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编者按


所有人都向往幸福,但何为幸福?相信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今天的文章是一场关于“幸福”的 TED 演讲,演讲者是精神分析治疗师 Robert Waldinger 教授。


他们花了75年跟踪研究了724个人,发现幸福的人生最终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不一样的思考。

作者 l Robert Waldinger

来源 l 阿里铁军

ID:alitiejun




哈佛大学75年研究:

什么样的人最幸福?



在生命进程中,是什么让我们保持健康和幸福?

如果从现在开始,着手规划未来最好的人生,你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

有一个最新的调查,是询问1980-2000年生的年轻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目标有哪些。

有超过80%的人说,他们主要的生活目标是要变富有;还有50%说他们另一个主要的生活目标是成名。

的确,我们总是被告诫要投入工作,努力奋斗,完成更多事情,似乎觉得要想生活得更好,这些就是我们一定要追求的。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人类生命历程中,这些东西的能帮助他们保持幸福吗?

实际上,人一生中所做过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怎样影响他们,我们几乎无从得知。

我们对于人生绝大多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回忆中获得的。

但人是不可能有完整清楚的记忆的,生命中大部分发生过的事情我们都遗忘了。

有时我们的记忆形成过程,充满了创造性。

马克·吐温就曾说过:我人生中一些最悲惨的事情根本就没发生过。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以一种更积极的方式保存着我们的记忆。

比如,我曾经在一张广告上看到说:任何时候开始拥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

但要是我们能够观察整个人生呢?要是我们能从人们青少年时期一直追踪到老年,去观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幸福、健康的东西呢?

我们真的去做了这样的一个研究——哈佛成人发展研究,这可能是目前有关成年人生活研究中,历时最长的研究。

75年间,我们追踪了724位男性,年复一年地询问他们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健康状况。

当然,在询问过程中,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人生将会怎样。

实际上,这样的研究极为稀少,几乎所有类似的研究都在10年内流产了。

原因可能是失访率太高,或者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撑,或者研究者兴趣点转移,或去世以后没有其他人接手。

但是多亏了运气以及几代研究者的坚持,这项研究成活下来了。

在最早的724名男性中,大约有60位还在世,并继续参与这项研究,他们绝大多数都已经超过90岁了。

现在我们正开始研究,他们总数超过2000个的孩子们,而我是这项研究的第四任领导者。

从1938年起,我们追踪了两组男性。
第一组在加入研究时,还是哈佛大学大二的学生。
他们属于Tom Brokaw所说的“最伟大的一代”,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完成了大学学业,之后绝大多数人为战争工作。
另外一组我们追踪的群体,是波士顿最贫穷区域的男孩。
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波士顿麻烦最多、最底层的家庭,才被选入我们的研究。
多数人都住在出租屋里,许多甚至没有热的或冷的自来水。
当他们入选研究之后,所有的青少年都接受面谈和医学检查,我们还去他们家里对其父母进行访谈。
后来这群青少年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
有的成了工厂工人,成了律师、泥瓦匠、医生,有一位成为美国总统。
有的成了酒精依赖者,一些患上精神分裂症。
有的从社会底层一路爬升到上流社会。
而一些人却沿着相反的方向,走过这段人生旅程。
这项研究的发起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想到,75年之后我能够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项研究仍然在继续。
每两年,我们充满耐心和辛勤的研究人员,打电话给我们的研究对象,询问是否能够再寄给他们一套有关他们生活的问卷。
波士顿城郊的许多研究对象问我们:你们怎么总是不断地想要研究我?我的生活没什么意思啊。
而哈佛的毕业生从没问过这个问题。
为了得到他们人生最清晰的画卷,我们不仅仅只是寄给他们问卷。
我们会在他们的客厅里对他们进行访谈,会从他们的医生那里获取医疗记录,会获取他们的血样,扫描他们的大脑。
我们会和他们的孩子们交谈,会用摄像机记录他们和自己的妻子谈论最隐秘的担忧。
大概十年前,我们终于询问他们的妻子们,是否愿意作为研究对象加入我们的研究。
很多女士都说:“你知道,该轮到我了。”
那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从这些人生活中提取出来的长篇累牍的信息,到底教会我们什么?
完全无关财富、名声或者拼命工作。
从这项长达75年的研究中,我们得到最清晰的信息是:
良好的关系让我们更快乐,更健康。



