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雾霾溜走后与牛教授喜相逢印象记

梁福军 梁博士讲堂 2021-03-17

这里的“牛”,不是姓氏,而是牛气、水准高,牛人也!

201718日,星期天,早晨6点半,闹铃响了,平常正是我报答一周的辛劳而酣睡的时刻,今天却必须起床了,因为我要接一位牛人—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runel)的程凯教授,来编辑部交流座谈、指导工作。

这些天来,我一直兴奋不已,因为一直预想着2017夏季可能与程教授见面,现在却是活生生地提前了,当我联系他什么时候有空回国来京时,他说正在京开会,18日可以见面,但那天刚好是星期日,担心不方便。我说没有关系,只要能见面就行,因为我深知,人家程教授就在这个周日有时间,周一就得飞英国了。俗话说,机不可失,当即敲定这一见面时间,管它周日不周日的!

接下来,我就开始准备了,汇报领导,安排会议室,准备投影、电脑,预订餐馆,通知同事,备好车、加好油,事情虽简单,但也有些繁琐,深怕哪个环节出了差错,给程教授留下不好的印象。确实,不少同事周日安排不开,据说周日单位还可能会停电,这些因素,都不是我这平庸之人能控制的,管不了,也不管,考虑那么多干吗呢!

再接下来,就期待这个日子来临吧!不过,还有一个因素必须面对,那就是这个令人不乐的雾霾,这家伙已有这么一阵子了,很厉害,反复无常,走了还会很快返回,一直没怎么消停过,到了17日晚上,重上加重,几乎不见天日了!上次与左教授就是在雾霾中相见的,这次与程教授相逢也不能没有它相伴啊,看来与名(牛)教授见面,雾霾是必不可少的了!好赖这个雾霾,见得多了,虽心情受影响,但信心不能减,琢磨着,只要能见面,管他雾不雾、霾不霾的,与名教授能在雾霾中见,那么与牛教授为什么不能呢!

可这天下,什么事都会遇到,虽然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可有时好事来了没商量!平常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床上先看看手机的天气预报,床下再拉开窗帘,看看雾霾是否依然存在,今天也不例外。令人吃惊的是,雾霾不见了,无影无踪,天虽微微亮,却能看出是个大好天。哇塞,好运,我好运,程教授好运,机械工程学报好运,天公作美,在我出发前,这雾霾走了,把机会让给了有准备的人,这真是另一种幸运啊!看来2017年开局不错,还像2016年那样,只是提早了!

约好9点广西大厦见面,我算了一下,按平常,20公里的路程至少也得1小时吧(北京除了雾霾,另一个司空见惯之东东,就是堵)。宁可早到,不能迟到啊!于是,提早出发,7:30下楼,7:40就踩上油门了。

哎呀,真是又一个惊喜啊,天大亮,空气清,车子少,一上路就爽啊,原打算从官园桥右转上西二环向南到西长安街,一直向东到国贸桥右转上东三环即可,可是由于太过兴奋,在官园桥忘记了向右并线,结果只好左转上了西二环,向北去了;不过没有关系,顺着这个二环就开下去了,先是西二环,再是北二环,后是东二环,没多久,到了建国门桥,来个右转调头,也同样奔赴国贸桥,再来个右转就上东三环了。看来有时计划虽然重要,但变化也是时有出没,最终还是殊路同归,眨上几眼,就到了目的地。

停好车,刚好8点,时间如此充足,先不要打扰教授,可以想得到,牛教授一定忙,时间宝贵,不能让人家提前下来。我在出发前,就有一个预案,如果早早到了,就自己先活动一下。因此我顺着马路就开跑了,一个大圈,返回大堂。时间还略有充足,我给程教授发了信,让他不着急,慢慢准备就好。没想到,程教授8:40出现在了大堂,高高个子,标准身材,师气十足,开朗有余。我们握了手,寒暄几句,留了两张影,就上车了!

