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苏州成功举办
艺术共赏
1.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和教师基本功展示第一次秘书长视频会议召开
苏大美育
(第六十六期)
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开幕式
在苏州成功举办
9月24日,在第八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期间,第九届中国昆曲学术座谈会开幕式在苏州成功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江苏省昆剧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剧协主席、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柯军,江苏省昆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晁岱健,苏州市委宣传部三级调研员赵勤,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春宏,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于毓蓝,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学院执行院长吴磊,以及全国八大昆剧院团负责人、全国各地80余位昆曲研究专家、学者参加开幕式。会议由苏州大学周秦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于毓蓝代表苏州大学向座谈会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全体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她介绍了自2001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与我校共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校将昆曲等戏曲文化转化为美育育人资源的系列举措。苏州大学将继续为昆曲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物力支持,助力苏州市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为深入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做出贡献。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继续携手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凝聚专家、学者的智慧,守正创新,做好昆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作为学者代表发言。他总结了昆曲入遗20年来,在传承与保护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制度化的保护。文化部制定《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十年规划》,推进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的实施,把昆曲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格局。二是专业化的保护。昆曲的传承与保护是以人为载体的传统艺术的传承,保护的核心在人,范畴是戏和艺,本质在于昆剧的规范,目标在于活态传承。三是生态的保护。在苏沪杭三角区,以及湖南南部、北京等昆剧发展的重要地区都有着浓厚的传承和保护传统。剧场里青年观众的进入,高校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都让我们看到昆曲生态的修护和复兴。四是学术化的保护。即海内外专家、学者诸多学社成果、科研成果的推进,对昆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意见。他还就当下昆曲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昆曲的学术体系的完备性仍显不足、学术研究与实践领域的融通有待加强、修复传统的空间仍然很大。
最后,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徐春宏致辞。他说昆曲是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也是“江南文化”的集中体现形式。“入遗”20年来,在各届政府、专业和民间团体、社会力量的多方努力下,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逐步突破传承困境,在新时代的“良辰美景”中“姹紫嫣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昆曲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实质就是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的独特的价值体系。希望听取、借鉴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意见,结合八大院团长专题座谈会的建议,为昆曲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思路,促进传统艺术发展,以此为“江南文化”品牌打造,也为大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次座谈会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人民政府、苏州大学承办,江苏省昆剧研究会、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共同实施。座谈会为期四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昆曲入遗20周年暨苏州昆剧传习所创办100周年专题、昆曲史论专题、声腔音乐专题、昆腔传奇专题、表演艺术专题、剧目建设专题、曲社曲会专题、传播推广与高校教学专题、“雏凤清声”青年学者专场等专题内容开展10场专题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助力昆曲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江南文化”品牌打造。
@苏大美育
扫码关注我们
图文来源:
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编辑排版:
董采薇
审核校对:
褚玮、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