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式“好人”:《巨婴国》读书笔记之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法韵星空 Author 张宏伟
这是“书影斑斓”陪伴你的第 47 天
中国式“好人”
—《巨婴国》读书笔记(三)
文|张宏伟
这是“书影斑斓”发布的第 78 篇原创文章
全文共 3385 个字,阅读大约需要 6 分钟。
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弗洛伊德
文章开始之前,我们先假设一下:自己身边,有这么一位朋友或家人,他脾气很好,乐于助人,有求必应,而且不求回报,从不给他人添麻烦。与他相处时,他对你的喜好、厌恶了如指掌,做事情总能让你满意。
那么你怎么评价你的这位朋友或家人呢?
你也许会反问:符合这个标准的人,难道不是一位值得尊重、值得信赖的好人么?
对,上述评价一个人的标准,就是我们国人眼中的好人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如此地深入人心,不但反映在我们民间的道德评价体系中,甚至反映在我们的法律评价体系中。
但在《巨婴国》这本书中,武志红却对中国式好人的传统标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正如本文标题中,我之所以把“好”字打引号,就是认为,我们长久以来评价好人的标准,是有问题的。
如何定义中国式好人?
对此我国心理学界中并没有一个清晰标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资深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积累自己从业二十年所经历的众多案例,从而总结出了他眼中中国式好人的样子:他们只付出,不索取;总给予,难接受;封闭,感觉麻木;理性或许发达,但感性一般不发达;他们的好,如绵羊般缺乏力量;他们没有欲求,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如王小波所写的,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而在美国心理学家汉姆菲特所著的畅销书《爱是一种选择》中,作者将这种性格描述为“拖累症患者”。
何谓“拖累症患者”?即看见需要帮助的人就忍不住背在肩上,结果自己被深深拖累。
在书中,武志红经过分析中国式好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发现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多数国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好人:不会拒绝,有求必应,哪怕委屈自己。
02
好人乐于助人。他们把帮助他人视为自己的快乐,而且不求回报。
好人懂得报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至少,别人付出一分,自己都要惦记着还一分,否则就会难受。
好人自身欲望很少。好人是一个无私的人,所以他全部生活的关注点多数在他人,很少顾及自己哪怕是合理的欲求。
好人的情感表达很含蓄。对于感情常常不会主动出击,甚至是非常被动。
对于以上特点,你可能不会那么认同: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吗?怎么还成为一种病症了?自身欲望少,不正是我们一直提倡的“无私”精神吗?好人情感表达含蓄,不正是忠厚老实的表现吗?
这些,怎么在作者武志红眼里就都成为问题了呢?
03
没错,心理学家武志红就是这样认为的。
他在书中将上述种种好人的好处,进行了心理学意义上抽丝剥茧般地分析与研究:
好人为何及时报恩?因为一个好人,特别是神,不欠别人东西,欠了就会内心不安。这种客气,从孤独中生出,继而又将他们锁在孤独中。
好人的过分客气,其实是在自己与外界之间划出一道鸿沟,并表达如下姿态:我不会去麻烦你,但你尽可以来麻烦我,所以咱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永远是你欠我的情。
他们不知道的是,麻烦他人,请求他人的帮助,其实是一个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被需要感,这种被需要感是构建一个人良好心理的重要因素,你请求他帮助你,是在向他表达一个低姿态,让他感觉到被需要,反而会因此对你增进好感。
可惜的是,中国式好人将这条与他人沟通的纽带斩断了。
04
好人为什么没有欲望?武志红认为,因为好人通常会失去自我觉知力,他们总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不怎么痛苦。但其实是,他们灭掉了自己的需求与声音,使用了麻木的策略,他们给自己打了一针强有力的麻醉剂。
太多经典的中国好人,都会指向一个方向—自我压缩,如懂事,不给亲人添麻烦等等。他们以自我掌控为核心的封闭,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随着年龄的增长,封闭程度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世界非常狭窄,思维变得简单而狭隘,身体也变得僵硬。
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为什么“好人不长命,祸害一千年”?现实中,超级好人最容易得癌症,因为他们很少向别人表达恨意,而恨意在自己的体内积累,转而攻击身体,最终化为各种疾病。
05
好人为什么脾气好?武志红认为,好脾气,常常是活力被阉割的结果。这样的好脾气总伴随着无趣和无力,也不能和别人建立生动饱满的关系。相反,将活力活出来,会让别人觉得,你不再那么容易让步,但也更精彩更有魅力。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为什么漂亮姑娘最后都喜欢跟坏小子在一起?因为她们从坏小子身上可以感受到无穷的生命力和精彩,而一个老实好人,却是无趣的。
而且,以道德自居的好人,会在忍无可忍时才爆发,其中的逻辑是,我必须处于一种绝对正确你绝对错误的道德处境时,才能还击。为什么一些平时看似老实忠厚的好人,从来不会生气,但特殊情境下,老实人发了怒,那是一种谁都控制不住的怒火,正所谓“好人不恼,恼了不得了。”
06
中国式好人的感情为什么含蓄?中国式好男人,稳重厚道,但被动消极,不是因为他善良,而是他有一颗玻璃心,承受不了渴求表达后被拒绝的挫败感。
武志红经过分析认为,“中国式好人的情感表达,特别是爱情,只能抵达离他们胸口一厘米远处。这点热情,若受一点挫败,就会收回。他们的情感流露如此微弱且迂回,要等女人认可后,才会前进一厘米。一旦没有被看见甚至被否定,就会迅速收回。所以,他们的追求,常常只是一个回合,甚至这一个回合都是被动的。”
经过这层层心理学分析,大家可以自问一句,我们通常眼中的好人,仅仅一个“好”字便可以概括他的一生了吗?
