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10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背后使坏不断,朝鲜到底是中国的屏障还是拖累?

2016-10-17 历史在这里沉思


长期以来,中国和朝鲜大量的官方宣传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朝两国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将世代留传。但是,这种印象在最近几年发生了变化。自朝鲜第三代领导人金正恩从2011年上台以来,两国关系越来越冷谈,双方最高领导人一直没有实现互访。2014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更是打破外交惯例,在没有访问朝鲜的情况下,直接访问韩国。5年来,中朝两国关系渐行渐远,降至建交67年来的冰点。


在新闻媒体上,关于朝鲜金氏政权的负面报导层出不穷。不断有政界与军界高层人物在媒体发表文章,提出“朝鲜拖累中国”论,前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中将王洪光2013年在北京《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撰文,回顾从秦汉至今中朝关系两千多年的历史,得出“朝鲜半岛问题在历史上就拖累中国”的结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朝关系,两国似乎并没有曾经那么美好了。


命令与征服:从郡县到藩属
 
朝鲜紧邻中国东北部,全长795公里的鸭绿江为两国的界河,是中国在东北方向两个陆上邻国之一,它对于中国国土战略安全的重要性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中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朝鲜,最早是西周灭商之后的“箕氏侯国”。据《史记》记载,
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来到半岛北部,被当地民众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而成为诸侯,史称“箕子朝鲜”。后来,燕国的将军卫满率移民进入朝鲜,并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后于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带建立卫氏政权,推翻了“箕子朝鲜”,这是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称“卫氏朝鲜”。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攻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史称“汉四郡”。后来因当地人反抗,临屯和真番两郡相继被废,中原政权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到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前37年至668年)、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局面,高句丽实力最强,是当时东北亚地区不可一世的强国。
 
高句丽深谙“远交近攻”之策,长期向南朝(陈朝)称臣,利用南朝牵制北朝(隋朝),甚至还联合当时的突厥势力,组成了“高句丽、陈、突厥”的三方同盟。当隋朝北平突厥,南灭陈朝之后,兵锋自然直指东北亚地区最主要的敌人——高句丽。
 
隋炀帝分别于公元611年、613和614年三次出兵进攻高句丽,每次都发兵百万以上,但隋军长途远征,后勤补给不足,加上前线指挥官过于保守,隋炀帝本人又不懂军事,在高句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下,隋军每次远征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严重消耗了隋朝的国力,广大民众不堪忍受日益严苛的兵役与赋税,纷纷揭竿而起。最后在农民起义的硝烟中,隋朝政权于618年灰飞烟灭。
 
隋朝灭亡后,高句丽向新成立的唐朝朝贡,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句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三国共受唐封,从此中国与朝鲜初步建立了朝贡关系,朝鲜向中原王朝进贡,同时接受中原王朝的赏赐,朝鲜就此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唐高宗在位时,唐朝大军于660年联合新罗攻灭百济,又于668年联合新罗一举攻灭高句丽,并由大将薛仁贵在高句丽与百济故地建立安东都护府。由于当地居民的反抗以及唐朝要分兵防御突厥,676年,唐军从百济故地撤退并将该地转交新罗,新罗最终得以统一朝鲜半岛大部。
 
唐朝对朝鲜特别是高句丽数次用兵,虽然收复辽东地区,并最后攻灭百济和高句丽,但无法在朝鲜半岛建立稳固的统治,结果让新罗渔翁得利,借机统一了朝鲜半岛。而唐朝损耗大量国力,王洪光指出,
“因为受东线的牵制和拖累,唐军在北线对东突厥、薛延陀作战和西线对吐谷浑、吐蕃、西突厥作战都受到很大影响,常常陷入战略被动,兵不敷用。”
 
壬辰战争:明王朝的切肤之痛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两年后,已经统一朝鲜半岛数百年的高丽(918年至1392年)开始向明朝朝贡。
1392年李成桂废黜高丽国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称臣,遵照朱元璋的旨意,取“朝日鲜明”之意,改国号为朝鲜。此后,朝鲜与中国建立正式的藩属国和宗主国的关系。
 
