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五、六集视频视频来了(内有1—4集链接)错过了收视时间就赶快来看吧!

对联天地 2023-04-08


本公众号以传播中华楹联的大美为主,兼顾诗词、书法等。谢谢你的关注!

重要链接:

使用微信支付宝订阅2020年中华楹联报更方便

看图题联:为防控疫情90后女护士剃掉齐腰长发

楹联同题:万众一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楹联同题:万众一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续集)


相关链接:

央视9频道《楹联里的中国》一、二集视频来了,错过了收视时间就赶快来看吧!

央视《楹联里的中国》三、四集视频来了,错过了收视时间就赶快来看吧!







第五集《联采众长》


最工整的形式,最凝练的语言,最蕴藉的感情,最丰富的想象力。楹联发展到今天,博大精深,对仗的手法更是被用到极致。那么,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怎么来的呢?

王群海是秭归县的一名特型演员,他塑造的屈原形象在当地可以算得上家喻户晓。湖北省秭归县,位于长江西陵峡两岸,是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在这里,各种关于屈原的纪念活动非常频繁。其中有一种,和楹联的诞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东岸的滕王阁名满天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大家最熟悉的名句中,隐藏着对联向前演变的强大动力。

楹联最终在清代进入创作的黄金时代,将“对”的手法发挥到极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种类上都出现了更多的形式而因此欣欣向荣。名家、高手辈出,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群星灿烂。百字以上的长联出现,使得楹联又有了散文化的特点。

对非小道,联本大观。

楹联是中国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它竟然和诗同源,从先秦便开始孕育。而楚辞抑扬顿挫的吟诵中,也隐藏着楹联诞生的秘密。滕王阁里的千古名句,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都是楹联的老师,它从各种文学形式中汲取了力量。一直走到明清,楹联才终于达到成熟。




第六集《根脉相连》


曾经,中国人把对根的眷念,书写在世代相传的楹联里,今天,人们怎样用楹联延续乡情血脉?

老北京胡同里,老伍和崔掌柜两个人,一家一家“抢救”那些即将消失的门板楹联。老北京的门板楹联是直接雕刻在两扇大门上的,也叫“门心对”,直观地写出了平民百姓对生活的心愿,曾经是四合院的标配,承载着胡同里每户人家赖以维系的精神根脉,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了。这一老一少,一个记录,一个传播,想要留住几代人的儿时记忆。

闽西大山中,楹联上的家风家训是土楼居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40年来,在兄弟姐妹都上了大学,陆续离开了土楼后,阿耕叔依然守护着这个他无比眷恋的家园。他操着一口客家普通话,为来到振成楼的游客义务讲解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立身处世的格言。

甘南古城中,四百多年来,人们从未间断地用一场楹联灯会延续着数百年的乡情血脉。

在大洋彼岸,楹联还随华人、华侨的脚步漂洋过海。远离故土的游子,用楹联寄托对故乡的思念,海外游子的心意在一副副楹联中呼之欲出。在全球华人地区以及受汉语汉字文化影响的地区,也总能找到楹联的踪迹。这是对于故土的依恋,也是文化根脉的延续。

楹联,是我们先辈传承有序的生活方式,是秉持耕读传家的哲思执念。那些古老的楹联里传递着修身、齐家、创业、报国的道理,它犹如闪烁的光,照亮我们来时的路。 

 



中国楹联学会协助拍摄



重要链接

商丘汉梁文化公园征联特等奖1万,并声明不空缺,大奖多多,5月1日截稿,赶快行动吧!

洞头•中普陀寺全国大征联,大奖多多。3月15日截稿

第136期“兴隆杯”对联擂台 应绿霞出句 2月20日截稿

第143期“天鹅堡杯”对联攻擂 王希运出句 2月10日截稿

*“小康之年,奋进之路”征联72个奖项等你拿 2月9日截稿

欢迎您订阅2020年中华楹联报!使用微信、支付宝订阅更方便



转发、点赞、赞赏都是对编辑和作者鼓励和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全国走向消失的古建筑,游客止步的“禁区”,都在这本书里!
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第5集:联采众长
《古文观赏》的精读精解第6篇:《后出师表》
一夜美哭3亿人!这才是中国审美
《古文言文》第1篇:《滕王阁序》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