体会内化于心,并在创作中将它们得以转化。《鹤之灵》是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创作的第一套连环画作品,故事正是以家乡黑龙江为背景展开叙事的。对东北生活的深切了解,也让我更加容易地找到了文学语言与视觉图像之间的契合点。然而,仅拥有对生活的积累是不够的,要想将生活的真实感转化成艺术美感,对事物的观察和取舍运用是必要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细节带来的直观感受会激发我的创作热情,成为画面的灵感来源,但必须通过对图像和文字的解构、重组,才能最终形成完整的作品。此后,我还创作了一系列乡土人文题材作品,包括《水家乡》《麻三爷和他的鹰》《草房子》《草原上的格桑花》《甜蜜的十八洞村》等。审视这些作品可以发现,在我的创作初期,题材的选择与自身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我想表现的却并非是对生活的客观描述,而是通过绘画寄托内心对生活淳朴、本真的情感体验。


2014年,“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的参展机会,使我开始转向红色历史题材创作,对连环画故事呈现的角度和方式,也随着创作的积累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很多人曾问我:作为远离抗战年代的“80后”画家,是如何深刻体会到那个年代的故事,创作出感人的连环画作品的?我想,就如丰子恺所言:“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都给予热诚的同情。”用“80后”全新的视角回顾历史、解读红色题材,创作出既符合历史现实又符合当代审美情感的连环画作品,是我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我的策略是“避其锋芒”“扬长避短”:一方面,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战争场景和激烈气氛要尽量避免;另一方面,通过整理资料,凸显人物性格,以细节的情感感染人,表现更真实感人的英雄人物形象。《冰山上的来客》整部作品没有出现战斗场面,而是以塔吉克少女和解放军战士的唯美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假古兰丹姆的身份败露、三颗照明灯照亮帕米尔高原,以及点燃胜利的火把等情节的描绘,间接地呈现出解放初期边防部队与匪特斗争的惊险,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连环画《马克思》更是选择了从“燕妮的丈夫”,“一位敢于追求理想的青年人”角度出发,描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真实的马克思形象。更大程度上应和了当代青年人对人本主义的理解和形象化的审美情趣。用不一样的视角、自然的隐喻,去重新诠释红色历史故事,以感受的真实性、艺术化历史的真实性,从而直击观者心魄。从“乡土人文”到“红色经典”,无论是来自生活的感悟,还是社会的责任,我始终坚持着遵循本心,不把自己框定在题材之内,力求在限制中寻求自我,在创作中探索方向。


沈璐《马克思之八》 连环画

40cm×60cm 2018年 



常言道,画如其人。作品呈现的风格特征和画者的情感抒发是一致的。我的作品以写实绘画为主。在创作上,我尤其喜欢表现美的事物,这种美既是可视性的艺术表现,也是隐蔽性的灵魂内涵。它包含了构图的灵活多样、色调的和谐统一、节奏的张弛有度,也包含了内在理念的和谐与静谧。


将电影镜头的形式融入创作,是我对连环画构图的一种新尝试。在写实绘画中,精巧的镜头式构图可能成为表现画面形式、传达画者情感的最佳工具。作品《马克思》中,在描绘主人公受到资产阶级诬蔑,遭到政府驱逐时,通过前景与后景、局部与整体、模糊与清晰的构图处理,隐喻式地表现了当时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极其矛盾的复杂关系。这种对称式景深镜头的画面构图方式,具有庄严、稳定和神圣等仪式感,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从前景转向后景,引发观者对内容的积极思考和置身其中的代入感。另一幅描写马克思肖像的画面则运用了“斐波那契螺旋”的均衡式构图,在非对称的结构中营构出稳定的画面,通过对画面结构的安排,让静止的画面中产生动态的错觉,从而达到画面的和谐。因此,在连环画创作中,我大胆运用镜头语言,通过对视角和景别的组织、构成和再造,使画面呈现时空凝固、优美和谐的艺术氛围,传达内心的情感,引导观者将视觉体验上升为情感体悟,从而达到艺术共鸣的效果。


沈璐《永不消逝的电波之四》 连环画

40cm×65cm 2015年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依据心理错觉从物理性上将色彩分成冷色和暖色。在绘画创作中,色彩与色调的运用会受到创作者个人情感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也是作品带有个人特征的原因之一。每件作品的色调与光线都是经过我仔细斟酌、反复推敲的,意在赋予画面柔和的美感。连环画《鹤之灵》虽然选择以蓝色为主基调,但作品中蓝色不仅仅代表忧伤,也象征着纯真、静谧和自由。冷调中透着暖紫色,色彩的细微变化也蕴含了画家对美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色彩变化的未知性时常给我惊喜,不仅诠释出画面的独特魅力,而且吸引我不断地在画面中找寻和定格。此外,光线的运用也是作品抒发情感、烘托氛围、提升艺术价值的重要手法之一。经过实践总结,我从效果上将光线分为两种:散射光和聚焦光。晴空下阳光直射会产生强烈的散射光,阴天时阳光经过厚厚的云层漫反射会产生柔和的散射光,多光源的照射也是散射光的一种。散射光能够清晰地展现事物,使画面拥有丰富、稳定的色彩。绘本《白象家族》就采用了多种散射光效果。森林的故事背景给光线的运用创造了条件,丁达尔光效的应用也凸显作品的唯美意境。聚焦光则是光线集中照在一点上,使画面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和空间感。作品《马克思》中起草《共产党宣言》的一幅画面中就使用了聚焦光线,这种光线更容易突出主体、统一画面,从而营造出如古典艺术般的戏剧感和厚重感。


