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代旅行|丽江的喧闹中偏安一隅

2017-02-05 百代旅行丽江

点击上方“公众号”可以订阅哦

白沙古镇因地面多白色沙粒而得名,纳西语称“白实”。白沙镇位于丽江坝子北端,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南麓。 白沙镇是纳西族在丽江坝的最初聚居地,也是丽江木氏土司的发祥地,为纳西族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来木氏土司将中心迁至距离白沙10公里外的大研镇,白沙古镇渐渐声名不显。当年木氏土司在这里兴建了众多独具风格的古寺院,并在这些古建之内留下了大量极具文化价值的壁画,白沙有丽江昔日最大的喇嘛寺──福国寺的旧址,有绘着精美壁画的大积宝宫、琉璃殿,有宏伟壮观的文昌宫、大定阁、金刚殿,这些不仅是明代木氏土司盛极一时的见证,也融合着多元的宗教文化。

白沙古镇作为纳西族昔日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今仍延续着纳西族人千年来传统的劳作和生活方式。现存于白沙的琉璃殿、大宝积宫和大定阁等庙宇均为明代所建,其中所藏的明代壁画是极为珍贵的文物,从内容到艺术风格都突出表现了宗教信仰和艺术创作的大融合。琉璃殿和大宝积宫于1996年被列入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背景知识

白沙昔为洄獬蛮所居,后氐羌人南下,纳西先民据而有之,这里也成为纳西族在丽江坝子中的最早落脚点,纳西族人开始了躬耕渔猎的稳定生活。 历史上的白沙一度繁荣胜过大研古镇。唐朝南诏王异牟封玉龙雪山为“北岳”,就令木氏祖先——丽江王修建了白沙街和北岳庙。宋末元初忽必烈“革囊渡江”,封玉龙山为“大圣北岳安邦景帝”,扶持木氏祖先建“丽江路军民总官府”,一时间白沙古镇车水马龙,成为丽江地域商贸、政治、文化的中心。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远征云南,不久之后攻克大理。 人口较少的纳西族一直生活在藏、彝、白、汉等民族的夹缝中,北有青藏高原的吐蕃南下骚扰,南有汉族、白族的强大势力。处在这兵家必争的河谷地带,为适应环境,木氏土司一方面将自己的核心力量退至丽江坝,这里北有石门、雄古之险,南有邱塘、九河等关隘,易守难攻,中有良田万顷,足以耕牧自给;另一方面,木氏土司以中原王朝为强大的靠山,求得生存之地、发展之机。 木氏首领阿甲阿得审时度势,率先归附明军,举君臣之礼。此举大得朱元璋之赏识,钦赐其“木”姓。次年,朱元璋颁旨封木氏“任本府(丽江)世袭土官知府职事,中顺大夫(文官四品),授乐子孙世袭土官知府,永令防固石门,镇郁蕃鞭”(《皇明恩纪录》)。木氏土司为表对明王朝的忠义,除经常向中央进贡大量黄金外(金沙江产黄金),还专门在木府前建起忠义坊,上书“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从此,木氏土司世代承袭,统治丽江多达四百七十年,并长期坚持“效忠朝廷,和待吐蕃”的战略,势力逐步增强,疆土日渐扩大。 明洪武十六年,木氏家族从白沙迁至大研今日木府所在地。大研有丽江府署等政治管理设施,成为世俗统治中心;但是白沙一直承担着重要的精神文化功能,是文化中心——两者并存,密不可分。当时人们将白沙称为上庄,将大研称为下庄。 木氏家庙和大量规模宏大的寺观坐落在白沙。明代土司笃信佛教,先后修建了琉璃殿、福国寺、皈依堂等一批寺院,也绘制了精美绝伦的白沙壁画,庄严又不失华美,给整座建筑增添了浓郁神圣的宗教色彩。据《滇南纪略》记载:“丽江土官自明朝开国以来,惟一檄而定,素不知兵,俗多好佛。常以金银筑佛,大者丈余,次者八九尺,再次之二三尺不等,如是罗列供奉”。清代纳西族诗人牛焘也曾这样描绘白沙:“丛林多古刹,喧梵自西方。” 但是随着大研古镇发展进入巅峰,原来由白沙、大研共同组成的二元中心转变为大研一元中心结构,白沙古镇也逐渐衰落,变得默默无闻。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盛,古老的白沙又重新热闹起来。 纳西族人心灵手巧,手工制造业极为发达。木氏统治时期,大力推崇汉文化、建筑、服饰、刺绣,并从汉人地区聘请大量的种桑、丝织、刺绣、木雕、建筑、艺术等能工巧匠来到丽江。纳西人兼容并蓄,使得白沙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同促进发展的中心。 解放前白沙有150多家打铜的作坊,铜器主要以铜火锅、铜壶、铜盆、铜瓢、油灯等藏区及周边少数民族所需的物品为主。解放后,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白沙街上只有一家尚在坚持手工打铜。 白沙的纺织和手工刺绣也曾非常发达,刺绣主要以地方部落酋长和大褂贵人的日用品、画作和藏式唐卡为主要题材,民间妇女服饰主要为“披星戴月”,象征纳西妇女早出晚归。解放前以白沙为中心的纳西及周边少数民族妇女几乎人人刺绣。解放后由于“文革”、机械化等原因,现在好的刺绣师傅寥寥无几。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白沙锦绣艺术院正在努力挖掘、整理、传承和推广纳西及周边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及文化。

