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微课视频辅导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教学设计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
⒉.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3.初步认识精准计时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科学态度目标:1.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稀时间的意识;
2.意识到只凭主管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中国的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
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培养学生珍稀时间的意识。
课前准备:
PPT课件、大时钟一个、每个学生带一个表(类型不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播放PPT课件——孔子图像)
同学们,我们知道孔子曾经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的流逝带给人们很多的感悟,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准确的计量时间,那么计量时间的意义有哪些?计量时间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二、时间的概念
出示时间概念:时间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包含时刻和时段两个概念。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过程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确定时间,是靠不受外界影响的物质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地球自转为基础的时间计量系统称为世界时系统。日、月、年、世纪的时间计量属天文学中的历法范畴。
时刻:时刻是某一瞬间,即此时此刻的具体时间。
时段:时段是从某一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用的时间,即一段时间。
请同学们闭上双眼,老师来计时,我们来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时间有多长。
提问:你们还可以找出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同桌讨论并体验。
我们体验了1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10分钟的持续时间,或者是1个小时的持续时间,你们打算用哪些方法?
预设:课间是10分钟,午觉一般是1个小时。
四、已经过去多长时间?
1.提问:感受一下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多长时间?离本节课下课还需多长时间?
预设:过去了10分钟,还剩30分钟;过去了20分钟,还剩20分钟。
出示时钟,公布答案。
同学们看看你预估的时间准确吗?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估计居然误差这么大。
2.引导交流:在你家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什么时候时间过得很慢。
预设:在游乐场玩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
小组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快有时慢?
小组汇报交流成果,教师总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甚至觉得比较难熬。
五、计量时间与生活
1.高铁
高铁速度快、服务优质、安全、可靠、换乘方便。可以为广大乘客节省大量的时间。
⒉.体育赛事中,计量时间至关重要。
在一些计时比赛中,时间的快慢就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因素,所以时间的计量就很重要,计时工具的精确程度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精准计时工具。
六、知识拓展:精准计时工具
我们一起来看看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吧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以在木棍和骨头上刻标记的方式来计时。
公元前80O0年:埃及人制订了每年12个月,每月均为30天的历法。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第一个移动日暑,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接着又发明一种叫漏刻的计时器。
公元前100年:雅典出现以一天24小时为基础的机械漏刻。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漏刻。
公元1100年:日暑在欧洲得到发展。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10年:德国纽伦堡出现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656年:荷兰一位天文学家发明自摆钟。
公元1800年:计时精确度到1/100秒。
公元1850年:计时精确到1/ 1000秒。
公元1928年:发明石英钟。
公元1949年:发明第一台原子钟。
公元1950年:计时精确到微秒。
公元1965年:计时精确到毫微秒。
公元1970年:计时精确到微微秒。
公元1990年:精确到毫微微秒。
公元1998年:建立超冷绝原子钟,比微微秒又要精确10万倍。
发展到今天,最精准的计时工具原子钟可以做到4亿年误差1秒钟。
七、课堂小结
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计量时间的知识,认知了许多计时工具,并动手制作了水钟和钟摆,相信大家都很有收获,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要学习如何健康生活,希望同学们能保持一如既往的研究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