对作品整体节奏感的把控可以影响作品的审美方向,这一点在连环画创作上尤为明显。连环画以多幅画面连贯一起讲述故事,正如电影中镜头与镜头之间环环相扣。在创作作品之前,我会根据故事的类型,以及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勾画“分镜”,通过画面之间的起伏和强弱变化,来平衡节奏,影响故事情节的张驰。但从整体来看,动作片、惊悚片与人文艺术片在节奏上又有很大不同,动作片以紧张的情节和激烈的打斗为特征,就要求节奏快捷、迅速转场以及情节的环环相扣。文艺片则节奏舒缓,留给观众足够的时间回味思考。我的作品大多数以慢节奏为主,这可能与个人的性格有关,在渲染紧张氛围时,也会有意无意地增添静谧之感。


沈璐《娇娇戎装》水彩画

110cm×70cm 2022年



在艺术发展如此多样化的今天,绘画工具的便捷、色彩的丰富、技法的多样,都为连环画的多种艺术表现提供了条件。我的连环画作品多以水彩画为媒介,水彩材料介于水墨与油画之间,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在作品表现上,水彩材料色彩丰富,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写实还是写意都游刃有余。正是源于对色彩变化的痴迷,我把画面表现的重点放在了水彩的透明性和融合性上,用相对朴素的表现手法衬托色彩的丰富与水彩材料本身的温润。在创作中,利用远景的薄透与近景人物的坚实形成质感上的对比,在画面细节处理上更是注意色彩的微妙变化,干湿结合,表现丰富的色彩层次;同时,配合刮搽、洒盐、打磨、留白、泼洒、点染等技法创造画面肌理。这些语言手法的使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创作技法、拓展了创作形式,更能传达出画家独特的艺术情感和个性化特点,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娇娇戎装》中,肌理的运用营造出画面的轻松氛围和意境,增加画面的视觉效果,在衬托和丰富形象方面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肌理的运用并不要刻意为之,只有适时、合适的使用才更容易释放瞬间的灵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创作出触动观者心灵的作品。


连环画的故事性可以更容易地让我发挥它的优势,鼓励画家把正确的价值观、美好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创作出积极向上的作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用绘画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准,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在我的连环画作品中,无论是作品的电影式构图、柔和色调还是平缓的画面节奏,都是我表达情绪、抒发情感所选择的创作手法。经过日复一日的创作实践,我对美的事物、美的情感、美的品质的理解与表达逐渐趋于成熟,风格也初见端倪;然而,内在的艺术修养、文化底蕴,以及生活阅历对艺术风格的形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学习、也深知潜心研究才能真正创作出独具风格与个人特色的优秀连环画作品。


回顾10余年的连环画创作历程可见,作品的成长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曲折中探索方向,不断发展。连环画的发展之路亦是如此。当代连环画从观念、语言和形式上与时俱进,重构了视觉思维上的现代观。面对当代社会现实主题时,我认为构建具有人文意识、民生意识的创作理念,创造出符合民众普遍性的审美诉求,是当代连环画创作的重要面向。(注释从略 详参纸媒)





《 美 术 》

创 刊 于 1950 年

中 国 文 联 主 管

中 国 美 术 家 协 会 主 办

CSSCI | 北大核心 | AMI




投 稿 信 箱

| 专 题 研 究 | 施 晓 琴
artmsyj@163.com

| 当 代 美 术 | 施 晓 琴(展览评介、现象观察)
artmsyj@163.com吴 端 涛(个案研究)
 artmsj@163.com

| 近 现 代 美 术 | 杨 灿 伟
artmsx@163.com
| 古 代 美 术 |吴 端 涛
 artmsj@163.com
| 外 国 美 术 | 靳 浩
artgwsx@163.com

| 文 萃 艺 荟 |靳 浩
artwcyh@163.com




国 际 标 准 刊 号

ISSN1003-1774

国 内 同 一 刊 号

CN11-1311/J

订 阅 方 式
邮 局  |  邮 发 代 号:2-170定 价

38.00元

编 辑 部010-65003278

010-65063281

发 行 部
 010-65952481广 告 部 010-65003278传 真
 010-65911170欢  迎  订  阅
地址  |  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安苑北里22号

中国文联5层

邮编 | 10002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