程教授非常健谈,一路上聊着,尽管外边阳光明媚,街景壮观,北京美丽,道路畅通,但无时间欣赏,因为彼此想聊的话题实在太多了,一聊就没个完了。程教授介绍了自己在同内外的工作情况,我描述了CJME提升国际影响力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尽管我有意开慢一些,但还是很快到了单位停车场。我突然插想,原来不少途中感觉慢如蜗牛,其实不是路远,而是车慢,车其实并不慢,而是路慢,究竟是车让路远了,还是路把车给搞慢了?如果没有堵车,恐怕绕个北京城,也是轻松自如吧!其实,堵车不比雾霾逊色多少,是时间宝贵,还是身体重要呢?!

闲言少叙,9点到达编辑部,尽管比预定的10点提早了一小时,王主任早已在办公室恭候了(恰见王主任的人格魅力),一见面,他(她)们就聊上了。还好,赶来交流座谈的同事有资深编辑郑博士,编辑助理向美女。10:10,程教授开始做报告,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研究工作和办好学术期刊两个部分。

首先,他介绍了超精密加工研究的现状以及目前他主要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机床、刀具、加工工艺,重点讲述了他的三大研究方向: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e制造与制造自动化、可持续制造与系统,还展示了多种超精密加工刀具及加工样品。还谈到了相关同行,如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江平宇教授,天津大学房丰洲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袁哲俊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邵新宇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刘志峰教授,浙江工业大学袁巨龙教授,香港理工大学李荣彬教授,还有美国普渡大学有关老师等等,还与编辑部分享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五一教授关于加工过程中有关“刀尖”的那部分微观领域的研究空白及研究重要性所持的正确观点、认识。

接着,以Springer的一个学术期刊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它的SCI评价体系、指标及工作流程,分享了他做国际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内容、经验与体会,以及提高期刊国际影响力应该采取的方法、措施及技巧,并对CJME提高影响、走向国际提出了宝贵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诚挚表示,愿意与编辑部携手,共同助力CJME前行!

又接着,进行互动,大家就各自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办刊经验、方法,分别请教了程教授。他还特别介绍了和秦圣峰教授共同为CJME组织“先进制造与拥抱工业4.0”专栏、专刊的过程(第一批论文已于20166期出版,第二批将于20174期出版)。

我抬头一瞥,猛然发现,窗明净几,阳光照进,安静地飘洒在办公桌上盛开的盆花上,明亮的天花板灯光柔和地轻抚着会议桌上的几本期刊,以及程教授带来的精密刀具和加工样品,盆花更加鲜艳怒放,期刊彩色封面图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丁希仑教授的无人飞机,程教授工业4.0专栏西北农林大学王美丽院长的系列艺术恐龙)越发栩栩如生,银色刀具和样品个个闪亮,泛出金光。再环顾这个会议室,气氛浓浓,情谊深深,春天般的气息早已将眼下的寒冬覆盖,不知不觉,到了12:30,早已超过了预期的11:30,大家还在畅谈中,没有一丝想结束的意味,尽管餐馆早已催了好几次了,大家也无暇顾及,不过向助理早已提前占位去了。

中午,我们与程教授在一家北京风味的餐馆品尝美味,继续畅聊。我们徒步返回单位的途中,在百万庄大街旁一座旧楼前短暂停留,并拍照留念。其实大概25年前,程教授就没少来过这一片地带,这里曾有盛名的机械部情报所,当时研究人员查找资料的必来之地,而且这里附近也是程教授当年姑家的住地。因此程教授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当他经过其姑家当年曾居住过的这座旧楼时,特别停下了一会,似乎回想了一下过去,记忆犹新,不胜感慨,光阴荏苒,岁月无情!

