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理念,创造属于平凡人的探险
你还记得你上一个5年计划吗?有几条实现了?
在这5年之中,你又做了哪些事情,是之前的你无法想象的?
五年前,我根本不会想象今天的我已经走过8500公里山路,爬过1500多座山峰,基本掌握攀登雪山、攀岩、滑雪等等技能;不会想象(其实根本没有听说过)徒步“三重冠”,也不会认为自己可以用爱好赚钱;不会想象自己有朝一日会和同伴在沙漠里换轮胎,在雪地里迷路,在林子里靠吃树叶为生;更不会想象自己能在世界尽头看日照珠峰、体验风河山脉的云开雾散、博卡拉上空坐滑翔伞、缅因百公里无人区吃蓝莓吃到撑……
事实证明,你能做到的事情,其实远远超过你的想象之外。计划固然重要,执行固然重要,但是这些都局限于我们眼下的认知范围之内。过度拘泥于这些目标,其实也是自己给自己设限。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眼快手准”的机缘、跳出常规的勇气、坚持到底的行动力;在城市里的普通人,似乎离“精彩的冒险”还差得不只一点半点。现实果真如此吗?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个姑娘。她小时候是个书呆子,体育成绩一直在及格至良的区间,动手能力差、路痴、洁癖、恐高,一直在城里长大,而且几乎从来没有涉足户外……
于狼丘北坡,摄影师:贾卓康(kangpic.com)
是的,她就是十年前的诺娅本人。“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如果我能穿越时空遇见少年的那个自己,我可能会给小诺娅开如下脑洞。
一、花心思省钱,不如让自己更值钱
我觉得二十几岁的人犯的最可怕的错误之一,就是过于保守地生活,放弃让自己增值的机会。当老之将至,我们不会记得在某省钱(烧钱)快报上刷货的时间,不会记得几张40%off的coupon, 甚至不会记得哪个P2P平台的哪个“宝”获利更多。
诚然,省钱是赚钱的另一种形式。诚然,存钱很重要。诚然,钱是值钱的。
但是,把精力花在研究如何省(小)钱上面,不如提高自己赚钱的能力。
让我们充实的是知识,是思维方式,更是把“经验”转化为“价值”的能力。当我们有了更多种的探索这个世界的形式,就会有多元的视角、跨界的领悟力、以及更多把打开人心和工作机会的钥匙。
你的体验和感悟,探险和修行,终将会水到渠成,在未来的某天给你巨大的助力。
2013年冬天于科罗拉多的Great Sand Dunes NP
二、不要总想着抱大腿,而是琢磨自己怎么成为大腿
刚开始涉足任何一门新技能的最大阻碍,就是总期盼着能“有人带”。但很快我们就意识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那些高手,往往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对他们自己有价值的人身上。
高山仰止。榜样的力量无穷,不在于每次出游时他们都能给你擦屁股、扫障碍、做计划,而在于他们自己就是一本本书,常翻常看常思考,常有惊喜。所以大腿要“养着”:除了平时要多和大腿联络感情之外,还要以互助模式回馈大腿;而“互助”的前提就是自己要有货。这和职业发展、自学技能等需要“拜师学艺”的道理类同。
认清现实,摆脱依赖感,先让自己坐拥资源,技能自然会在一个阶段之后以指数倍增长。
那些年的那些大腿们……
新驴既没有资源,又没有大腿可抱,那么应该从哪里上路?
第一点就是摒弃错误的意识,即只有大腿存在,你才能玩好。不出差错的旅途是乏味的;如果什么都被别人策划好了,你能学到的技能又有什么呢?这和旅行社又有什么区别呢?
