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語言學習者的里程碑:華促會慶祝「劉訴尼古拉斯」案50周年
上周六(5月4日),華人權益促進會為慶祝最高法院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劉訴尼古拉斯(Lau v. Nicols)」案(以下簡稱「劉案」),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法學院舉辦了紀念該判決50周年的社區大會。大會邀請到三藩市本地的學生、家長、教師和其他本地利益相關者,在紀念者歷史性時刻的同時,反思多語言學習者和家庭仍持續存在的差距,並分享繼續為此作倡議的機會。
司法部在今年二月發布的賀文中寫道:50年前,「劉案」的歷史性判決確認了英語學習者有權參與公立學校提供的教育項目。此決定推動了要求公立學校積極採取措施滿足學生語言需求的法令。美國司法部民權部門的教育機會部長已經幾十年來致力於執行這一法令,確保英語學習者的權利得到充分保護。
在「劉案」被裁量時,三藩市聯合校區有1800多名華裔學生未接收任何英語教學。法院指出學區未教授這些學生學習英語所需的基本技能,而他們所在的學校教學卻完全以英語為主,這被認為是「對公共教育的嘲弄」。法院指出,僅僅提供相同的設施、教材、教師和課程並不能實現對學生的平等對待。不懂英語的學生「肯定會發現他們的課堂完全難以理解,毫無意義。」 最終,法院得出結論,這種剝奪參與教育項目的機會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第六條和其實施條例。在判決的7個月後,國會通過了《平等教育機會法案(EEOA)。
從1974年起,「劉案」的判決及EEOA的通過確立了公立學校的指令,確保其英語學習者能夠有意義地參與學校的項目。
「劉案」背後的華裔學生的勇氣和勝利直接使美國各地數百萬講各種語言的學生獲得了更廣泛的教育機會。到2020年,全國範圍內的公立學校約有500萬英語學習者,意味着大約每10名公立學校學生中就有1人是英語學習者。這些學生包括數百萬的西班牙語使用者,數十萬的阿拉伯語和中文使用者,以及數萬名越南語、葡萄牙語、俄語、海地克里奧爾語、苗語、烏爾都語、韓語、法語、斯瓦希里語、索馬里語和他加祿語使用者。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估計,在2020-2021學年,超過98%的英語學習者參加了英語學習者項目——這些項目的廣泛採用證明了「劉案」的重要性。
動員社區力量不容忽視
華人權益促進會在「劉案」中代表原告,並在此後的數十年中一直活躍在消除種族隔離、爭取多語言教育和語言公正的議題上。教育公平是華促會自1969年創始以來的核心領域之一,我們相信教育公平意味着承諾種族多樣化的公立學校,公立學院和大學是普及的、高質量的、免學費的。
在K-12教育階段,華促會歷史性的和現行的工作重點關注確保學區沒有種族隔離、為英語學習者帶來有質量的教學、英語水平有限的家長的參與以及建立支持掌握多種語言的途徑。
在將近一半的亞裔都在高等教育中選擇參加社區大學,華促會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工作重點關注:第一、增強三藩市市立大學的能力,包括確保了建造永久的華埠校區;第二、承諾確保大學錄取能運用如多元、公平與包容的工具來對抗結構性的亞裔歧視。
華促會行政主任潘偉旋(Vincent Pan)主持帶領嘉賓進行第一個開放式小組討論,講述「劉案」的歷史和影響。嘉賓們來自法學或亞裔研究背景或對雙語/多語教育有研究,他們是「劉案」的專家:
趙子云(Laureen Chew),三藩市州立大學亞裔美國人研究系的榮休教授。她的職業生涯致力於教育公平,曾在小學任教並倡導三藩市聯合校區的雙語課程;在三藩市州大設立族裔研究和雙語教師的師資培訓課程。
