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朗诵:方明、雅坤、姚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李太白的五律名作《渡荆门送别》。诗云:“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般说到送别,总会给人以离愁的印象,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李白的这首诗却并非如此。我们知道所有的送别诗几乎都有送别的对象,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还有高适的《别董大》,等等吧!而李白的许多送别诗呢,则不尽然,有的诗中呢有具体的所指,比如他的名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还有《赠汪伦》。有的则常常不在题目中写送别的具体对象,比如他的《赠友人》,还有《送友人》等等。而今天的这首诗却只写了“渡荆门送别”这五个字,写了地方,写了送别,却根本没提到送别的对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李白送别的究竟是谁呢?
诗题中送别,有的研究者认为便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因为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别情绪,所以如清代著名诗人诗歌批评家沈德潜在他的《唐诗别裁》中就认为这首诗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就说送别这两个字可以删除了。实际上我觉得这首诗除了可以理解为对故乡的告别,还可以理解为李白送别的正是诗人自己啊。如果真的是这样,这真是一种极其大胆的写法,但也正是这种大胆的写法为我们呈现了太白青莲居士谪仙人的境界。
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以明快的笔法点明了此次的行程,而一个“游”字更把他跋山涉水离开险要的蜀地,不远万里来到楚国壮游的豪情逸致表露无遗.荆门是由蜀入楚的必经要道,而且以此为界,一边是高耸云霄的崇山峻岭,一边则是平展如履的茫茫平原,可谓是蜀楚两重天。穿越之后,不禁让人生发出一种投身于广阔天地的欣喜之情,显而易见的是诗一开篇便为全文奠定了豪迈喜悦的基调。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呢展示的则是诗人所见到的荆门外的自然景象,你看连绵的群山逐渐远去,茫茫的原野广阔无垠,还有滔滔的江水奔涌不息。说到这一联,我就不由得想到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一场比赛,有一道被大家戏称为有点坑的题目,那是一道填句题,给出了下句“月涌大江流”,要求填出上句,正确的答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处正是杜甫的名作《旅夜书怀》。在题目中有一个非常容易影响人的混淆项,也就是今天这首诗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你看,一个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个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看这两个啊,何其的相似,十个字里头有五个字是一样的,如果知道这两首诗,但又不是特别熟的话,加上答题的时间短,那很容易混淆,很容易出错。不过李杜诗中虽然有相同的物象,但细品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感情却大不相同,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风景,同样的意象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想和情怀呢?写这首诗的时候啊,这时候的李白是第一次离开故乡,准备去更大的世界施展才华,其中自然有对故乡的思念和不舍,但更多的其实是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何等的志向,其实都在这首波澜壮阔的诗中,李白写的是白天的平野、大江,色彩是明快鲜亮的,体现的是他自由开阔的思想和渴望施展抱负的满腔豪情。高山渐渐远去,平野迎面而来,滔滔江水奔流不息,使人感受到的是个体的充分舒展。
你看我们前面刚刚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对吧?可以想象到对于久居蜀中初出夔门的李白来说,带着实现理想壮志的心态,经过七百里三峡、略无缺处的两岸连山,一旦走出荆门,面对广阔无际的江汉平原,必然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当然即便有这样的感受,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这样的天才表达,不得不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这种激动人心的新鲜感觉,这种写法应该是相当独特。
我们只要把李白的诗和其他诗人的诗句比较一下,我们就很容易会得出这种认识。像初唐的陈子昂,家境、背景、理想抱负,其实和李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由蜀出川的时候也写过类似的一首诗,题目叫《渡荆门望楚》,前三个字一样。诗的前四句,诗云:“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其实与李白写的基本上是同样的内容,也很清新隽雅,但却远没有李白诗中那么蓬勃生气的形象,也不像李白的诗活脱脱表现出时代的激情。所以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诗薮》就将李白此诗誉为“盛唐绝作”之一。
