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纳科普 | 细说当今科研工作者为什么要有乌鸦精神!

2017-01-23 赵序茅 百纳知识


作者简介

赵序茅 《百纳知识》公众号联合主编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在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濒危动物保护研究,热衷科普,陆续出版《西域寻金雕》《雪豹下天山》《鸟国ˉ动物学者的自然笔记》《神雕迷踪》,其中《西域寻金雕》获得2015年梁希科普奖著作类一等奖 

导读

之前听过很多学术大牛,讲解如何做科研,由于本人天生愚钝,大多数情况下,理解不了。人类的社会太复杂,我还是喜欢鸟类的世界,从我对鸟类地了解中,个人感觉科研之路要具备乌鸦精神。为何如此,且听我细细分解。

(一)乌鸦善于制造工具解决问题

▼▼▼▼▼▼▼▼▼▼▼▼▼▼▼▼▼▼▼▼▼▼▼▼▼▼▼▼▼▼▼▼▼▼▼▼▼▼▼▼▼▼▼▼▼▼▼

做科研要具备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常规,用新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在鸟类中,乌鸦从来不是循规蹈矩的鸟儿,面对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它们非常善于尝试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水瓶,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最后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挑的最小的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故事《乌鸦喝水》。


现实中的乌鸦能否真的用这种方式喝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秃鼻乌鸦为了食物可以制造工具,这是经过实验证明的。


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克里斯·伯德和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为了取食蠕虫,乌鸦会用铁丝制作铁钩!


在实验中,伯德等人先在桌上放了一个装有一小桶蠕虫的玻璃管,玻璃管很深,秃鼻乌鸦无法直接用嘴吃到。而在玻璃管的旁边,研究人员放了一截比玻璃管长一些的笔直铁丝。然后观察4 只5 岁大的圈养的秃鼻乌鸦能不能吃到玻璃管里的蠕虫。


虽然这4只秃鼻乌鸦以前没有接触过铁丝,也没有看见过人或其它动物使用过铁丝,但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录像记录显示,乌鸦在发现无法直接吃到蠕虫后,立即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铁丝。它们先用嘴叼住铁丝的一头,折成弯曲的钩子。然后再用嘴叼着铁丝直的一头,将钩子伸进管内将小桶钩出。最终成功吃到了蠕虫!


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不是没有可能,而是需要特定的条件。在鸟类中,乌鸦善于创新,总能够找到新的途径解决问题。

▲▲▲▲▲▲▲▲▲▲▲▲▲▲▲▲▲▲▲▲▲▲▲▲▲▲▲▲▲▲▲▲▲▲▲▲▲▲▲▲▲▲▲▲▲▲▲▲▲▲▲▲▲▲▲▲▲▲▲▲▲▲▲


(二)乌鸦富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

▼▼▼▼▼▼▼▼▼▼▼▼▼▼▼▼▼▼▼▼▼▼▼▼▼▼▼▼▼▼▼▼▼▼▼▼▼▼▼▼▼▼▼▼▼▼▼

如今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分工的细化,科学研究步步离不开合作,尤其是交叉学科更需要如此。即便是实验室内部的合作,想要出些大的成果往往也离不开师生间,以及同门间的合作。复杂的自然界面对的生存压力,一点不比我们面临的学术压力小,为了更高的生存下去,乌鸦们的合作比比皆是。


当今中国动物界,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会分享懂合作,成为主流。想当年,奉行个人英雄主义动物,地面的老虎,空中的金雕那是何其的威风,如今走的走,散的散,一部分住进动物园。而反观,集群生活的乌鸦、鼠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我自岿然不动!乌鸦就是一个懂合作、会合作的鸟。



现实中的乌鸦有很多种,比如小嘴乌鸦、寒鸦、渡鸦,它们大多数集群生活。寒鸦是集群很强的动物,冬季觅食飞往收割后的开阔农田、杂草丛、河漫滩等生境,通常以群体活动(30只以上)为主。在觅食中寒鸦有着合理的分工,常见有了7~15只寒鸦高站树梢,站岗放哨。冬季寒鸦具有较大的集群,因此觅食出现较大范围的漂移,少则几十里,多则上百里。


冬季寒鸦、渡鸦集大圈于城市中休息,去野外觅食。繁殖期的时候,它们的巢区连在一起,互为依托,有出去捕食的,有站岗放哨的,轮流值班,合作共赢,一旦发现敌害,群起而攻之!即便是鸢、红隼靠近,也被它们打得落花流水。

▲▲▲▲▲▲▲▲▲▲▲▲▲▲▲▲▲▲▲▲▲▲▲▲▲▲▲▲▲▲▲▲▲▲▲▲▲▲▲▲▲▲▲▲▲▲▲▲▲▲▲▲▲▲▲▲▲▲▲▲▲▲▲


(三)乌鸦未雨绸缪,富有远见

▼▼▼▼▼▼▼▼▼▼▼▼▼▼▼▼▼▼▼▼▼▼▼▼▼▼▼▼▼▼▼▼▼▼▼▼▼▼▼▼▼▼▼▼▼▼▼

科学研究离不开项目支撑,而项目的申请者一定要富有远见,要把眼光放在未来,科学的魅力就在于根据探索未知的世界。前瞻性的研究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很多事情要未雨绸缪,到时方能游刃有余。在生存面前,乌鸦就是这种富有远见的鸟儿。