国内的朋友 - “大腿的自我养成之路”不是从约伴开始,而是从调研开始。《登山圣经》有空翻翻;探险视频不只是要看,更要观察细节;8264磨房马蜂窝穷游的攻略和游记,最有意思的多半都是前面筹划的部分;掌握认路、求生、识天气的一些关键技能,在互联网上就可以做到。每次策划旅途的时间,其实就是涨软技能的机会。
墙外的诸位 - 把以下几个网站花一两个周末反复看看,输入Gear/Weather/Trail/Mountaineering等关键词,就会有很多惊喜:
Backpackinglight.com : 包罗徒步、登山、旅行、滑雪、冬季露营诸多项目;装备、技巧、轻量化、目的地、测评、用户体验等交流项目比比皆是。会员要一次性费用,才能浏览Articles, 但钱会花的很值(毕竟很多文章都是用APA的格式写出来的,信不信由你)
Whiteblaze.net:主要是给资深长距离徒步老油条唠嗑用的论坛,类似美版mitbbs,水很深,搜索装备的问题也许最有用
Andrew Skurka和Pmags.com:两个最推荐的户外博主,前者就是响当当的目前陆路行走速度和技巧第一人、用皮划艇/徒步和雪板穿越阿拉斯加+在美西速度大环线Great Western Loop的思科卡先僧;后者是科州老驴Paul,他的博客深入浅出,是我推荐的入门必读。
和TNF China在美国西南郊狼谷
当你在互联网上把基本功“纸上谈兵”了大概,就可以出发了。一个人去后山爬一爬,周末去近郊走个小道,工作之余翻一翻NOLS出版的教材、看几个读地形的视频,很快就能上手。
不管是身在何处,我觉得最好的户外约伴资源其实是当地大学的户外社团,这点在国内和国外都适用。如果当地没有大学(或者学生户外社团),国内朋友就要借助QQ群、磨房、8264甚至微信朋友圈这样的平台;国外的朋友可以先看看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户外Non-profit(哪怕是大叔大妈组织的徒步队伍),看看REI提供了什么样的课程和trip, 考虑一下是不是可以报个潜水或者冰裂缝救援的课程,实在不行还有meetup.com。走到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会顺理成章了。
南犹他-北亚利桑那的白蘑菇Wahweap Hoodoos
三、团队合作很重要,但也要随时准备好一个人战斗
一个人在户外最美好、最重要、最救命的品质,就是自给自足。
自己自足意味着对天气、地形、装备、伙食、路线、可能遭遇的情况、应急方案都胸有成竹,哪怕脱单了也能顺利走下去。
自给自足也意味着能在团队当中成为那只“头狼”。自救,方能救人。
“自给自足”的另外一个涵义,就是尊重大自然、负责任地旅行。这是“无痕山林”的最终核心,即人能在天地之间守住本位,与自然融为一体,相辅相成。这时的人,是生态链中和谐的一部分,是户外中一个主动而有灵性的本体。
诺娅在科罗拉多步道的第二天就和队友分离了,直到第21天才遇上日本同伴长沼。那不久之后,我就经历了一次失温事件,当时情况严重到我无法自己系鞋带、穿裤子、搭帐篷,一切都要在高原上的雷雨之中依靠队友完成。那次的体验无法用“后悔”“羞愧”这样的词汇来解释,对我影响深远。
2013年于科罗拉多小径
如何做到自给自足?掌握3个必备技巧:
导航:包括靠自然因素判断方位、地形图和指南针的使用、识别线路(区分小径和野路)、识别路线上的潜在危机、在天气情况恶劣的时候不迷失方向、熟练使用导航APP或者手持GPS而又不过度依赖、在迷路之后能冷静处理,等等;
天气:知道什么样的天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恶劣天气的行走和露营的应对方案、如何最大化舒适程度、活体天气预报、熟读气象水文报告等等;
野外生活: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让自己更舒服、怎么更有活力。在队友需要的时候,除了能把自己照顾好,还能提供场内援助,才是户外中最强劲的大腿。
与“抱大腿”的那一条不同,掌握以上三条最重要的就是经验。所以墙裂建议每次旅途完毕之后坐下来悉心总结,彻底反省,然后重复第一条当中的步骤,再来一次。
2014年一个人走风河山脉
四、入一套靠谱装备,改善的不只是旅途体验
我在走PCT之前做了8个月的准备,期间get了一个主题:那就是只有让自己的户外真正舒服的人,才有可能走地更好更远。这一点对于任何长距离旅途都格外明显:是想如果每天都是在冰与火之间挣扎,在水泡和中暑之间搏斗,在缺水和缺盐之间拼搏,在没睡好、没穿够、没吃饱之间摇摆,我只能佩服你强大的意志力……
