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前苏联为什么要发动阿富汗战争?

2018-01-03 全球政商内参

(点击下方图片看更多精彩)

揭秘:林彪的预言到底有多准?


朱元璋下葬过程,让人不寒而栗


比美国先进:全球唯一没有贪腐的国家令人神往!

火烧圆明园这事究竟是谁干的? 你万万想不到...


首次披露:清查王洪文时搜出的“绝密信件”,内容不堪入目!


70年代的性冲动“文革第一淫书”手抄本流传民间,作者是个谜



来源:非常历史


38年前的今天,1979年12月27日,阿富汗发生了政变。在首都喀布尔发生了动用坦克和大炮的激烈战斗之后,哈菲祖拉·阿明的政权被推翻,曾在塔拉基政权时期担任阿富汗革命委员会副主席和副总理的巴布拉克·卡尔迈勒组成了政府。


阿富汗位于亚洲中西部,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东南接巴基斯坦,西临伊朗,东北端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接连。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家,历史上曾是欧亚两大洲的陆上交通要道,古代的著名“丝绸之路”,就是从中国的新疆经阿富汗到达波斯和欧洲的。


阿富汗境内高山纵横,沙漠广阔。山地与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5,因此特殊的地理条件,古波斯语中的“阿富汗”即“山上人”一词便延续成这个国家的国名。首都喀布尔是阿富汗最大的城市,是阿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主要的交通枢纽。坎大哈是阿富汗第二大城市,是阿南部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


阿富汗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天然气是阿富汗的重要矿藏之一,全国总储量约3000亿立方米,1967年由苏联开始帮助开采,除少量供销阿富汗外,其余全由一条专用管道输往前苏联境内。


阿富汗的民族结构十分复杂。大小民族有30多个,各民族由若干个部落组成,各自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和经济结构,许多部落还有自己独立的武装力量,长期不受中央政府管辖。因此,民族、部落及宗教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极大,甚至起支配作用。伊斯兰教在阿富汗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阿富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影响。直至达乌德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在阿富汗一直被奉为国教,宪法上有明文规定。在学校教育上,宗教课程是重要课程之一,报纸、电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控制。


1973年7月17日,查希尔堂兄达乌德联合一批亲苏的青年军官在苏联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查希尔国王上台执政。达乌德上台后,废除君主立宪制,独揽军政大权,并逐步改善同周边一些国家的关系,以逐步摆脱苏联的控制。1978年4月,苏联支持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达乌德政府。塔拉基在执政期间,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政府重组不断。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为政府总理,但他不受苏联所欢迎。苏联企图联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却捷足先登发动政变,处死了塔拉基 40 43494 40 17603 0 0 5982 0 0:00:07 0:00:02 0:00:05 5981,自己兼任总统。


阿明政府执政时期,国内政局动荡,而且人民党内部也是互相倾轧。苏联认识到,阿明政权不能实现苏联在阿富汗的利益,决定实施南下战略,除掉阿明,趁机大举入侵阿富汗。


1979年12月27日晚,一支克格勃特种部队正在悄悄逼进达鲁拉曼宫。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时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主席、阿富汗政府总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总统的哈菲祖拉·阿明及其家人全部倒在了血泊中。很快,喀布尔市民们从广播中听到了巴布拉克·卡尔迈勒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中央、阿富汗革命委员会和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名义发表的呼吁书。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这又是一次政变!”他们马上又意识到,这次政变与以往相比,大不相同,因为苏联人来了。




此时,在距喀布尔以北约500公里之遥的苏阿边界上,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正越过边界,向阿富汗境内开来。12月30日,苏军东路战役突击群进入喀布尔;西路战役突击群也已到达信丹德和法腊,创造了苏军进攻战役推进速度的奇迹。侵阿苏军此次在阿富汗境内之所以进展神速,得益于苏联在入侵前进行了认真周密的准备。自1979年11月下旬开始,苏军就迅速、隐蔽地建设指挥部并空降大量先遣部队。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阿富汗政府军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连年内战、内部各派相互倾轧和种族歧视等原因,阿军总兵力大大减少。到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前,阿军也就5万人左右。加之苏联军事顾问已在阿军中渗透到营一级,基本上控制了阿军的行动。因此,当大批的苏军开进阿富汗时,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1980年1月,苏军先后占领了阿富汗的重要城市和主要通道。在先期空降于喀布尔的部队配合下,苏军以宽正面、大纵深、高速度的战役机动,突贯阿富汗全境,实现了对这个中亚小国的军事占领,入侵作战的第一阶段取得了令苏军振奋的胜利。