看点一

白沙壁画



▲白沙壁画

丽江是多元宗教文化区,白沙壁画将各种宗教文化和艺术流派兼收并蓄,融合中原汉族、藏族和纳西族的文化,在明洪武十八年至清乾隆八年(1385— 1743)三百多年间陆续绘制而成。 绘画布局周密,用笔严谨,色彩富丽,造型准确,人物形象逼真,吸取了东巴画粗犷、色彩对比强烈、线条均匀、笔法洗炼等特点。涉及的题材较为广泛,不仅描绘了大量的宗教人物,而且也透露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飞驰的骏马、绽放的荷花、山林田野、花鸟草虫等自然风光。在色彩上,多数白沙壁画以黑色为基础,运用金色渲染佛身,在黑色的底色上制造冷暖的变化。 此外,白沙壁画虽然晚在明末才完成,但仍能看出人物圆润丰满的唐代画风,所以有人形容白沙画壁是“眀画唐风”。 据1962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的记载,丽江壁画分布于漾西之万德宫、大研镇皈依堂、寒潭寺、束河大觉宫、崖脚村木氏故宅、芝山福国寺、白沙琉璃殿、大宝积宫、护法堂、大定阁、雪松村之雪松庵等处。明朝丽江木氏土司正处于鼎盛期,政局稳定,没有外部政治势力的侵扰,也没有战火硝烟的蹂躏,为显其富庶而大建宫室,从而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群。据考证白沙壁画除了大定阁部分是清初重建时补绘以外,其他是在明朝两百多年里,先后由各民族的众多画师完成的,其中有江南人马肖仙、中原道士张氏、藏族画工古昌、纳西族画匠和氏东巴,以及来自大理白族杨氏画师。 大宝积宫 大宝积宫殿建于明朝万历十年(1582),得名于《大宝积经》。建筑周围原来同时建有护法堂和金刚殿等建筑,但现已不存。现存大宝积宫建筑平面呈方形,每面三间。 殿内雕塑已不复存在,但绘画保存较为完整。除藻井彩绘外,现存十二铺壁画,南壁3铺、西壁5铺、北壁3铺,原殿堂中心佛龛背屏1铺。其中8铺壁画题写有藏文题记。 属佛教殿宇题材三幅,包括绘孔雀明王法会、如来释经图、观音普门品图等;属佛教密宗题材七幅,画大宝法王、黄财神、绿度母、降魔祖师、金刚、亥母、百工之神等;还有两幅是道教题材,画天、地、水三官,文昌、真武、四天君、风雨雷电四神。 壁画绘制的虽都属于宗教题材,但不乏世俗趣味,是丽江现存壁画中规模最大的。画面内容众教合一,同时表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道教的神像,也突破了宗教题材的局限,表现了明代边疆社会的侧面,如其西壁绘有降魔祖师,周围为砍柴、钓鱼、打铁、舞乐等百工之神。在艺术风格上融会汉族、藏族、白族、纳西族的绘画技法,反映了丽江多元文化特征,如大宝积宫顶部的藻井,在道教的八卦图中心并没有绘制原有的太极图,而是换上了梵文的“郎酒王丹”,外围的八卦符号则属道教文化,再往外的四角有四只蝙蝠,它既有汉文化中的“四时纳福”之意,蝙蝠本身也曾是纳西族的吉祥物,最外边画的龙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 琉璃殿 琉璃殿初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得名于殿内供奉的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殿呈平面正方形,坐西朝东,面阔两间,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上檐七彩三翘,下檐斗拱三彩单翘。 建筑学家刘敦祯先生曾记载:“上檐七彩三翘,第一跳施幅云,托于前承外拽枋,另于坐斗两角,各出科拱,上置科三幅云,述外拽枋下。第二跳仅施三幅云一具,承外拽枋。第三跳直接承于挑檐下,无厢拱。” 就今日已知资料,国内建筑以三幅云代瓜拱者,仅见于北京明长陵之屏门,其以斜三幅云承托外拽枋,无有早于此殿者。房间上部存有16铺壁画,每幅高1.2米,宽0.6米,皆绘于明代早期,是丽江壁画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内容多与药师佛有关,构图简洁,线条明了,颜色略显暗淡,画风朴素,笔调自然大方,给观者以平静祥和之感。 大定阁 大定阁位于大宝积宫东北,据《丽江府志》载:“明时土司木增建,并题‘大定’二字,书法遒劲。阁四面缭以铜罘,井以文石,修极精巧。后倾圯,乾隆八年里人修复,庙宇如初。”  大定阁坐东向西,原由数院组成,现仅存一院,为单檐歇山顶四合院落,外有坊门一座,门内有小巧别致的庭院,两侧低矮的廊屋,立于阁前。三面山峦的秀美景色可尽收眼底,颇有“青山作墙”之趣。    大定阁位于庭院东面,每面三间,面阔6.86米,进深5.25米,高5.2米。内部前后檐柱之间,各装隔扇一块,划分为三部分,前为走廊,中为拜庭,后为供佛像。下檐无斗拱,上檐斗拱七踩三翘,其跳头三幅云,比例适中,雕刻精致。阁内梁坊、隔扇、雀替等构件精雕细刻。墙壁上还嵌贴文石,为丽江古建筑所独有,颇具特色。 大定阁内壁和廊屋墙上均有壁画,共十七幅。正殿壁画绘欢喜佛,线条流畅,笔意凝练,具有唐卡画的风格,民间气味浓厚。南北廊屋绘“水月观音”,画有文殊、普贤、大势至等佛像,以水月云石相衬。有一幅观音菩萨画,观音坐于莲池畔的山崖上,脚踏莲花,紫衣红带,身后团花簇锦,身前荷花正艳,碧水荡漾。 文昌宫 文昌宫位于琉璃殿前广场东侧,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后由清道光年间任贵州镇远总兵官的白沙古镇人和耀曾捐款扩建。坐北朝南,一进两院。迎面照壁上写着“玉璧金川”四个大字,是清代丽江郡丞聂瑞题写,既是对丽江的概括,也是对玉龙雪山和金沙江的赞美。 大殿一楼一底,歇山顶构造,单柱碧瓦,回廊四通。前为正殿,进深三间,面阔五间,正殿前立着截自《文昌帝君阴骘文》的木刻家训,庄严醒目,以教导后人。 大殿今陈列木氏土司的历史文化展,一共为三个展厅:“族源厅”主要介绍纳西族的历史渊源。纳西族源于战国末期的黄河上游地区,而后南下,先到岷江流域,再到雅砻江和金沙江流域,最后集中在滇西北的玉龙雪山之周边,汉晋时期称其为“摩梭夷”,唐代称其为“磨些”。他们自称“纳”“纳西”“纳日”等;第二厅“木氏厅”,则主要讲述了木氏的发展历史;第三厅为“白沙风物厅”,展现了丽江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 文昌宫的后院正殿中供奉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本名为张亚子,他笃信道教,长期在四川宣传道教教义,死后人们为对其缅怀纪念而在七曲山建起庙宇,名为“清虚观”,并立碑刻上“梓潼君”,张亚子遂成为梓潼神,供人祭拜。元朝时仁宗赐封其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从此梓潼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掌管文昌府的事务。 金刚殿 金刚殿位于大宝积宫北侧,为明代丽江土司木增为母亲建造的。 殿前一枋山门为单檐歇山顶,四脊飞檐,入门处有雕花汉白玉石柱,影壁旁嵌典雅古朴的汉白玉、青砖浮雕。 大殿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四根京柱直达顶部。殿基中置三级踏跺,内供释迦佛;斗拱华丽,镂雕莲花;藻井绘太极八卦图;前檐柱、深坊、雀替等处雕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以及鳌鱼、大象等图案,刀法细腻;门窗、隔扇、槛框等处则雕凿奇花异卉。 左右配殿内塑有十八尊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罗汉像。

