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博士“成就一篇好论文”直播—观众提问整理集中回答
问题1:不同学科的论文,其结构设计有很大区别吗?
文体不同时,即使相同学科的论文,其结构区别也很大;但文体相同时,即使学科不同的论文,其结构通常相同、相似或相近,除非个人风格导致不同。
问题2:读文献,精读还是大概读读?
与自己选题直接相关的,特别是一遍两遍甚至多遍难读懂的,必须精读;一般的,则泛读;不好的,就别读了。好文献要坚持读,只有持之以恒的量的积累,才会有豁然开朗的质的变化。
问题3:能不能在线,语音为我们解答问题?
因为提出的问题很多而且集中,语音解答不大方便。您可以加入写作交流讨论群,或加我微信,过后再详细解答。
问题4:有什么整理已读文献的好方法吗?
我个人有一些体会,比如“立意”和“选题”。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形成价值判断,再按主题挑选、整理文献,即选题。整理后的文献不能过少,形销骨立,苍白无力,空洞无物,也不能堆砌,叠床架屋,庞大臃肿,冗长乏味。
问题5:一般文章写得可以,要发表SCI需要多少钱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各刊标准不同,但可以肯定地说,发表SCI论文与需要多少钱没有必然关系,是两个层面的事。
问题6:现在鼓励做交叉学科的研究,但是可以发论文的期刊有限,设计类与工程类的交叉研究,现在可以解决一些工程问题,但是与纯粹的工程研究还是有深度上的差异,请问可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我人人认为交叉学科的论文更容易被录用,即命中率会相对高一些;而且也总能找到一本合适的期刊来发表,正所谓“文章只要写出来了,就有一款期刊适合你”。设计类与工程类的交叉研究可以解决一些工程问题,只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种创新,虽然与纯粹的工程研究在深度上有差异,但为何一定要匹配这种差别呢,它们本是两种不同层级的创新,不可攀比而等同要求啊。
问题7:有论文,投稿就被编辑拒稿,说不适合该期刊,一般都是什么原因?
可能是你的论文不是该刊想刊登的那类,或者不符合它的刊登方向,涉及的因素可能多种多样。期刊侧重传播,虽然对论文的内容水准要求高,但更侧重论文发表后的效果,有的论文即使内容上有创新,是一篇好论文,但也不见得发表后就能产生好的效果(如高被引),即期刊选稿不只看论文的内容。况且,期刊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正常的稿子录用率(如Nature,Cell Research等的录用率仅为5%~8%),不是每篇论文都能命中的。
问题8:一般怎么样找适合自己领域的好文章?
天下文献很多,现在的检索手段和工具也很多,找到自己需要的,是没有问题的,这只是一个工夫愿不愿下以及下多少的问题。
问题9:读的时候要做笔记吗
读文章重在对内容的理解,反复体会,对重点的内容适当做一些记录是可以的,但应该主要记录新的发现和体会。特别要及时记录灵感,灵感往往一闪而过,如果不记录,过后可能就忘了,因为灵感既然能突然冒出,也就能快速消失!
问题10:应用型论文,需要写结论吗?怎么写呢?能举个例子吗?
应用型论文也要收尾,当然也要写结论啊,如设计、开发、改进或研制出什么(成果的具体形态),其优势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局限是什么。
问题11:能不能从编辑角度讲解一下,编辑部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因为有的论文被拒稿时,发现专家评语还可以,但是仍然被编辑拒稿。
这个问题本质上与问题7相同。这里再强调一下,期刊和论文的目标不同,期刊侧重考虑论文的传播而不是论文本身,论文内容再好,也不一定符合期刊的传播标准、利益。
问题12:应用型论文,比起原创性论文,写作起来,是要简单吗?
不能这样说,其实应用型论文也有创新甚至原创,只要是首次提出的创新,都属于原创。你这里所说的原创大概是指理论、发明等重大创新吧?!另外,创新的本质在研究过程而非写作过程,即创新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因此论文写作的难易与原创没有多大的关联。
问题13:能简单介绍一下当下SCI论文发表现状吗?
SCI论文的本质是高水平论文,与科学创新密切相关,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永恒主题。世界上有那么那么多期刊,一直在等待和欢迎高水平论文的到来呢。
问题14:文献读到多少篇算对某个领域入门了?
理论上百篇,其实好的文献读上几十篇就够了,量变自然引发质变。“读完100篇文献,自然一篇博士论文就出来了”,我的大学恩师杜教授30年前就是这样教育我们学生的,现在我在工作中体会很深,经常引用这句话说给那些有写作困惑的广大师生。
问题15:能介绍一下投稿SCI论文规则吗,如何准确找到合适的目标投稿期刊?
我个人觉得,投稿SCI论文并没有什么特别规则,只要按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来严格撰写论文,同时还要了解目标期刊的流程,认真按其投稿须知来备稿、投稿即可。选择目标期刊确实有一些技巧,我的新作《SCI论文写作与投稿》中有详细论述,可以参考一下,或加群、加微信详细聊。
问题16:希望梁老师多多开类似的课程。
开课需要天时、地利和人和,我希望在这方面与大家多交流。
问题17:强烈恳请谈谈交叉性带来的创新优势跟深度劣势的取舍办法,或者说是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很好,最近我也思考过,过后咱们详细沟通,不过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弄清一些问题。例如:选题及背景;什么和什么交叉;为何要交叉,是作者好奇,还是研究的需要;交叉前后的效果如何对比,标准和依据是什么,等等。可以肯定的是,交叉性论文更容易被录用,但需要作者掌握新领域的知识,有相当难度,作者可以自学,也可以和别人合作,有时还得放弃。
问题18:今天晚上真是收获巨大,十分感谢梁老师!
不客气的。时间短暂,很多内容展不开,请谅解。欢迎大家加群多交流。
直播回看
直播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