蕾切爾·莫蘭(Rachel F. Moran)是德州農工大學的法學教授。莫蘭撰寫了100多篇論文、書籍章節和短評,來探討雙語教育、取消種族隔離和平權法案等主題。
愛德華·斯坦曼(Edward H. Steinman)是聖克拉拉大學法律學院的退休法學教授。他在美國最高法院的「劉案」中成功辯證。他的著作《「劉訴尼古拉斯」案:對雙語、雙文化教育的影響》收錄於《雙語、雙文化教育論文集》。
特里什·莫尼塔-穆蘭尼(Trish Morita-Mullaney)是普渡大學的副教授,她在亞裔美國人研究科課程中兼任教授。她通過研究「劉案」,以及三藩市的華裔社區如何發展、體驗和落實該案判決,代表了「劉案」的原始歷史和聲音。莫尼塔-穆蘭尼即將在2024年出版一本關於本案的華裔視角的書,書名叫《多語言很重要》。
在社區大會的分享上,許多珍貴的老照片的呈現帶我們回顧了在這歷史性判決中的社區與草根力量。
1966年至1968年:在三藩市州立大學的倡導行動
1968年:在三藩市華埠遊行倡議
1970年1月:在華埠的Jean Parker小學課室聚集;同年三藩市聯合校區聽取「劉案」
1971年:動員家長
1972年:在三藩市聯合校區施行雙語教育,接受教育的英語學習者們(ELL)
嘉賓們回憶自己為「劉案」做出的行動,講述自己動員社區的經歷,以及這些經歷如何鼓舞自己。許多人後來活躍在教育界,投身於民權活動——「劉案」像將他們系在一起的紐帶,象徵着社區的緊密連接。
倡導工作需繼續
領導策劃本次社區大會的華促會教育公平項目倡導陳思昱(Alice Cheng)表示,華促會強調「劉案」作為教育和語言使用方面的民權的重要性,以及非裔、拉丁裔和亞裔進步社區在教育工作方面的跨種族合作的歷史性作用。因此,本次大會是採用多種族和多語言的形式進行,除了嘉賓分享外,還包括與三藩市歷史、當前教育政策、語言使用和民權相關的個人故事和專業知識的小組討論。
陳思昱希望「劉案」能在美國歷史課堂上被廣泛講授,以紀念亞裔在教育領域的進步、豐富的活動組織歷史,並表彰本案通過跨種族合作實現擴大全民接受公共教育機會的積極範例。
但同時,本次社會大會希望敦促社會反思多語言學習者和家庭仍然存在差距,並分析繼續倡導的機會。直到今天,在三藩市聯合校區,約有30%的學生是英語學習者,如何解決他們面臨的系統性挑戰仍在討論中。儘管「劉案」已經明確要求學校為英語學習者提供更好的支持,但問題仍然很多。陳思昱表示,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在「劉案」後的幾十年,跨種族合作和組織推動了教育公平,我們需要開展大量的社區組織和活動來將此延續和推進。
在籌備本次大會的過程中,陳思昱及團隊成員反思到每當講述到重大法律勝利時,往往很難將為實現勝利而奮鬥的社區成員和普通人作為故事的中心。於是,教育公平團隊聯合資訊團隊,通過開展「語言是一種超能力」工作坊,邀請使用多語言的英語學習者來完成一本紀念「劉案」50周年的小雜誌。
陳思昱表示:「小雜誌歷來被用作活動家和藝術家的工具,讓人們關注那些並不總是處於中心位置的觀點。我們希望從社區組織的角度來講述「劉案」的故事——我們常常忘記這一點,因為我們聽到的關於此案的報道大多集中在法律方面。我們還希望發出多語種學生的聲音。在教育宣傳和政策工作中,由於來自政策制定者、學校董事會成員、地區官員等的信息太多,年輕人的聲音有時會被遺忘,我們認為這本雜誌將為我們提供一個真正以學生和社區為中心的機會!」學生作品有西班牙語、瑪姆語(註:危地馬拉西部高地和墨西哥西南部的原住民瑪姆人使用的語言)、中文(普通話、廣東話、台山話)、法語和薩摩亞語。
相關信息:
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CAA)成立於1969年,旨在保護華裔美國人的公民和政治權利,並促進美國的多種族民主。今天,華促會在更廣泛的亞裔美國人和太平洋島民社區中代表著進步的聲音。我們主張進行系統性變革,以保護移民權利,促進語言多樣性並糾正種族和社會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