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时代金融模式展望
人类已经进入普惠计算时代,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不断深化,日臻完整的互联网成为人类驰骋新域,万物互联就在面前。这是个变革时代,人类经济社会处在巨大变动之中,金融也不例外。
一、当前的尝试
当前互联网金融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互联网企业模拟传统金融业务
近些年有不少科技企业利用监管真空,借P2P、网络资管、众筹等名义,在网络上开办类银行业务,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稳定因素。随着国务院专项整治活动的深入,一些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非法金融活动将被逐渐清理。这些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现实中有一些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和平台优势模拟传统金融业务,取得了成功。典型的有阿里网贷、京东白条等。阿里网贷的主要对象是在阿里巴巴开商铺的一些卖家,阿里网贷掌握这些商家的销售和现金流情况,知道他们的风险承受能力,也有制约手段。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信贷,阿里网贷有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及风险防控手段来管控信贷风险。剔除掉互联网因素,阿里网贷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贷款,业务模式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京东白条是一种"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据称,在京东网站使用白条付款,可以享有最长30天的延后付款期或最长24期的分期付款方式。近期京东白条提出,凡是有银联POS机的地方就可以打白条,凡是开通APPLEPAY、华为PAY的手机都可以打白条。显然京东有意让京东白条走出京东体系,面向全社会。很明显,京东白条与早期的信用卡已经没有太多区别。
互联网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生态资源以及技术优势,把传统金融业务搬到网上,提升了金融服务在客户搜寻、客户信用信息识别以及客户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技术效率,进而提升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效率。但其局限性也是明显的:一是互联网在金融服务提供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依附于传统金融模式,很难打出一个新天地;二是把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搬到网上的门槛很高,借贷利率水平持续下移以及借贷信息透明度渐渐提升会慢慢挤压其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推动的业务转型
从商业银行网络金融发展战略看,处于互联网转型领先地位的工商银行,2015 年3月发布了"e-ICBC"战略9月又发布了"e-ICBC"2.0升级战略,构筑以"三平台一中心"(即融e购电商平台、融 e联即时通讯平台、融e行平台,和网络融资中心)为主体,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和贯通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社交生活的网络金融整体架构。招商银行推行"轻型银行"战略,以"流量、平台、数据"为结构布局,推出小企业e家、招赢通、智慧供应链金融系统,打造财富管理O2O模式,利用互联网渠道搭建大众客户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平安银行推行"核心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双轮驱动"战略,专门设立了网络金融事业部,构建了"橙e网""口袋银行""行e通""金橙俱乐部"等面向公司、零售、同业、投行四大客户群体的互联网门户。此外,民生银行推出直销银行、兴业银行推出"钱大掌柜"等品牌。
互联网冲击了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传统金融生态系统,商业银行顺应这一变化,积极推动服务模式向O2O演进,IT及运营体系向"大、云、平、移"发展,经营模式向联通客户核算、打通客户群、打通关联方及定向营销转变。这些探索时快时慢,处于试点阶段。
(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服务业务细分
主要有网络销售、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络理财等。
网络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渠道。证券行业在经纪业务上较早实现了网络化,使用交易软件已经成为常态。保险公司在网络销售金融产品方面走在前列。商业银行的电子渠道已经超过柜面成为服务客户交易的主要渠道。
在B2C个人消费领域,第三方支付已经覆盖国内几乎所有的网上支付的商户,成为主要的支付渠道。在此基础上,支付企业开始进入基金买卖、汇兑、收单、保险销售等,以及以各项缴费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等行业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是支付宝,其注册账户数就已经突破 8亿,远远超过各家银行网银用户数的总和。
移动互联网技术重新定义了信用卡业务,诞生了无卡支付、手机支付等多种新兴支付方式,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加便捷、安全及多样化的体验。移动支付的渗透率正在赶超网上支付的渗透率,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