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派遣15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军队节节败退,宣祖李昖不得不遣使向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大部分国土已被日军占领,仅剩靠近辽东半岛的义州一带尚未沦陷,李昖派使臣向明朝求救。
朝廷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便答应出兵援助朝鲜。1598年,明朝与朝鲜联军打败日军的进攻,取得“壬辰战争”的胜利。
 
明朝虽战胜了日军,却付出极高的代价,在这场持续六年的壬辰战争中,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明军损失极为惨重。据统计,
明朝第一次出兵74,000人,损失25,000人;第二次出兵11.7万人,损失58,700人。这次战争耗费军饷七八百万两白银,而当时明朝每年总收入约为四百万两白银,依此计算,此战耗费明朝约两年的全国总收入。
 
更为严重的是,壬辰战争爆发后,驻扎在辽东的明军主力开赴朝鲜战场,对辽东的控制力减弱。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满清政权的前身乘机扩展势力。当建州女真实力不断壮大时,明军辽东精锐在壬辰战争中损失大半,加上战后军备废弛,守卫辽东的军队严重不足,导致明朝无法对女真进行有效控制。
 
壬辰战争对中、日、朝三国的历史进程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明朝如不出兵抗日援朝,则朝鲜必被日本占领,日本势力将全面深入到辽东地区,使辽东形成明朝、日本、满清三国对峙的局面,日益壮大的满清势力将受到日本方面的牵制,最后能否顺利入关、入主中原犹未可知,
因此可以说满清是壬辰战争的最大赢家。
 
甲午战争:清王朝惹祸上身
 
日本侵朝失利后不得不暂时收敛其侵略扩张的野心,专心处理内部事务。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大增,壬辰战争结束300年后,朝鲜再次成为日本的猎物。日本用武力逼迫朝鲜政府在1876年与其签订《江华条约》,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测朝鲜海口、领事裁判权、贸易等权利,日本势力开始全面渗透朝鲜。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朝当然不能坐视朝鲜被侵略。
1882年8月,清朝藉朝鲜王朝内部纷争的机会,派马建忠、丁汝昌率领3,000官兵乘北洋海军的三艘船舰出兵汉城,全面控制朝鲜的内政外交。1885年4月,日本与清朝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中日双方同时从朝鲜撤军,以后出兵朝鲜须相互通知。日本由此取得了与中国在朝鲜半岛对等的地位。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平定,被迫向清朝乞援。清朝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000人于1894年6月在朝鲜牙山登陆,同时通知日本。6月10日,7,000日军借口保护使馆和侨民从仁川登陆。
6月11日,朝鲜政府与东学党签订《全州和议》,东学党起义暂时告一段落,清政府提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军,但被日本回绝。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朝鲜王宫,
击溃王宫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朝鲜亲华政府,扶植国王生父李昰应上台摄政,进而控制了朝鲜政府。7月25日,日本对清政府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并藉此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导致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再次沦为西方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北洋水师的覆灭使得中国难以建立有效的海防,此后的对外战争中,海军力量的薄弱令中国吃尽苦头。另外,甲午战争后巨额的赔款加深了国内的阶级矛盾,满清王朝主导的中央政府颜面扫地,逐渐失去统治的合法性,同时失去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此后的数十年里,中国陷入因各派势力争权夺利所引发的内部纷争与战乱,现代化建设举步维艰,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沦为二流国家。而日本在甲午战争后不断向中国东北地区渗透势力,最后在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全面占领东北,并最终以东北为基地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抗美援朝:不感恩的朝鲜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在美苏分区占领的背景下被人为分割成两个国家——朝鲜与韩国。金日成控制的朝鲜于1950年6月25日对韩国发动进攻。朝鲜战争爆发,美国迅速调整对东亚的外交战略,遏制共产主义国家的扩张成为首要目标。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就此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的计划成为泡影。
 
