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四章 里仁篇

诗文流韵
2024-11-26

第四章 里仁篇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选择住处,不住在有仁德的地方,那怎么能说是聪明智慧呢?

【解读】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②恶(wù):厌恶。

【译文】 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喜爱人,才能够正确地去厌恶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è):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ù)”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读】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注释】 ①党:类别,类型。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各有不同的类型。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也可以知道这人有没有仁心。”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知识分子。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注释】 ①适:可。②莫:不可。③比:紧靠,为邻。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无可无不可,只要是符合正 义的就行。”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注释】 ①放:依据,根据。

【译文】 孔子说:“只根据自己的利益做事。必然招来很多的怨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注释】 (1)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2)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注释】 ①所以立:“立”和“位”通用,“所以立”即“所以位”,也就是担任职位的才能。②莫己知:“己知”即“知己”,因前面有否定词“莫”而倒 装。③为可知:被别人知道的依据。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知道的本事。”

【译文2】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释】 ①喻:明白,懂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一想如何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一下有没有与他相同的毛病。”

 

  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注释】 ①几: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注释】 (1)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2)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要离家远行。如果非远行不可,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如果他在父亲去世三年以后,他仍然没有改变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就算得上是有孝心的人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跟不上为耻辱。”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注释】 ①约:约束,指严于律己。

【译文】 孔子说:“因为严于律己而犯错误的是很少的。”

【译文2】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解读】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是儒学倡导的重要品质之一。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注释】 (1)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2)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ò):屡次,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交太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诗文流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