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课后作业



1.(1)公有的因数 最大公因数

(2)1、2、3、4、6、12  1、2、4、8、16  1、2、4 4

2. (1)√ (2)✕ (3)✕

3.4米 20块

教学设计

《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因数、倍数,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由学生喜闻乐见的剪纸活动入手,提出问题并引出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刘多数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首先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得出什么样的情况能够正合适,什么样的情况有剩余。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得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总结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意义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难点

选用恰当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剪纸是我国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装饰性,它可以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老师带来了几幅剪纸作品,大家请看大屏幕。

师:观察这些美丽的剪纸,他们都是用什么形状的彩纸剪出来的?(正方形)

师:剪纸的第一步是裁纸。裁纸可不简单啊!请看,这些剪纸小组的同学,他们下裁纸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阅读里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同学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吗?

生:他们把一张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剪成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剪完后没有剩余。想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几厘米,最长是几厘米。

师:再认真读一遍看同学们对剪纸有什么要求?

让学生注意“整厘米数”“没有剩余”谈谈自己的想法。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把一张长方形纸剪成边长是整厘米且没有剩余的小正方形纸,这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生活中的一个原型,为更好的揭示概念提供了一个实例,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尝试猜想。

师: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几厘米?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一下。

(2厘米)

师:怎样想到的是2厘米的?

生:因为24和18都是2的倍数。

师:你的猜想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猜想吗?

这时学生就会猜测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能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非常好,但是,猜想知识成功的开始,究竟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呢?我们还需要怎么办?

生:验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猜想,为下一步的验证做好铺垫。

(2)操作验证。

师:口说无凭,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材料,小组合作验证我们的猜想。

(出示操作素材和操作记录单)

操作素材

1.长24厘米,宽18厘米的长方形纸8张。

2.边长是1—7厘米的小正方形纸。

3.直尺

操作记录

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没有剩余。

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有剩余。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验证可以有很多方法,本节课的验证采用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摆一摆,也可以画一画的方法,使学生更好的领会到“没有剩余”“有剩余”

(3)交流展示。

师:通过操作,找到符合要求的正方形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我们小组用摆一摆的方法,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都正好摆满,没有剩余,用4厘米、5厘米、7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有剩余。

小组2:我们小组用了画一画的方法,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师: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同学们找出了正方形的边长可能是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操作的过程,(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让学生经历了验证的过程。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