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遣悲怀》(其二)元稹 |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其二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元稹的《遣悲怀》第二首:“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我们上一期说过,《遣悲怀》一共三首,第一首写妻子生前的贤惠,这一首呢,则写妻子亡故后的悲哀,怎么写呢?其实跟上一首一样,还是首联提出主题,颔联和颈联从不同角度生发主题,尾联总结。
先看首联,“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所谓“身后意”就是指死后的安排呀!这样的话题,平时说起来本来就有玩笑的成分。比方说《红楼梦》第30回,宝玉和黛玉拌嘴之后,宝玉又去求和,黛玉就赌气说“我死了”,那宝玉马上接口说,“你死了,我做和尚。”结果呢?第31回,晴雯和宝玉吵架,袭人劝架,反惹了一身的不是,这个时候黛玉走过来,袭人就借机发牢骚说,“林姑娘你不知道我的心事,除非一口气不来,死了倒也罢了”,宝玉呢,在旁边又接了一句,“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林黛玉就笑话他了,说“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这做和尚其实就是所谓的“身后意”,这里头有没有真情流露?当然有。但是有没有戏谑的成分?当然也有。小儿女之间,小夫妻之间,你死了我如何如何,或者我死了你如何如何这样的话题,其实本身就是闺房之乐的一部分,一点也不令人悲哀,真正悲哀的是什么呀?是在韦丛和元稹之间,这个戏言居然变成了现实。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昔日说到死是何等轻松啊,今天真正面对才知道自己又是何等悲凉无助,完全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那么诗人到底要去面对什么呢?看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这是在面对妻子留下的物件儿啊,看到你穿过的衣服,难免睹物思人、徒生伤感,还不如不看,于是我就陆陆续续施舍给人,已经快施舍光了。你还留下那么多针线活儿,有完工的,有没完工的,上面还沾染着你的手泽(犹手汗。后遂以“手泽”指称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等。出处:1、《礼记·玉藻》:“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孔颖达疏:“谓其书有父平生所持手之润泽存在焉,故不忍读也。”2、晋潘岳《皇女诔》:“披览遗物,徘徊旧居,手泽未改,领腻如初。”3、宋李清照《后序》:“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这是我不能给人的,却又不忍心看见,就只好都封存起来。你看,舍也罢、存也罢,其实全都因为不忍,不忍就意味着无法摆脱对妻子思念。这份情感,写得委婉曲折、细致入微,真是“非经过不能道也”。还拿《红楼梦》来举例子吧,第78回,晴雯含冤死去,宝玉那条血点般的大红裤子便不能再穿,因为是晴雯的针线,这不是一个道理吗?《红楼梦》和《遣悲怀》之间相隔了1000年,世易时移,但人心之中自然有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在。我们今天看唐诗还能感动,看《红楼梦》还能感动,不也正因为这一份不变的人性、人情吗?
颔联写物,颈联该写人了,“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家里的婢女、家里的仆人都是你亲手调教出来的,也都伺候过你,看到她们我就会想起你,因此也对她们平添一份怜悯,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啊?用一个成语来说,叫“爱屋及乌”,用一句词来说,叫“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出自牛希济《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贺铸的《绿罗裙》也用到了这两句。“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因为爱那所房子,所以连房顶的乌鸦都喜欢,因为爱那个穿绿罗裙的女郎,所以看见绿草都觉得亲切。这成语也罢、词也罢,都很经典,但是大家想过没有,这感情未免夸张,相比之下,元稹这句诗就显得特别平实。“尚想旧情怜婢仆”,婢女也罢、仆人也罢,其实总会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可是呢,每次我要发火的时候,一想到她们是你身边的旧人,或者一听到她们说“当年夫人在,会如何如何”,我的心就会软下来,也挥下来,再也无力责罚,这就是“尚想旧情怜婢仆”,一点儿都不夸张,但是直击人心。那“也曾因梦送钱财”呢?这是从白天写到黑夜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啊,我梦中的你还跟活着的时候一样,还在为衣食发愁。这都是因为我无能,没有让你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呀,所以醒来之后,我会给你烧一把一把的纸钱,让你在另外一个世界再也不用为钱发愁,这真是贫贱夫妻才有的特殊情感哪!诗人何尝不知道纸钱是虚妄的,但是除了烧纸钱,他还能做什么呢?
颔联和颈联,从衣裳到针线,从婢仆到钱财,都是活着的那个人必须要面对的身后事,这些事太平凡、太琐碎了,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在不经意之间一下一下地抓挠着诗人的心,也打动着一千多年以来的读者。大家都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好朋友,那还记得白居易是如何写唐玄宗的亡妻之痛吗?“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也是睹物思人,也那么缠绵哀婉,但是就从这四句诗,我们也能看出宫廷和凡间的差别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是永远不会为生活发愁的,所以唐明皇思念的是杨贵妃的一颦一笑,是那像荷花一样明艳的脸,是那像杨柳一样柔软的身,这样的怀念当然也动人,但是却真的不及凡间夫妻那么质朴深刻。其实感情啊,原本就不是互相取悦那么简单,它还要经过同甘苦、共患难的打磨,才能变得深沉醇厚。《遣悲怀》中的伤痛,不像《长恨歌》那么浪漫唯美,但是这种属于小人物的伤痛、属于小人物的深情,却带着生活最本真的色彩,不必雕琢,自然就有动人心魄的力量。
首联提出身后事这个大主题,颔联和颈联具体展开,那到尾联怎么收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我当然知道这种阴阳两隔的悲恨之情,人人都有一天会面对,只是像我们这样共同经历过贫贱的夫妻,才会想起任何一件事都觉得格外悲哀呀!现在我们其实还在用“贫贱夫妻百事哀”这句话,这就说明这句话的凝炼之处了,只不过现在一般都用来表达贫贱夫妻无论干什么都不容易,这就不是元稹的原意了。但是呢,和原意也不无相通之处,相通之处在哪儿呢?共守贫贱的夫妻,确实是太不容易了,我们今天的感慨到此为止,但元稹不是在叹息生活呀,他是在悼亡。回到悼亡这个主题上来,如果妻子不经历如此贫贱的生活,她也许更快乐,也许就不会这么早亡,这是元稹对妻子一生的愧疚,这种愧疚感挥之不去,才会让元稹超越了“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境界,发出最后一声喟叹——“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在历史上并不以专情著称,他和韦丛结婚之前,其实曾经对崔莺莺始乱终弃嘛,在韦丛之后又续弦裴淑,而且呢,还疑似留情于女诗人薛涛(16岁入乐籍,与韦皋、元稹有过恋情,恋爱期间,薛涛自己制作桃红色小笺用来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脱乐籍后,终身未嫁。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但是不能专情并不意味着不能深情。对元稹而言,曾经和他一起共贫贱的结发妻子韦丛,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不是水的问题,也不是云的问题,而是因为“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成语出处:《后汉书·宋弘传》:“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是中国人一个非常古老的道德准则,而韦丛的死,让这个信念落空了、让这个准则也无法落到实处,这是一种无法释怀的伤痛。我们在讲上一首《遣悲怀》的时候就说,元稹的悼亡诗和其他人不一样,他不是单纯的在讲丧妻之痛,他还有一种受恩于人却又无法回报的自责,有一种共患难却又无法共安乐的遗憾,这才是“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再读一遍,“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