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报|百纳知识:本周学术科技大事件

2016-11-05 小纳君 百纳知识
本周学术科技大事件摘要小纳君对10月30号到11月5号的科研热点新闻事件作盘点,以供回首。
1
人类尸体留在太空可能引发其它星球的生命起源?
● 时空:10月30日,美国● 关键词:人类尸体  其他星球 生命起源

10月30日消息,人类尸体携带的微生物或许能够在太空中生存下来,特别在火星这样的环境中。如此说来,人类尸体可成为向其它天体运送微生物的载体,若能完好无损地穿越大气层,让微生物在目的地中蔓延,再加上适宜环境,就可能为另一个星球上生命的孕育创造诱发条件。


严峻的太空任务可能导致宇航员意外死亡,科学家们表示,人类尸体如果能够避免在穿越一个星球的大气层时被焚烧殆尽并降落在星球表面,就可能成为运输微生物的载体,甚至充当生命起源的“初始载体”。


哪怕人体在降落到目的天体的过程中,所有微生物都没能幸存下来,也可能因一些意想不到的完美条件而引发新生命形式的诞生。


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哈佛医学院遗传学家杰克-斯托斯塔克表示,如果环境适宜,腐烂尸体中的分子可能激发目的地中新生命的起源。但是一些要素成分可能会缺失或浓度过低。格拉斯哥大学的化学家李克罗宁指出,如果所有机组人员不幸遇难而不是单人遇难,并降落在新星球的适宜环境中(如浅水坑),新生命诞生的几率会高得多。

2
叹为观止:科学家展示了无线电波围绕的太空
● 时空:10月31日,澳大利亚● 关键词:无线电波 太空

10月31日消息,一个科学家团队通过澳大利亚的 MWA 射电望远镜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如果我们能看到无线电波,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非常漂酿的!


澳大利亚杰拉尔顿东北部的 MWA 射电望远镜不仅看得更远,还能够“看到”更广泛的电磁辐射谱。研究人员表示,人类的眼睛能够根据红色、绿色和蓝色这三种原色的亮度对比来看东西,而 MWA 能够做得更好,它能根据 20 种基本颜色来观察天空。将 MWA 提供的这些数据转换成肉眼可见的颜色,红、绿和蓝色分别代表了较低、中等和最高频率的色彩,便得到以上的太空图。科廷大学和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的Natasha Hurley-Walker 博士表示,这是第一个关于利用色彩描绘天空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MWA 主任博士则认为:“这是 MWA 射电望远镜的研究人员获得的显著成果,这有助于对更遥远的宇宙进行更加深入的观察。”

3
 2016年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开幕  大师齐聚北京
● 时空:11月1日,中国北京● 关键词:世界生命科学大会  北京

11月1日消息,2016世界生命科学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


本次大会邀请了13位诺贝尔奖得主(实际出席者10位,另三位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场)、4位世界粮食奖和沃尔夫农业奖得主、英国皇家科学院院长、Cell杂志主编以及50多位国内外院士等重量级人物参会,此外还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近4000名科技工作者参与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无论从其水平、规模和国家重视程度来讲都堪称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层次最高和覆盖面最广的学术盛会。此次大会由我国生命科学领域18个专业学会共同承办,会议期间将举办66场次的学术专题研讨会,邀请报告人将在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农业、环境、动物、生物技术、健康营养以及生物样本库等领域同与会者们交流最新的学术进展和发展趋势,全方位展示世界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及我国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果。

4
中国“人造太阳”实验装置再获重大突破
● 时空:11月2日 , 中国合肥● 关键词:中国 人造太阳 重大突破

11月2日消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正在进行的第十一轮物理实验近日再获重大突破:在纯射频波加热、钨偏滤器等类似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未来运行条件下,获得超过6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EAST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近年来,EAST相继完成了辅助加热、钨偏滤器、等离子体物理诊断等系统的升级改造,基本解决了射频波耦合、高约束等离子体稳定性控制、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物理、低动量条件下加热和电流驱动下输运、杂质输运和控制等问题,为实现长脉冲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奠定了基础。据介绍,高约束模是未来ITER的基本运行模式,为实现稳态运行并达到有效的偏滤器热量排除,ITER将采用射频波主导的低动量注入运行模式以及主动水冷的钨偏滤器结构。EAST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具备这两大特色的且具有长脉冲运行能力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其稳态运行模式将为ITER和未来反应堆提供重要参考。

5
美研发机器蜘蛛太空中3D打印卫星  或制造出更大型的太空船
● 时空:11月2日,美国● 关键词: 机器蜘蛛 3D打印  卫星

11月2日消息,由美国宇航局提供支持的美国缆索无极限公司近日与美国商业卫星公司劳拉空间系统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机器蜘蛛的研发。这种奇特的机器蜘蛛将能够利用3D打印技术直接在太空中制造各种太空系统的部件。