三个核心结论

对于关系,我们学到了三条:
① 社会连结对我们有益,而孤独却有害 。


事实证明,和家庭、朋友和周围人群连结更紧密的人更幸福。
他们身体更健康,比连结不甚紧密的人活得更长。
而孤单的体验是有害的。
和不孤独的人相比,那些比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更孤单的人,觉得自己更不幸福。
他们到中年时健康状况退化得更快,大脑功能衰退更早,而且他们的寿命更短。
令人遗憾的是,任何一个时刻,每5个美国人中就有不只1个说自己孤独。
我们知道,在人群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在婚姻中你也可能感到孤独。
② 起决定作用的,是亲密关系的质量。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你拥有的朋友数量,不是你是否在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
而是你亲密关系的质量。
事实证明,处于冲突之中真的对我们的健康有害。
充满冲突而没有感情的婚姻,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甚至有可能比离婚还糟。
而生活在良好、温暖的关系中是有保护作用的。
当追踪我们的研究对象到他们的80岁之后,我们希望回顾他们的中年生活,来看看我们是否能在那时预测,谁会享有幸福健康的晚年,谁不会。
当我们把所有有关他们50岁的信息都整合起来之后,发现能够预测他们晚年生活的不是他们的中年胆固醇水平,而是他们对所在亲密关系的满意程度。
50岁时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最满意的人,80岁时最健康。
良好、亲密的关系,似乎能缓冲我们在衰老过程中遇到的坎坷。
生活得最幸福的伴侣,无论男女,在80岁之后都说,当他们感到更多躯体疼痛时,他们的心情依然快乐。
而那些处于不幸关系中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更多躯体疼痛时,这些疼痛被增加的情感痛苦给放大了。

③ 良好的关系不仅保护身体,也能保护大脑。
研究表明,在80岁之后依然处在对另一个人安全依恋关系中,是有保护性的。
在关系中,真的感到自己能在需要时可以依赖另一个人的人们,能保持清晰记忆力的时间更长。
而感到自己在关系中真的无法依赖另一个人的人群,他们将更早出现记忆力衰退。
那些良好的关系,并不一定要一直保持平顺。
一些80-89岁老年夫妇,他们可能一天到晚都在吵架。
但只要他们感到自己真的能在困难时刻依赖另一个人时,他们根本就不会记得那些争吵了。
所以我们学到的是,良好、亲密的关系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和完好状态。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为什么明白这个道理这么难?

就拿巨大的财富来说,我们知道,一旦我们的基本物质需求被满足了,财富就帮不上什么忙了。
如果你从每年挣75000美元提高到7500万美元,你的健康和快乐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而至于声望,媒体不断地入侵和缺乏隐私,使得多数名人显著地不健康,这显然不会让人更快乐。
至于拼命工作,有一条真理说,没有人会在临死前觉得,自己要是花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就好了。
为什么这些会那么容易就被忽视了?
因为,我们是人啊。
我们真正喜欢的是快速解决方案,一种我们能得到的,又能让我们生活得好并且一直保持下去的东西。
关系错综复杂,照顾家人和朋友是繁重的工作,一点也不性感也不光芒万丈。
而这也是终生的,绝无尽头。
在我们的75年研究中,拥有最幸福退休生活的人,是那些主动寻找玩伴来替代工作伙伴的人。
正如调查中的年轻人一样,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很多人,在一开始还是青年的时候,真的相信,声望、财富以及高成就,就是他们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追求的东西。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在这75年间,我们的研究显示:
发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关系,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群的人。
那么你们呢?
假如你们今年25,或者你们40,或者你们60岁,投入关系对你们来说是什么样的?
可能性是无限的。
也许是简单到,拿和屏幕打交道的时间来和人打交道,或者通过一起做点什么新鲜事,比如散步或者约会,或者联系那个多年来不曾说过话的人,来点亮一段死气沉沉的关系。
因为对一个总把小别扭放心里的人,这些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敌对事件,是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最后,我想用马克吐温的另一条名言,来结束今天的演讲
一百多年前,当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时,他写下: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没有时间争吵、道歉、伤心。我们只有时间去爱。”


End





往期推荐

☞朱光潜:有趣的灵魂都有静气

☞清华建校110年丨梅贻琦:一生清华,一世清白

紧急告知!这些人暂缓接种新冠疫苗

☞陈丹青 | 恢复常识和记忆后,再谈“人文”

☞比《地球公民》更硬核的纪录片!永远不会有“人道屠宰”!

房兵:中美海军差距大,媒体不要给年轻人打鸡血,会误国误民的

李安:这世界上唯一扛得住岁月摧残的就是才华

易中天:我坚决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

☞哈佛大学:让人快乐的20个习惯(双语版)

清华大学才子陈行甲辞去县委书记,原因首次披露

梵高55幅早期素描 ,很感人!

洪晃:我与陈凯歌离婚前看心理医生 讲的内容让医生发毛

☞资中筠:说真话为什么这么难?

毛笔勾勒的常玉:“我的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一个画家”

☞叔本华: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乌合之众》中的50金句

☞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附各种食材传入中国时间表)

☞尚刚:父亲的另一面

☞易中天:当下中国最缺什么?为何作假盛行?

☞李光耀: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深度)

柴静:我是三无人员

☞梁漱溟:思维的八个层次,你在哪一层?

杜大恺:我都看见了什么,我的作品在做回答

刘巨德丨画贵思其一

色彩的智慧:艺术家钟蜀珩作品欣赏

89岁屠呦呦再次震惊世界:孩子,这才是你要追的明星!

☞沙特外交大臣答记者问…看看不耍流氓怎样回答尖锐问题

☞《差馆》:你不了解的中国社会底层

☞易中天:无理可讲的中式逻辑



中国文艺联盟丨理想国(Dreamland42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加入“理想国”

投稿邮箱:dreamland427@163.com

微信号:DreamlandBC427









声明: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以分享为目的,如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转载: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文中注明“转载自公众号:理想国 (ID:Dreamland427)”,转载本公众号注明转载的文章请与原公众号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