看点二

白沙四方街



▲四方街

白沙古镇的中心是被称为“木都”的殿宇群落和象征政治权力的大广场。殿宇群落包括解脱林内的福国寺(山门和大殿已搬至玉泉公园即黑龙潭内)、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宗教建筑群;而帮助木氏积累财富的商贸广场即是“木都广场”,也即四方街。 白沙四方街在纳西语中被称为“崩石芝”,清代称为“白沙市”,热闹非常。据《丽江府志略》载:“白沙市,在村中,昔木舍多居此,头目蜂从,人烟凑集。以盐、酒、蔬、米交易相通。每日申、酉方集,至晚灯火照耀,市声喧豗。” 白沙四方街在南北向的矩形平面上,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出主街道,南、北街是古镇最主要的道路,中央分界点为四方街的木牌楼。一条从青龙河引出的支流“开美吉”由北至南顺街道流至四方街南端后分为三条支流。在河水分流处,建有一座两层木构的牌楼,沿东西向展开,横跨于南街。若由其南侧进入四方街,楼门便起到框景的作用,形成“门含玉龙万古雪”的独特风景。


旅行秘籍

1、白沙古镇是丽江三个古镇中保存最古老原始的,最佳旅游时间4月-10月最佳,景色迷人。 

2、交通信息可以从大研古城骑自行车去白沙古镇,一路风景不错,车程大约12公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