接着,在单位大门口,合影留念,然后我驱车送程教授到机场附近的宾馆。下午就远不比早上了,三环路很堵,到了机场路才快多了,不过说句心里话,我倒不希望不堵,多堵一些,就与程教授多聊一会。40公里,也不短啊,我们聊了很多话题,涉及科技、雾霾、国家、人文、历史、文化、伟人、生活、经历、体验等。程教授还为窗外林立之高楼、宏伟之大厦、漂亮之街道、壮观之交通,以及北京之美丽、大都市之魅力而感叹,如果没有雾霾,那么这个北京城真是不错啊!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铭记,在车上交流的同时,还饱览了外面那金灿灿的黄色阳光衬托下的四通八达路和美丽建筑群。程教授说,这阳光就是可受,每个人都喜欢,没有人不喜欢明媚阳光,没有人不喜欢明媚阳光下的天气,更没有人不喜欢明媚阳光天气中的自然人文景观,他说北欧一些人,因忍受不了缺少阳光的日子而走上了自杀道路!

最后,目睹程教授离去,消失在视野中!

唉,天下没有不散之宴席,期待与程教授于下次再相逢吧!



发达国家曾经有过的大雾霾

1952125日开始,伦敦连续数日空气寂静无风。当时伦敦冬季多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作用,而且这几天又要下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被厚厚的云层盖住,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据史料记载,从125日到128日的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达4000人。而在129日之后,由于天气变化,毒雾逐渐消散,但在此之后两个月内,有近8000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纽约市也曾多次发生严重雾霾现象。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数次严重的雾霾使纽约也赢得了“雾都”之名。195311月,一场雾霾使纽约200人死亡;1963年,“伦敦杀人雾”来到纽约,400多人失去了生命,数千人患上严重的呼吸道疾病;1966年,黑色的雾霾从1124日感恩节开始,一直笼罩在纽约市上空,直到11月底还没有散去,至少169人因雾霾而死亡。当时,“纽约雾霾”几乎成为了专有名词。)

可贵的是从那以后,美国、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雾霾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今它们的自然风光式生活环境,原来并不是天生独具!



观点分享

雾霾犹如股票,有涨有落是常事,来了,应正视,会走的;走了,也不必太高兴,还会来的,也许更严重。不过,要看趋势,趋势好,就好。期刊影响因子(IF)大略如此,某年某期刊的IF下降了一点点,就说该期刊本年变差了,刊登的文章也变差了,不通!一篇好文章在低IF的期刊发了,该文章就是不好的了,反之,差文章在高IF的期刊发了,该文章就是好的了,也不通!人的心情、感受和得失,等等,也大概有此一理!

2 雾霾是工业化的结果,大众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安全、平稳的国家环境,宇宙飞船、神舟探月,飞机、手机、高铁、汽车,住宅、别墅,名酒名烟、美味美食,等等),代价是必然要吸一些雾霾,原始社会肯定就碧水蓝天,没有任何雾霾,但大家愿意回到那个时代吗?恐怕没有人愿意。世界上发达国家都经历过雾霾。人家是经历过了,而我们正在经历,我们不能坐等,要治理,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一点弯路,缩短时间,但硬性超车不提倡,该走的路还是要走的。大家见过在高速路上都想超车争第一的情景吗,恐怕没有,若有,就如同都在玩命,没有什么必要,也不大可能啊!

我们正在经历雾霾是历史的必然,更是国家发展、强大的必然。不要害怕,不要骂政府,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认识日益提高,有迫切的愿望呼吸清洁的空气,因此这个雾霾一定能治理好,但不是切掉源头,而是粉其身碎其骨。

未来科技人员的工作模式应该是,今天去了纽约,明天在伦敦,后天飞了上海,然后到洛杉矶,经常变换时间、地点,大时代、大数据、大科技也!生命在于运动,人才在于流动,科技在于发展!