该项研发计划被称为“SpiderFab”计划。据研究人员介绍,计划首先要向太空轨道发射一台机器,它携带制造重要部件所需的原材料,如纤维、聚合物等,到了轨道上,机器蜘蛛制造系统将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处理,运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极其巨大的结构,这些结构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天线、传感器以及太空船或卫星的其它组成部分等,然后自行组装。如果研发成功,将会有一大群机器蜘蛛忙碌于太空之中,卫星、飞船等设备都将可以直接在太空中制造,帮助人类制造出更大型的太空船或卫星飞行于地球轨道。

6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 中国步入“大航天时代”
● 时空:11月3日,文昌航天发射场●关键词:长征五号  大航天时代

11月3日,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在全球的火箭俱乐部中,“长征五号”是亚洲低温火箭中直径最大、发动机数量最多的火箭,其运载能力与美国现役最大型运载火箭“德尔塔—4”、俄罗斯质子号、欧空局“阿里安—5”等旗鼓相当。“长征五号”火箭共计突破12大类247项新技术,累计开展7000余次、1000余项地面试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表示,新技术比例几乎达到100%,这意味着火箭研制风险也在增大,但要实现运载火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只能采用全新技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实现“大”目标:大幅提升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支撑中国由航天大国迈进航天强国。


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空局等纷纷开展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逾百吨的重型火箭的研制,这已成为火箭技术大势所趋。“长征五号”的成功首飞相当于已有现成的助推器,奠定了技术基础。根据计划,它将直接服务于中国探月三期、载人空间站、火星探测等重大专项任务。“长征五号”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多方面开疆拓土,中国人已步入“大航天时代”。

7
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的抗黑客攻击量子密钥分发  刷新世界纪录
● 时空:11月3日,中国● 关键词: 400公里  量子密匙  世界纪录

11月3日消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及同事张强、陈腾云,与清华大学教授王向斌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刷新了世界纪录,极大地推动了兼顾安全和实用的远距离光纤量子通信发展。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证明的无条件安全通信方式。量子密钥分发可以为分隔两地的用户提供无条件安全共享密钥。从1984年国际上首个量子密钥分发协议(BB84协议)提出以来,增加安全通信距离、提高安全成码率和提高现实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开发实用性量子密钥分发最重要的3个目标。


潘建伟小组与其他科学家合作,通过发展稳定的双光子干涉技术和系统长时间稳定技术,成功将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密钥分发安全传输纪录拓展至404公里超低损耗光纤和311公里普通光纤距离,创造了光纤传输距离新的世界纪录。该实验在207公里处的安全成码率相比2014年的200公里实验提高了500余倍,在102公里处的安全成码率已足以保证安全的语音通话,从而充分验证了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的实用性。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物理学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审稿人盛赞“该实验为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通信最远传输纪录”,“这是一个杰出的成就”,“打破BB84协议下单光子源的传输终极极限”。

8
MIT NASA研发可变形机翼 重量为传统机翼10%
● 时空:11月4日,美国● 关键词:MIT NASA 可变形机翼

11月4日消息,而麻省理工学院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新研究设计了一种全新的变形机翼。这种新的变形机翼由被称为“数字化材料”的轻质结构片组成。风洞实验表明,这种新的机翼在气动性能上至少与常规机翼相当,但重量只相当于常规机翼的1/10。


人们曾经致力于让机翼像鸟类翅膀一样灵活扇动,这样飞机就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但遇到的困难无法突破。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指出,最大的问题在于:绝大多数此类尝试是在机翼内使用机械控制装置使得机翼变形,但这种方法往往重量过大,抵消了其空气动力产生的效率优势。此外,这种方法也使得机翼更为复杂,存在可靠性问题。而对于这种新型机翼,研究人员将其描述为包括很多细小的重叠结构件,这些结构件相互可以运动,且具有空气动力学属性,因此其效率很高。据悉,研究团队致力于在无人机上首先使用这种机翼技术。此外这种材料也可用于机器人部件或是摩天大楼和桥梁等建筑结构件。

本文由小纳君整理,以供各位看官回首!百纳知识推送的所有文章的相关电子版等,如您需要,欢迎联系我们获取。百纳知识保留文章的版权,转载需联系作者或百纳知识微信公众号。

小编:辉辉


今日互动


对于本周一件件科研界的大事件你怎么看,

欢迎讨论,说出你的观点,

期待您在下面的留言......


百纳知识 一个让你拥有更多知识的地方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百纳知识》由清华、中科、上交、华科、同济、北航、中南、南大、西电等高校的老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四十余人组成的公益组织联合运营。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百纳知识》愿意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不用太久,不用太难,瞬间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