此时,世界上最高兴的人也许就是正在莫斯科欢度新年的勃列日涅夫。苏军的闪电战术又一次发挥了巨大的效用,出兵阿富汗第一阶段的任务已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第二阶段战斗——清剿反政府武装即将拉开序幕。


1980年1月下旬,苏军除了留下一部分人全力防守在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外,其余的大部分兵力向未被占领地区的一切抵抗力量发起了全面的进攻。第二阶段的战斗正式打响。


在第二阶段战斗的最初几个月中,苏联军队占据着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形势的错误估计,使得这种有利形势仅仅保持了几个月,很快就进入苏军与抵抗者漫长的对峙阶段。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结果跟苏联从一开始就没有重视对手、没有把军事进攻作为首要任务有着很大的关系。


勃列日涅夫的乐观给了阿富汗各类抵抗组织一个极好的发展壮大的机会。后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大力展开宣传,吸收一切不愿与苏军合作的阿富汗力量,很快就成为了苏军的强大对手。此外,由于战争初期,抵抗组织和游击队还没有得到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巨额支持,而且组织混乱,尚未形成战斗力。所以,苏联最初的胜利对苏联最高层的决策也造成了误导。


苏军入侵阿富汗的行为引起了阿富汗人民的极大反感。在苏军炮火的强大攻势下,平民百姓失去家园,或加入反抗者的队伍,或沦为难民。他们悄悄地拿起了各种武器,并很快形成了组织。白天的反抗被阻止,他们就占据黑夜。每当天一黑,他们就秘密地出发了。每天夜里,市内或市郊总会响起枪声,第二天天一亮,人们总会发现有几个苏联人或阿富汗政府官员已遭到了枪杀。冲突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有人袭击苏联大使馆,有人向苏军哨所发射火箭弹,有人摧毁苏军的装甲车,有人炸死了苏军的指挥官……


反抗的火焰迅速地蔓延,遍及全国。在这片火焰中,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也乘机而起。


在这些游击队中,形成一定规模的反政府组织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逊尼派穆斯林组织。这些组织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从几千人到几万人不等,各派首脑主要活动于巴基斯坦境内,得到了巴基斯坦政府的支持;第二类是什叶派穆斯林组织。这些组织基地大多在伊朗,因此他们一直得到了伊朗的支持;第三类是国内部落性组织和左翼组织。这类组织估计有100~200个,数量最多也最为分散,大多以村落、部落或亲属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独立的地方武装;第四类是主要由前国王查希尔为代表的上层人士组成的反阿组织,这些人多流亡在欧美各国,在国内几乎没有自己的武装。


上述各组织由于党派或部族不同的关系一直处于分裂状态,而苏联的入侵却使一部分组织暂时搁置分歧,将反苏救国作为了新的目标。1980年3月,在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外人士的安排下,白沙瓦的六个逊尼派组织的首领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共同谋划联合抗苏的策略,并决定成立一个同盟组织,共同宣布成立“解放阿富汗伊斯兰同盟”。


到1980年上半年,游击队战士已由1979年的三、四万人发展到了十余万人。游击队战士的迅速增加,带动着游击战的战场也在迅速地扩大。到1980年中期,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游击战都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了。


而此时,一位身材瘦削、性格安静的年轻人在其父亲支持下来到巴基斯坦的城市白沙瓦,会见了圣战游击队领导人,频繁地往来于沙特和南亚之间从事捐助活动,直到1982年才在白沙瓦定居下来。他投入大量公司技术人员和建筑设备来帮助圣战组织修建道路和兵站,并组织来自阿拉伯国家的支援者前往阿富汗参加圣战。但是谁也不曾想到,20年后,他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成为了美国的头号敌人。这个留着大胡子的年轻人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本·拉登。


1980年中期开始阿富汗战场形势突然变得对苏军不利,固然与游击队人数的大增有很大关系,但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美国的插手。苏联南下阿富汗,逼近波斯湾,对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以至在全球的战略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经与巴基斯坦协商,美国开启了由巴基斯坦向阿富汗运送武器的通道,在整个80年代为阿富汗游击队提供了大量武器,沙特阿拉伯、埃及、利比亚等其它国家的援助也尾随美国而来,最后都集中在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由美国为首的各国运来支援阿富汗抗苏斗争的武器,尽管数量有限,可毕竟从根本上改变了游击队员们的装备水平。