我真正从了轻量化的魔,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对于很多人来说“轻量化”意味着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下降,我则在徒步3年之后收获了完全相反的体验。
背得更轻,走得更远
轻量化的哲学根基即是“体系”思维,是对自然灵活的掌控力,更是一种减负。如果你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要花在行走上,身上背负的每一克重量都有可能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建议如下:
开始建立装备清单,给每一件物品称重;
从现在起禁止自己剁手买衣服;在某一个阶段之后,投资衣服 = 鸡肋;
买两件廉价笨重的物品,不如投资一件贵而美的装备;
在剁手之前,想想你花的银子可以买多少雪板、炉头、无人机、镜头、登山靴、生存课等等这些能真正改善户外质量的东西,等等。
据说穿得越少越性感,别再剁手买衣服了
五、保守决策,也许能让你走得更远
受伤的机会成本是很高的。除了医药费之外,你还要suffer失去的时间和出去玩的机会,得不偿失。
户外活动中的伤害,分“劳损”类和“创伤”类两种。
滑雪、攀岩、登山、攀冰这种技巧性和不确定性高的项目,主要应对的是“创伤”类危机。
越野跑、长距离徒步、马拉松这种耐力项目,主要应对的是“劳损’类危机。
有幸的是,不管是哪一类伤害,我们都有一项最有效的武器 --预防。
创伤类伤害的最佳预防方式是反复练习动作、提高自己的技术,并且对雪山、岩壁等环境因素有足够的知识背景。这类运动特别需要在入门的时候接受正确、规范的技术指导,毕竟创伤性伤害的成本是巨大的。
劳损类伤害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二:第一是采用正确的行走和奔跑姿势,了解上坡、下坡、弯道、不同地形当中对大小腿的触地要求。这一点可以通过在简单的地形中反复演练而实现。第二点是投资适合自己的装备,尤其是鞋和背包;大多数人的劳损伤害都是由这两样不合身的物品造成的。
户外有风险,玩票需谨慎
六、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每天都是新的冒险
每一个出去“野过”的人都会有一个“和自己讲和”的阶段。把心思从荒野中拉回来,意识到城市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资源和机会,为下次出发做更好的准备(比如学一门新的语言、认识一些大牛、听几个讲座、做义工、上课、自学、跳槽等等),对今后的旅行都是很有助益的。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深度阅读变得格外重要。人在阅读中进行的探险,绝对不逊色于山野之中的柳暗花明。有人说不“读万卷书”的“行万里路”都是耍流氓,深以为然。
如果把刷微信甚至知乎的时间用来读书,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收获更多。
我把读物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型”读物,需要坐下来、泡着咖啡、专心致志阅读的;这类的栗子包括教科书、专业书等“硬书”。第二种是“发散型”读物,这类读物可以睡前看、用闲杂时间翻阅、甚至在跑步和做家务时听电子书;这类的栗子是一些开脑洞的介绍类书籍,不需要专业性知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人阅读的都是后者。
学而不思则罔。用印象笔记把知识进行整理和后期消化,往往比收集知识的过程更重要。
有输入,才能有产出
以上就是诺娅这5年来的户外心得体验,简要总结就是:
会花钱、抱大腿、自给自足、投资装备、避免受伤、保持好奇心“平凡人的英雄梦想”,也许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下次再会!
诺娅的大陆分水岭就不再发动众筹啦,支持诺娅的话就来点赞赏吧^^
春节快乐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