网络理财业务也深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是余额宝。余额宝是一款货币市场基金类产品,利用监管真空和国内金融服务的空隙,较好地将便利性与赢利性整合在一起,在较短时间内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引得活期宝、收益宝、现金宝等相继发展,推动传统保险和基金销售渠道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
当前互联网金融探索还处于混沌状态。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活动细分衍生出来的新业态,以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依托,最具发展基础和活力。至于互联网企业渗透到传统金融服务领域,无非是将银行等金融服务搬到了网上,迟早他们会发现这样做"吃力不讨好",不会成为主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拓展业务,操作上难免画地为牢,诸如数据开放、客户共享等难以割舍,在转型方面处于组织转型严重滞后于产品转型的局面。所有这些问题,根源于对未来金融服务模式的认知不清楚,目标不明确。变革时代,最大的危险莫过于此。因此,有必要展望一下未来的情况。
二、万物互联的影响
试举几例。现代经济学或者说现代资本主义逻辑的两个假设前提,正在受到变革时代的挑战。这两个前提,一个是稀缺性,另一个是人的自私性,或者说人的物质欲望的无限性。物品的稀缺性激发了人类不断提升产出效率的欲望,分工越来越细化,市场范围越来越拓展,分工深化和大规模的社会化大生产提升的生产效率,与由此而增加的交易成本费用,使整个社会运行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一方面,社会产出能力越来越强大,产能过剩逐渐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另一方面,社会潜伏的危机和脆弱性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代商业社会的发展逻辑接近走向极致。互联网的日臻完善将改变这一切。在"万物互联"社会里,物品的稀缺性有望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过去由信息、距离等导致的物质资源配置空间不平衡而产生的稀缺性,将因信息相对充分,以及物流能力的极大提升而将得到改善。由生长、生产周期等时间性原因导致的稀缺性,也将会因为人们掌握大数据(充分信息)而事先反应得到较好解决。
人们超出自身所需的物质占有欲望,主要是来自感知未来不确定性而带来的不安全感。当大数据、信息相对充分使人们对未来生活有了相对稳定的预期后,当物质需求在可以预期的范围内得到保障后,人们对物的欲望无限性也将改变。就像当年伟人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钱一样,"万物互联"社会里的人们,"得不到"的恐惧会逐渐消失,人追求的目标也将由物质财富趋势性地转移到更能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生价值的方向。资本主义时代的"逐利"行为,在万物互联时代将逐渐淡化。
智能化和3D打印引领的制造业民主化,将改变当前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大规模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出格局。就连能源供给,也因基于自给自足的能源互联网,打破大规模生产的模式。社会基本的财产权利制度也会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共享体验,使物质范畴的"你的"与"我的"之间的区别将呈现局限性,甚至有些不合时宜。一些产权保护的观念正在转变,相对于特斯拉电动车专利的开放、微软windows10免费升级和谷歌的安卓开源,华为公司过分张扬的知识产权保护(所谓"核保护伞"),以及近些年广为流行的拥有标准制定权就有话语权的说法,都是值得反思的。
总之,"万物互联"将推动建立在稀缺性和人类物质欲望无限性(自私性)基础上的现代资本主义体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由分布协作的点对点网络协调的"万物互联"世界里,开放、共享等互联网思维理念,将引领人类新生活。由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经济运行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将引导企业规模逐渐小型化。在企业治理方面,利润最大化以及股东回报第一的传统思维,将受到"以给客户创造价值为中心"的新的企业价值观的挑战。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将不断涌现,人们会越来越多地依靠使用价值和分享价值来组织经济生活,而不是像过往那样依靠交换价值。可以观察到的是,有不少人生产的产品(当前主要是文化产品),以在网络上免费共享为乐。
金融是商业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在一个以商业活动为基础的社会里,货币是社会运行的指挥棒。金融是以货币为核心的,跨越时空配置资源的制度安排。当今社会以货币为交易媒介和支付工具,通过货币融通实现即时或跨期支付以引导商品或要素等资源配置,挖掘资源利用潜力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生活消费需求,从而使整个社会的产出效率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金融稳定可持续地运转,一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这是个核心问题,但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二是如何使货币流转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
使货币流转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一是如何确定谁是最需要它的人,二是如何保证债权人金融资产的安全。第一个问题是价格问题,在一个竞争相对充分的市场里,价格会反映稀缺程度。第二个问题是风险管理问题。现在的金融体系,银行类金融设施主要通过基于债务人提供抵押担保等跨期平滑处置各类风险,市场类金融设施基于预期收益与风险承受能力的协调即期分散各类风险。受信息不对称和未来不确定性制约,市场不易辨别债务人的风险情况,所以才会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包括不同的市场、机构、工具和交易方式,以确保金融债务安全。当前的金融模式,依赖或者说是受制于风险管理。过度的风险管理会极大降低金融市场的效率,而风险管理不足更是会使机构和市场极易遭受灭顶之灾。