说回李白和杜甫的那个比较,你看杜甫笔下的这个平野,却是星夜之下的景象,反衬出来的是空旷凄凉之境中个人的渺小与孤独,随月光涌动的江水滚滚,更多体现的则是历尽人世沧桑的诗人内心的波涛汹涌,其实有一种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荒凉之感。可以说杜甫笔下的月更像是较为黯淡的残月,如果是一弯残月,随着江波涌动,月涌大江流,其实是诗人理想失落的象征,是诗人风烛残年的象征,也是诗人寂寞悲怆心境的反映。而李白笔下的月亮呢,你看“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大家看,同样是写水中的月亮,杜甫诗中的月是现实的,也是寂寞失落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皓月当空,是不可能看到满天繁星的,而李白的“月下飞天镜”,写的则是如镜般明亮饱满的圆月,“下”还有”飞”,你看这两个字赋予明月生命与灵性。无论是圣洁明亮的天上月还是柔美缠绵的水中月都是诗人纯洁心灵的象征,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是诗人毕生要追求的崇高理想,或者就是不切实际的梦想,不论是哪一种,都是这种理想和梦想的象征。而且还不止于此呢,李白作为融情入景的能手,不仅善于摄取自然景物,把自然景物摄取到诗境中来衬托自己的形象,而且长于充分发挥其天才的联想,以理想的虚境强化自己的主观感受,李白的狂放豪气使他总能居高临下的以大观小,用他的神思幻想出”云生结海楼”的奇景。你看云气飘渺,结成海市蜃楼,亦真亦幻,宛若蓬莱仙境啊。在这样雄阔瑰奇壮丽的山水之中,一位投身于广阔天地,心胸开阔,壮思飞越,对前途、对理想充满了信心的年轻诗人的形象便跃然眼前。
反观杜甫,我们会发现晚境凄凉的他看到的是细草、微风、是危樯、夜舟的实际之景、细碎之景,所谓“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说起来杜甫原本也是一个很有追求的人,年轻时也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本想为国为民,但最终不但不为朝廷重用,还被罢官。于是杜甫江湖漂流,才会发出千年一叹,自嘲“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并进而慨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此漂泊在江湖之中算什么呢?我大概就是那天地之间一只孤独的沙鸥吧。理想的失意就是让杜甫觉得自己就只是天地一沙鸥的原因,而前面所谓平野辽阔,江流奔腾,星月灿烂,看似宏远开阔,其实也都是反衬自己这个独夜舟啊。在那个凄清夜里,停泊在寒江上的一叶孤舟,便是诗人晚年辞官漂泊的真实写照,就表现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和故人之思。所以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论及李白和杜甫诗的区别的时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这两首诗中就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其实这不仅是一种美学方面的不同,也是两个人生活环境,人生际遇不同所造成的差异。
李白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40多年,尤其是其青年时期,正值大唐盛世,当时的唐王朝空前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尤其是科举选拔官吏制度的实施,更激发了年轻士子们对功名事业的无限信心和种种幻想,受时事和性格的影响,李白从小便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常常自比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比如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等等。他《读诸葛亮武侯传书怀》中说:”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在《梁甫吟》里则仰慕姜尚、姜子牙,说“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并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就是说,他要效法管仲晏婴这一类在政治上有显赫成就的人物,辅佐帝王,使国家强盛,社会安定,正是这样一种济世安邦的热望、建功立业的理想促使着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渡荆门送别》正是他出游的第一篇力作。正因为如此,所以李白诗中“舟”的意象那和杜甫就完全不同了,故乡水波下的行舟自由轻快,承载的是他渴望开创新天地尽情驰骋的理想和抱负。
尾联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出的是一种轻快自由飞扬的情绪,是青年李白的意气风发和万仗豪情。对李白来说,他笔下长江山水笔下的景物不仅仅是现实的,更是精神世界的。年轻的李白有着谪仙一般的飘逸,丝毫不为世俗所累,对他而言故乡的水是那么可亲,奔流万里为他送行,所以他送的其实就是他自己。这样的送别诗里头没有悲情,没有离愁,有的只是诗人自由思想与浪漫情怀,有的是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告别,还对未来理想的大大的拥抱。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每天送你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