美国的“毒刺”导弹最初进入阿富汗大约是在1985年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别雇用了一批退役美国军人到巴基斯坦,向游击队员传授这种导弹的使用方法。1986年底,“毒刺”导弹开始在阿富汗大批地出现,并且屡建奇功,使得苏军最强大的攻势难以兑现,武装直升机在白天不敢轻易出动,轰炸机也要提心吊胆地在高空中飞行。尽管如此,很多苏联飞机还是无法逃脱噩运,仅从1986年至1987年的一年时间里,苏联就损失了各型飞机300多架,平均每天一架,价值约合25亿多美元,再加上丧失飞行员的培训费,总计损失达四五十亿美元。


美国的举动使苏联进一步加固了对阿富汗的控制,而各游击队组织也增强了对苏军的反攻,双方的战斗在1981年骤然变得激烈起来,而交战中心则渐渐地集中在南部坎大哈、西部的赫拉特和中部的喀布尔及其北部的地区。苏军人数也仍在增加,到1982年中期,已达到了10万人,另外还有3万军队作为预备队驻扎在苏阿边界苏方一侧。然而,苏军在这一年仍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惨败,这样的结果是苏联万万想不到的。


谈判!谈判!


苏联的入侵从一开始便引来国际上一片谴责声。要求苏联撤军的呼声日益高涨。其实,早在1980年初,勃列日涅夫便有了撤军的想法了。当时勃列日涅夫误以为苏联已经胜利在握,很想利用这一机会在国际上捞取一些其它利益,于是,他萌生了部分撤军的念头。当然,撤军之前要先与巴基斯坦、伊朗甚至美国等国家进行谈判,以在获得好处后再实施自己的想法。很明显,苏联对谈判是完全以一个胜利者自居的,勃列日涅夫不允许别人插手他扶植起来的卡尔迈勒政府,他还有个目标:要美国滚出印度洋和波斯湾。


1980年,与苏联关系密切的古巴愿意以不结盟运动代表的身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间斡旋,组织它们进行谈判。但巴基斯坦总统提出只有苏联撤军,会谈才能举行。这个结果多少让勃列日涅夫有些失望,但他部分撤军的想法并没有取消。


正当勃列日涅夫打着他的如意算盘时,阿富汗战场上的局势发生了变化。苏联参战的人数越来越多,却接二连三地遭受惨败,这样的结果令勃列日涅夫震惊,犹如一记记重拳,接连打在他那年老的躯体上。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了,他把整个国家连同阿富汗这个烂摊子一起交给了他的接班人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阿富汗发起新一轮更具强度的攻势,但很可惜,他没有在阿富汗战场上取得任何战绩。1984年2月9日,在执政不到一年半的时候,安德罗波夫也去世了。年老体弱的契尔年科紧接着走上了苏联最高权力位置。


在1982-1984年间,阿巴日内瓦间接会谈举行了三轮,从表面看来,似乎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已经起步。但事实上,情况远远不是如此。


阿富汗战争从接近80年代中期的时候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战争已由苏联入侵阿富汗与阿富汗游击队抗击侵略转变为苏美两国在阿富汗争取世界霸权主义的战争,只要苏美两国继续僵持,任何谈判都将是劳而无功的。


就苏联来说,十余万大军深陷阿富汗,人力物力损失巨大,不撤军困境将越来越深,而撤军又于心不甘,所以苏联进退维谷,它一直在等待一个能把阿富汗当作筹码而从别处捞取好处的机会,所以在它没有捞到别的好处之前,它决不会轻易撤军、同意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因此,它一直在利用阿富汗玩弄各种伎俩。


1984年8月,苏联又重提老条件,要求在有关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草案中就“不干涉”和“国际保证”两点分别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否则苏联根本就不会考虑撤军。而另一个站在背后、直接关系到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能否实现的国家——美国,也同样没有诚心,美国根本不希望能尽早地让苏联逃出阿富汗,它希望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在阿富汗这个小泥潭里拖疲、拖干、拖成一具僵尸。


1985年3月10日,在*书记的位置上呆了11个月的契尔年科去世了,年轻而有活力的戈尔巴乔夫站在苏联政治舞台的最高点上。为了尽早甩开阿富汗这一噩梦,戈尔巴乔夫很快就走上了一个极端:加大力度,争取迅速消灭阿富汗抵抗力量,以求迅速平定阿富汗局势。一场来势更加凶猛的攻势全面展开了。而游击队也不甘示弱,在顽强反击的同时,还不断地发动一轮又一轮的进攻,一个接一个的苏军据点相继被孤立起来,造成众多武器被摧毁,大量作战人员伤亡。


