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阅读,给你的三点忠告

王冠亚 2019-06-28

文/王冠亚

全文3073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1

最近收到很多读者朋友的咨询,如何高效地阅读一本书?我理解的高效,既不是一味求快,也不是只重质量,而是在时间、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阅读效率的最大化。

 

关于阅读这个话题,边界非常宽泛,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里,结合我自己的阅读体会,谈三点认识。

 

第一点,少读快餐,多读原典。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你将到一个无人的荒岛去度过余生,被允许只能带十本书,你会选择哪十本?

 

我猜,如果你稍微有一点点品位,大概率不会选择《知音》和《故事会》。只能带十本书,意味着你余生只能与这十本书相伴,它们将承载你认识世界和改造自我的重要任务。

 

这个时候,你的选择就会比以前要慎重得多。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这种稀缺性会促使你把精力聚焦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之所以沦为平庸,不是因为机会太少,而是因为选择太多。

 

比如股票市场,每天都有交易机会,频繁买卖也成了很多新手常犯的错误。对此,沃伦·巴菲特在给商学院的学生讲课时这样说道:

 

“我用一张考勤卡就能改善你最终的财务状况;这张卡片上有20格,所以你只能有20次打卡的机会——这代表你一生中所能拥有的投资次数。当你把卡打完之后,你就再也不能进行投资了。在这样的规则之下,你将会真正地慎重考虑你所做的事情,你将不得不花大笔资金在你真正想投资的项目上。这样你的表现将会好得多。”

 

事实确实如此。股票市场上,每天99%以上的交易都是无意义的。上市公司不会因为今天的交易就改善了经营状况。除了给财政和券商带来收入,对个人几乎没有任何益处。

 

北宋的书法家米芾,早年练字也是如此。米芾找秀才学书法,秀才要求他买纸,五两银子一张。这么贵的纸张,让米芾在下笔之前,不得不慎重考虑每一笔、每一划。

 

读书亦然。不要只读快餐,只读皮毛,要深入研究原典。

 

比如阅读《中国文学史》,不仅仅是要了解屈原写过《九歌》,不仅仅是要了解李白写过《蜀道难》,不仅仅是要了解辛弃疾写过《美芹十论》。这些知识点,只是停留在基础的阅读层面,并不能带你穿越时空,体味诗词人生的历史厚度。

 

不读《离骚》,你无法理解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悯;

 

不读《将进酒》,你无法理解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恣意;

 

不读《永遇乐》,你也无法理解辛弃疾“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

 

阅读原典,会把你直接领到这些伟大人物的门口,让你登堂入室,跟他们高谈阔论一番。

 

人类作为万物灵长,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人类的心智增长没有上限。阅读一流的经典,会极大限度地加快你的心智成长速度。

2

第二点,不尽信书,独立思考。

 

我小时候很喜欢看文学、历史类的书籍。读到初中,对很多大家的观点已经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

 

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要反驳作者的观点,你应该先给反驳的理由归类:

 

你的知识不足;

 

你的知识有错误;

 

你的推论不合逻辑,无法令人信服;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以下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分别阐述这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初中课本上有一篇李贺的《南园·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认为,凌烟阁封侯之人都是武将。事实上,号称“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以及以直谏著称的魏征,都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而这些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书生。

 

当然,李贺可能有出于文学渲染的考虑。但仅就史实而言,这属于知识不足的表现。

 

第二种情况,初中历史课本讲到淞沪会战时,有一段楷体小字:

 

淞沪会战中,谢晋元率800名战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坚守4天4夜,击退日军6次进攻,毙敌数百人,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事实上,当时谢晋元率领的守城将士,只有区区400人。当时的报纸媒体,拿他们的义举与楚汉相争时田横的八百义士作比较,因此被称作是“八百壮士”。

 

“八百壮士”只是一个形容词,如果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成800人,就属于知识上的错误。

 

第三种情况,我在《做生意的核心是什么?》这篇文章里,提到过《管子·轻重戍》里的一个故事,里面臆想着依靠贸易战去打败一个国家。这个推论过程不合逻辑,难以让人信服。具体的论证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点击查看。

 

第四种情况,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文章短小精悍,被誉为驳论文当中的“千秋绝调”。

 

读到这篇文章后,我没有盲从,而是写了一篇《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刍议》,逐一批驳了王安石的观点:

 

孟尝君并不只是“特鸡鸣狗盗之雄”,他的谋士里,也有冯谖这样的高级智囊;

 

“得一士”并不能“南面而制秦”,这种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事实;

 

“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并不是“士之所以不至”的原因。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有用。就像现在的风投,不可能保证投的每一个项目都成功。

 

王安石仅仅选取了“鸡鸣狗盗”来论证他的观点,属于分析不够完整的情况。

 

就这样,王安石批评了孟尝君,我又批评了王安石。当然,我说的不一定就对,只是给大家提供一种思维方式而已。

 

有的人在看到作者是大咖后,不敢质疑权威,很容易就陷入盲从。但事实上,作者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很多观点未必就是正确的。比如马基雅维利《君主论》里有一句:

 

只要政府有很好的武装力量,就会有好的法律。

 

这个论断,必须当然是错误的。我可以举出一百个反例。

 

当你不只是盲目跟随作者的观点,还能和作者针锋相对时,你提出的同意或反对的评论,才更有意义。

3

第三点,洞见与智慧,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只接受过很少的“学校教育”。因此,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亨利·福特一定是一个缺少“教育”的人。他们经常拿各种问题去刁难亨利·福特:

 

“本尼迪克特·阿诺德是谁?”

 

“1776年,英国派遣多少士兵到美洲平息叛乱?”

 

这种迂腐的问法,让亨利·福特简直烦透了。他毫不客气地就怼回去了:

 

“如果我真想回答你刚刚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刚才你问我的那些问题,那么我告诉你,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按钮,只要按下一个按钮,我就能立刻找来助理人员协助我,让他们回答任何有关我事业上的问题。现在,能否请你告诉我,当我身边随时有人能提供我所需的知识时,我为何要在脑子里塞满一堆东西,专门用来回答问题?”

 

这个回答滴水不漏,精彩至极,简直让人拍案叫绝!

 

读书不是为了装逼,不是为了掉书袋,不是为了炫耀学识。如果不能学以致用,不能涵养洞见,不能增长智慧,那读再多的书也只是“然并卵”。

 

然而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学历教育中,充满着这样的问法:

 

“更喜岷山千里雪的下一句是什么?”

 

“秦始皇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哪一年建立的?”

 

在课堂上,老师却很少讲:

 

长征的乐观主义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秦始皇统一中国,对于君权的意义是什么?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贸易有什么影响?

 

在电视屏幕上,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于《一站到底》这样的益智类节目,主持人的提问通常是这样的:

 

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陕西乾陵武则天墓碑上刻有几个字?

 

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取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老实讲,对于这类一秒钟就能在百度上搜到答案的题目,我看不出有任何掌握的必要。

 

1873年,英国经济学家、政治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去世,成为世界上最后一个享有“掌握世上已知的一切知识”美誉的人。从那时开始,人类的任何一个单个个体,已经没有任何能力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如果你沉迷于学习“坦克是哪个国家发明的”诸如此类的问题,那么恭喜你,成功将离你越来越远。这类知识无论有多么丰富或广博,对于你个人成长都并无多少助益。

 

我们阅读的目标,不只是为了获得资讯,而是成为一个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涵养洞见与增长智慧,远远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王冠亚,一个有态度、有温度的公众号

历史文章:

27岁那年,我离开了体制

一节免费的私教课,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套路?


随手转发正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