07
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反思我自己的性格:我也属于一个不会表达拒绝的人。无论是对那种不由分说的强势命令,还是那种无心之举的打扰,只要对方开了口,哪怕自己内心再有深深的不情愿,但话到嘴边,依旧是三个字“没问题”。
这种委屈自己迁就他人的性格,表面看是软弱,但深入的本质却是一种习惯于自我陶醉式的心理。我为对方而受了那么大的委屈,那么我在道德上就要比对方高了一个层次,这种道德优越感是自己很享受的一种感觉。
归纳本书主要内容,我大致认为中国式好人的产生原因如下:
传统的道德评价中,讲究的是集体之利益至上,而少讲或不讲个人利益,甚至将计较个人得失评价为一种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官方的话语体系当中,对于正面道德楷模的树立标准,重要的一条就是“舍小家为大家”。
长此以往,个人的正常合理需求与不合理的自私要求往往区分不清,个人为了获得社会认同索性一概否定,于是个人的欲望不断压缩,直至泯灭。
08
我们用道德的硬壳将我们柔软的、却是真实的个人欲望层层包裹,泯灭真实感觉,以获得安全感甚至是他人的赞许与尊重。
中国式好人成为了被供奉于道德神龛里的神像,接受普通人的供奉崇拜,但自己如同僵尸一般无声无息,木然一生。
集体主义群体中,你必须低调,除非以一种方式高调—成为好人,即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别人,只有这样一种舍弃自我的高调才会被公众所允许。
我们所谓的好人,是一种不得不好的选择,甚至是一种看似无私但却自私的选择,而不是内心真实流露的向善之光。
09
写到此处,我想起了一个古代笑话:
一个老和尚,一心念佛向善。某日,他在自己身上发现一只虱子,捏死吧,他不忍心杀生;扔掉吧,又害怕虱子饿死,善心不忍。最后,老和尚把虱子放在了别人身上,自己这才安心。
这个笑话里可以看出,一些好人,他确实有善心,但这个善心却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道德良好感觉,而不顾其他恶果。
正如一些新闻报道里热心公益的好人,宁可自己不吃不喝,宁可家里老婆孩子、家庭生活质量因自己行善而深受影响,也要一门心思去做公益,去帮助他人,这就是他深深地陶醉在自我赞许的空间内而不顾其他。
这种好,看似无私,其实是一种最大的自私,而不是一种健康而真实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分析认为,这种好是讨好,而讨好,是你存在而我不存在。最要命的是,讨好者看似不寻求物质与利益上的回报,但其实是要一个很大的回报——尊重我爱我关注我亲近我。
10
真正的好,武志红认为,“是那种我存在你也存在,我爱你,因为我有丰沛的爱,并且我真不需要你回报,而你真回报时,我也坦然笑纳。”
那么,我们要不要做一个中国式好人?武志红说,“做一个真实的人”。所谓真实,我的理解就是不压抑、不自私、不自我欺骗并且尊重他人感受,使善意在自己和他人之间相互流动。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在必要的时候向他人表达真实的自己,哪怕这种真实是一种令他人不舒服的敌意。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就是—我不再是众人眼中的好人。”
本文配图来源于Pixabay网站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往期精彩文章
书影斑斓
一个有角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读书公众号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影斑斓”
投稿邮箱:zhw-rw@163.com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