增强进攻力度却毫不见效和美国强大力量的介入,使得戈尔巴乔夫更感回天无力,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极端性的进攻战略,开始思考另外一种出路。在“二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戈尔巴乔夫就“阿富汗问题”谈到:“我们希望在最近的将来,就把应阿富汗政府的请求而留在那里的苏联军队撤回国内。”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已经在对如何摆脱阿富汗困境做出了很现实的思考。因为无论是发展苏联经济,还是改善苏美关系,阿富汗问题都是一个抛舍不开的障碍。


1986年3月底,戈尔巴乔夫撤掉卡尔迈勒*书记的职务。曾任阿富汗国家情报局的负责人的纳吉布拉被定为阿富汗新的人民民主党中央*书记。纳吉布拉代替卡尔迈勒,说明苏联的确要着手解决阿富汗问题了,纳吉布拉上台说明苏联要在阿富汗建设一个更有效亲苏政权,保持自己在阿富汗的支配地位,不想让游击队或其他国家接手阿富汗。


到1986年5月,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已经在举行第七轮间接会了,之前的几次会谈都是因为双方就关键问题谈不拢而进展缓慢。此次会谈是一次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谈判,双方第一次就撤军的期限展开了讨论,巴基斯坦要求苏联军队在6个月内全部撤出,阿富汗坚持说苏联要在4年内才能全部撤出。这次谈判再次以陷入僵局而结束。


1986年7月,戈尔巴乔夫到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视察。7月28日,他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表了一次令世人瞩目的电视讲话。在关于从阿富汗撤军问题上,戈尔巴乔夫说:在1986年年底之前,苏联将从阿富汗撤出六个团的兵力。


1986年10月15日,苏联的部分军队开始撤出阿富汗,直到10月31日才结束。尽管如此,苏联却丝毫没有放松对游击队的进攻。战火仍然在各地连绵不断。而戈尔巴乔夫宣布将从阿富汗撤出六个团后,各派游击队群情振奋,全面发起了反攻。苏军不断遭到重创。


美国此时也加紧了舆论攻势,攻击苏联撤军不过是摆摆门面,专给别人看的。在1986年中后期,英国的“吹管”式和“轻标枪”式防空导弹也相继通过美国中央情报局转送到了阿富汗国内。在这一年,本·拉登帮助阿富汗建造的霍斯特隧道综合工程便是由美国中央情报局作为主要的武器存储库加以资助的,是圣战组织的训练设施和医药中心,位于靠近巴基斯坦边境的深山中。正是在这里,本·拉登第一次建立了他自己的训练营地。据说美国当时的一些报纸还把本·拉登吹捧为英雄。


“为了对抗那些俄罗斯的异教徒,沙特选择我作为他们在阿富汗的代表”,本·拉登后来回忆,“我住在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地区。在那里我募集来自沙特王国以及所有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人,我建立了我的第一个营地,那些志愿者们接受巴基斯坦和美国军官的训练。美国人提供武器,沙特则提供金钱。”


此时的拉登和美国人可以说是同床异梦,殊途同归,美国是为了和前苏联争霸世界,本·拉登是要达到建立伊斯兰国家的圣战目标,他们目的不同,但却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走到了一起。


在1987年的中期,游击队的进攻明显频繁和猛烈了。同时,苏阿政权为了极早地排除游击队这一主要阻力,只好咬着牙,屡屡对游击队做出让步,以争取同游击队进行和谈,但游击队却根本不予考虑,使得苏阿恼羞成怒,进一步加强了对游击队的进攻。这样,在1987年的战场上,战斗变得比以往激烈了许多。这时,美国加大了对游击队的支持,以每月100枚的速度继续向阿富汗提供600枚“毒刺”导弹,另外还提供了“米兰”式轻型反坦克步兵导弹、“陶式”反坦克导弹、西班牙造120毫米迫击炮和一大批先进的反坦克炮等武器。巴基斯坦继续向游击队运输武器装备,甚至直接向各游击队提供卡车,以改变过去游击队运输武器时以人背马驮为主的落后状态。苏联为了对抗美国,又向阿富汗境内输送了大批先进武器,其中包括30架米格-27战斗机、图-16高空轰炸机和大批射程在300公里以上的“飞毛腿”导弹。