为防止朝鲜武力吞并韩国,1950年9月15日,美国的两栖部队在仁川登陆,正式卷入朝鲜战争。朝鲜半岛局势骤然逆转,朝鲜军队节节败退,美国军队很快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毛泽东在苏联和朝鲜的强烈要求下,为抑制美国在朝鲜半岛的扩张、巩固中苏同盟,作出出兵朝鲜的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秘密进入朝鲜境内,与朝鲜人民军并肩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
 
历时三年的朝鲜战争,最终双方打成平手,南北朝鲜保持分裂局面,国界线还是原来的三八线。中国再次为朝鲜付出惨重的代价,军队伤亡数十万人,还欠下苏联30亿元人民币,当时约合13亿美元的军火债务。因与16个国家参与的联合国军作战,并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提出的和平协议,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陷入孤立的困境。虽然通过朝鲜战争与苏联结成同盟,但同盟关系只持续了10年时间,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对空前严峻的外交局面,不得不把大量国家财政用于国防建设上。美国则通过朝鲜战争填补日本的空缺,全面介入东亚地区事务,对中国实施20年的遏制政策。
 
社科院元老级国际问题专家何方撰写过谈朝鲜战争的系列文章,他指出,朝鲜战争严重损害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关系,“我国丧失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全面倒退了30年”。朝鲜战争也耽误了台湾问题的解决。连毛泽东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过,没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攻打台湾是“我党‘七大’后所犯的第一个大的历史错误……这是不能挽回的错误,是百分之百地错了”。毛泽东虽然没有说这是朝鲜战争带来的后果,但人们心知肚明。
 
名存实亡的中朝同盟
 
朝鲜战争结束后,金日成通过不断清洗党内异己势力,全面控制朝鲜的军政大权,朝鲜与中国的关系进入了复杂微妙的发展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长达20年的中苏对立期间,朝鲜多次在中苏之间骑墙摇摆,以谋求最大利益。中国为巩固亚洲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中共对国际共运的领导权,不得不通过给予朝鲜大量援助以换取朝鲜的支持。
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中国为朝鲜提供8万亿人民币的无偿援助,而且朝鲜所有贷款、贸易差额和欠款一律免除。
 
1961年7月,《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双方名义上建立军事同盟关系。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国家对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缔约一方受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或者几个国家联合的武装进攻,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应立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尽管这一条约目前仍然有效,但中朝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军事合作,中国也早就停止向朝鲜出售武器,所谓的中朝同盟早就虚有其表、名存实亡。
 
1979年起,中国外交逐渐转向,突出表现是淡化意识形态标准,朝鲜在中国领导人眼中的价值逐渐变淡。
1992年8月,中国与韩国建交,中国官方媒体对“南朝鲜”的称谓也随即变成了“韩国”。朝鲜与中国的关系再一次进入低谷,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利,据说是朝鲜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悉尼,以报复中韩建交。
 
虽然中朝关系冷淡,但中国并没有放弃朝鲜。进入21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关系趋于恶化,美国在东亚也没放弃对中国的遏制,与美国和日本全面对立的朝鲜政权,牵制美国和日本,对中国扩展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还有一定作用。虽然中朝关系时有波折,但是朝鲜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国。有韩国媒体称,在过去30年间,中国向朝鲜提供1,000亿美元的援助,中国占朝鲜总体贸易的比重由2007年的67%,达到2011年时的89.1%。
 
当前,关于朝鲜到底是中国的屏障还是拖累的问题,在中国各界存在不少争论。王洪光认为,
从军事上看,朝鲜半岛北部从三八线到中国边境,纵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个现代战役的纵深。当代信息化战争,扩大了空间和缩短了时间,只有一个战役纵深的所谓“战略屏障”,又有多大的意义?而在其他军事学家看来,中国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可能从朝鲜半岛入侵中国的国家——日本和美国,与中国的关系和实力对比也不同了,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大国之间的战争,特别是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几乎不可想象,因此,朝鲜作为中国屏障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了。(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