可以预期,"万物互联"将在较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后, IBM的CEO彭明盛对奥巴马说,人类历史上将出现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互联化… ,没有什么信息不能被挖掘、分析、优化,以提供决策方案。大约从2007年开始,"云计算"通过硬件与软件可以外置解决了使用而不占有的难题。海量、多源、异构、非结构化、连续性、网络结构、精准映射等将构成一个记录人类行为和物理世界特征的数字写真,大数据无限接近真实世界,理论上能够还原过往的时空。这对金融行业的革命性意义是,个人及企业信用唾手可得,征信制度将成为多余。
当开放、共享的大数据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以后,现代金融行业精巧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装置(特别是那些处理信息不对称的制度装置),就会变得没有必要。对潜在债务人信用状况的评判,以及对借贷资金使用前景预判,可能会成为大众知识,从而大大降低保障债权人金融资产安全问题的门槛,社会不再需要复杂的金融体系。同时,一个接近透明的社会 里,谁是最需要货币资金的人,也是一目了然。因此,万物互联时代的金融运行,与现代社会大不相同。可以断定,虽然现代金融运行加上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金融活动的效率,但是这样做应当不是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正如阿里网贷,只是利用其网络生态优势,为传统信贷模式披上了一张互联网的外衣,不是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活动的未来方向。
三、展望万物互联时代的金融活动
万物互联时代,物联网将摆脱工具层面的意义,成为人类赖以社会化生存的基础,就像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总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类再也不能将互联网视为工具,就像不能把土地视为人类的工具一样。我们正处于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
变革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变革本身,而是依然固守过去的逻辑。人类社会长期因袭四维空间生活经验带来的思维定式,逻辑思维多局限于因果,线性关系是容易接受的思维定式。比如说,从甲地到乙地所花费的时间,现在的思维定式是取决交通的好坏,即道路与交通工具的优劣。当客机时速或高铁时速达到或接近理论上限后,还能够再设想一下未来的发展空间吗?过往生活经验所构造的模型,发展到极致后,需要有新的逻辑来替换它。因为我们相信,人类社会将一直发展向前,步伐只会加快,不会停滞不前。拿上述节约时间来讲,时速接近理论上限时,节约时间的着眼点,就需要从交通工具的时速转移到其他方面,比如时间或空间的弯曲或折叠。就未来社会的金融活动来讲,可能最大的变化,就是现有复杂的金融风险管理与控制技术、工具以及机构,甚至是专门的市场,将会成为多余。因为大数据和 云计算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当前信息不对称以及其带来的问题。
展望未来社会的金融模式,还有两个重要的观察窗口。万物互联时代,制造业的个性化、民主化将推动人类社会组织的产出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组织严密的大规模生产性企业可能会消减以至于不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也会发生重大变化。万物互联时代,交换不再是人们,特别是陌生人之间互通有无的惟一重要手段,共享将发挥更大作用。
立足于对上述变化的猜测,我们可以管窥未来金融活动之一斑。现代金融体系具有支付清算、融通资金、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信息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等六大基本功能。由于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状况在万物互联社会里有望得到极大改善,对风险管理、信息提供以及解决激励问题等金融功能的需求会大幅消减。制造业的民主化将减少对大规模集中性资金需求,储蓄动员及资金配置等金融功能的需求也会弱化。大数据会帮助人们通过合理计算来更好地安排生活和消费,人与人之间的物质转移有一部分将通过共享的形式实现等改变,都会影响人们的金融需求。据此可以推测,未来金融活动,现有金融功能中的即时性支付以及全球范围的清算需求会得到强化。大胆展望一下,万物互联时代的金融模式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全球流通统一的网络货币。因为万物互联必然是全球范围的。
二是个人之间直接的借贷关系将成为金融活动的主流。未来更有条件实现分布式点对点之间的金融安排。当前盛行的银行或交易市场大规模地归集和配置资金的活动,可能会逐渐丧失市场份额, P2P 、众筹、网络理财等成为个人金融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未来的P2P等金融形式可能不需要中介,哪怕是纯粹的信息中介。如果将来存在这样的中介,恐怕也是不收取费用的非盈利性组织。
三是金融对物质社会的重要性会大幅降低。未来社会里的金融,不会再像现在商业社会里的金融这样,具有强大的物质资源动员能力和影响力。
四是万物互联时代可能会出现全新的金融模式,但这些金融模式应当更多地与人类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因为历史地看,技术进步会更加拓展和深化人类的欲望。当人类从生存所需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对未知更高领域的追求,将是驱动人类社会持续进步的动力。当然,金融应当为此提供相应的服务。
展望未来金融模式,本文只是寥寥几笔,但其意义还是不言而喻的。回看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乱象,应当多一份清醒。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变革时代,科技进步的力量最终会冲破人为设置的藩篱,推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