阿富汗正像一个不断发生爆炸的火药桶,苏联和美国不断地将正在嘶嘶冒烟的炸弹丢进去,而阿富汗政府军和游击队则立即接过来再扔向对方,使得盘旋在阿富汗上空的硝烟日益浓郁。


1988年3月2日,举世关注的阿巴日内瓦间接会谈终于开始。由于这将是最后一轮会谈,所以各种敏感的问题纷纷出现,从而使得会谈的进程也不得不放慢下来。阻碍签约的最大问题是停止援助问题,而双方都不肯在此问题上让步。阿富汗认为,在苏联撤军后,阿富汗有权接受苏联的军事援助。苏联也声称,苏将在撤军后,继续向阿提供援助。美国则认为,美国停止援助后,苏联仍然援助阿富汗政府是不合理的,如果这样,美国也将继续援助抵抗组织。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为了平等,代替禁止提供武器的惟一方法是彻底放手继续提供武器。

1988年4月14日,苏联、阿富汗、美国、巴基斯坦四方终于在日内瓦签署了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协议。按协议规定,苏联自1988年5月15日起撤军。8月15日前撤出一半军队,9个月内完成全部撤军;巴基斯坦和喀布尔政权相互尊重主权、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使用武力;美国和苏联支持这一政治解决方案,尊重巴基斯坦和喀布尔政权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不结盟政策;喀布尔政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难民自愿返回家园。日内瓦协议的签订标志着苏联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和阿富汗人民抗苏斗争的胜利,但协议没有为解决未来阿富汗的政体问题作出妥善安排。


1989年2月15日,一支由70辆坦克和装甲车组成的车队,载着留在阿富汗等了许久的最后一批苏军人员,冷冷清清地开出了阿富汗的北部边境城市海拉顿。至此,苏联自1979年12月入侵阿富汗以来长达9年零2个月的军事入侵终于结束了。


流血的伤口


战争并没有离开阿富汗。2月18日,纳吉布拉宣布:阿富汗全面进入战时状态,解除非人民民主党籍的七名政府部长和一名部长顾问的职务。19日,阿富汗成立了一个以纳吉布拉为首的20人国防委员会,负责保护阿富汗“免遭外国干涉”。20日,沙尔克被解除总理职务,该职由纳吉布拉兼任。随之,纳吉布拉又亲自走向街头,对人民民主党员和所有民众进行战备动员,提出“全民参战,保卫家园”的口号,大力扩充军备,充实加强正规部队,一支人数可观的民防队伍迅速被建立起来。纳吉布拉和平的面孔一下子撕破了,大规模的内战即将爆发。


3月6日清晨,也就是苏军全部撤出阿富汗后的第22天,一颗炸弹在贾拉拉巴德城南轰然炸响,从而拉开了阿富汗迄今尚未结束的长年内战的序幕。


苏联解体后,失去了援助的纳吉布拉只好靠储存下来的武器支持战斗。1992年4月,马苏德与纳吉布拉手下的实力派将领杜斯塔姆达成秘密协议,杜斯塔姆放马苏德进入喀布尔,纳吉布拉辞去一切职务,躲进联合国驻喀布尔的办事处。


随之,各游击队组织为争夺新政府的实权展开了一场无休止的混战,直到1994年10月,新兴的宗教学生武装塔利班迅速崛起,并飞快地壮大,成为原有各派游击队的共同对手。1996年9月,塔利班攻破喀布尔,处死了纳吉布拉,并将新政府军的武装逼向阿富汗的北方。


时至今日,美国又赶走了自己曾经扶持的塔利班建立了亲美政府,战火依然在这个多山之国的土地上燃烧。回望这两次阿富汗战争,本质上就是一场充满宗教和文明冲突意味的较量。霸权主义面对的,是阿富汗人民的灵魂与信仰,也许因为如此,超级大国的军事力量始终无法完成对伊斯兰文明地区的征服。


而对于阿富汗人民来说,走向彻底的和平依然是漫漫长夜。


(点击下方图片看更多精彩)

李嘉诚们的肮脏发家史:白手起家是童话


清华教授深度解读:即将到来的一场危机


比毒品更可怕的是外卖!

高层次科学证明“迷信”真实存在!


俄罗斯记者闯入日本红灯区,冒死偷拍下了大量照片!


中国第一妖女,擅长采阳补阴之术,九个壮汉因其而死


前苏联70年腐败史,原来是他让这个庞大帝国彻底倒下


慈禧身边最美女官:相貌比慈禧好百倍,晚年气质逆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