5 雾霾是大家看得见的祸,其实还有很多看不到的害,如医药、食品、水源等等,对这些领域的治理容易被忽视,但非常重要,直接关乎生命健康,恐怕比治理雾霾还要重要。

中国正处于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这个路途虽然不那么平坦,但一定是前景灿烂!期待大家在有生之年能享受到这一前景之硕果。

不要什么事,都怪体制不好,其实很多是文化问题。一位项目负责人到别的单位工作了,那么他原来的项目是随他走,还是留给单位换成别人,这要看在中国还是在他国。在中国,科研项目是随单位不随人,而在国外,正好相反,是随人不随单位。这就是国情,文化差异啊!



程凯个人介绍

程凯,19611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超精密加工与微纳制造、可持续制造理论和系统等领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持续保持有自己特色的国际学术影响力。现任制造工程领域国际知名刊物《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编辑和《国际机床与制造》编委;我国机械工程领域优秀学术期刊《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编委和区域主编。

19831988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4-1995年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博士后;1995-1999年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高级讲师;1999-2001年英国里兹城市大学Reader2001-2006年英国里兹城市大学首席教授;2006-2010年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先进制造与企业工程系主任及制造系统首席教授;2010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千人计划教授,现任该学院可持续制造中心主任。

发表学术论文160篇,主持并编写学术著作4部。过去5年,所领导的团队每年主持并参加2-3项重大科研项目,保持在国际知名刊物上每年发表6-8篇有影响力的论文。

 

程凯教授主要学术贡献和代表性创新成果

1)提出台式超精密加工机床的设计思想,在欧盟第六框架项目的资助下,与工业界一起合作研制出有特色的五轴台式超精密微铣床(UltraMill)。该机床能加工出尺寸精度小于100 nm,表面粗糙度小于10 nm的微小零件, 并具有低成本、占地空间小、易于控制加工环境,以及模块化设计使其成为微制造系统和微小工厂基本单元等特点。应用UltraMill五轴台式超精密微铣床可以微铣出表面粗糙度为5-10 nm的超精密工件表面(200),目前为世界领先水平。

2)运用多尺度仿真分析方法(有限元、微力学和分子动力学相结合)与非线性理论相结合来仿真模拟精密切削过程,研究超精密/精密切削加工中加工表面完整性的形成及其相应的加工过程优化与3D高精度加工表面功能性的控制。首次提出超精密/精密机床刀具-工件刚度链、精度链、随变动刚度及其可控性等新概念。

3)开展3D精密加工表面的科学研究,从制造科学和现代控制系统理论的角度构建综合各种加工因素的集成动态模型,科学地建立起精密加工过程-表面轮廓/纹理/粗糙度生成-表面完整性-表面功能性定义与描述-零件/产品性能之间的内在科学关系,从而科学地计算预测出3D精密加工表面的表面粗糙度和面形误差,并系统地研究和优化设计加工条件和刀具几何角度等各种因素对加工表面质量与表面完整性和功能性的影响。

4)进行超精密/精密加工技术基础理论和国际制造技术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工作。

5)出版多部学术专著。2008 11月主编Machining Dynamic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PracticesSpringer出版)。2005 3 月主编e-Manufacturing: 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WIT 出版)。201310月主编Micro Cutting:Fundamentals and ApplicationsJohnWiley &Sons出版)。

三部专著已在英国和德国多所大学(CardiffOxfordBerlin TUDerbyBirminghamBrunel大学等)作为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教材, 在欧洲和国际上逐渐具有相当的学术影响力。



早上相逢中




交流畅谈中













记忆深处中




欢乐结束中




机场线途中




梁福军个人介绍

梁福军,工学博士,编审/教授,《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网络服务系统专家咨询服务栏目专家。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培训班、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英文编辑培训班授课老师。荣获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第五届银牛奖。

出版系列专著《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科技语体语法、规范与修辞》。建立了严密的写作规范体系,使读者在对科技写作有系统性的理论认识上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写作实践上有标准可执行、有规范可参考,填补了我国同类文献内容零散、观点不一的不足或空白《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2版)荣获2016 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