星鸦在秋季至翌年早春主要以红松种子为食,偶食浆果。秋季种子成熟时, 星鸦在取食的同时储藏大量种子作为冬季和早春的食物。怪不得好多次看到星鸦的时候,它们嘴里都含着种子,原来是为冬季做准备啊。


据东北林业大学的鲁长虎教授研究,星鸦在树上取食部分种子后,通常储存30粒~50 粒于舌下囊中,飞行2千米~5千米后,将种子埋藏在土层下2.5厘米~3.5厘米深处,每个贮点多为2粒~4 粒。星鸦每天至少搬运种子10次,达 400 粒。一个贮藏季节一只星鸦可贮藏至少16000 粒种子。


到了冬天,星鸦从这个地方游荡到哪个地方,从这座森林飞到另一座森林,享用着它们储藏的松子。其实每个星鸦找到的储藏的食物不一定是自己储藏的,当然自己储藏的松子也可能成为别人的食物。无论谁飞到一片新林子,就到处寻找松子,因为总有别的星鸦藏下的松子。它把树洞扒拉开看看,到树根底下翻检,刨开灌木丛,就是大雪覆盖的灌木丛下,也能找到自己同类藏下的食粮。

▲▲▲▲▲▲▲▲▲▲▲▲▲▲▲▲▲▲▲▲▲▲▲▲▲▲▲▲▲▲▲▲▲▲▲▲▲▲▲▲▲▲▲▲▲▲▲▲▲▲▲▲▲▲▲▲▲▲▲▲▲▲▲


(四)乌鸦生存适应能力极强

▼▼▼▼▼▼▼▼▼▼▼▼▼▼▼▼▼▼▼▼▼▼▼▼▼▼▼▼▼▼▼▼▼▼▼▼▼▼▼▼▼▼▼▼▼▼▼

具体到中国科研领域,除了上述三项外,最重要的还要具备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科研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个时候更是个人的适应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面对来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挑战、甚至是委屈和打压的时候,要能够“活”下来,才是王道。自然界环境的恶劣比人类丝毫不差,可是乌鸦们总有生存之道,即便是那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也阻挡不了乌鸦求生的欲望,这便是适应的能力。

在一条以南北走向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上,周边经常可见白尾地鸦。白尾地鸦是中国的特有鸟,在当地,它被称为沙鹊;而在国外,它被称为新疆地鸦。马鸣老师认为更恰当的名称应该是“塔里木地鸦”或“塔里木漠鸦”,因为它仅仅生存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早在1876年~1877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至罗布泊考察时,就曾经采集到白尾地鸦,并把它定名为“塔里木松鸦”。


白尾地鸦为典型的沙漠鸟类,由于长期沙漠的环境中生存,它的身上打上了沙漠的烙印:体羽呈沙褐色,十分接近环境的颜色;嘴峰较长,并稍向下弯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盖,极其适应生活在荒漠干旱的环境,翅短而园,很少长距离飞行;跗蹠长而强健,善于在沙漠中奔跑。当地维吾尔族称其为“克里尧丐”就有“大步流星,奔跑如飞”之意。

▲▲▲▲▲▲▲▲▲▲▲▲▲▲▲▲▲▲▲▲▲▲▲▲▲▲▲▲▲▲▲▲▲▲▲▲▲▲▲▲▲▲▲▲▲▲▲▲▲▲▲▲▲▲▲▲▲▲▲▲▲▲▲

小编:子颜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bainazhishi@163.com

▼点击查看百纳历史干货

干货 | 研究生第1篇学术论文常犯问题总结

矩阵是科研基础工具,今天高人传你秘籍!

SCI论文的那些事@说说期刊的排名和检索

SCI论文的那些事@投稿的流程(上)

SCI论文的那些事@投稿的流程(下)

SCI论文的绘图@让你的论文插图逼格够高?

SCI论文署名的事儿@说说导师学生师兄之间的署名

SCI遇无底线的审稿人,故意拒稿,因为想抄袭你的论文!

SCI论文的那些事@说说我首次投稿的囧事

SCI论文的那些事@说说首次修改稿是怎样的过程?

深度分析|国内期刊如何快速进军SCI市场?

重磅|爱思唯尔CS因子或取代JCR影响因子,路透社237亿抛售SCI乃神来之笔!

重磅|论SCI影响因子与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

百纳科普 |《西游记》如来舅舅金翅大鹏雕的原型

《百纳知识》由清华、中科、上交、华科、同济、北航、中南、南大、西电等高校的老师博士硕士本科生六十余人组成的公益组织联合运营。科研是一场美丽的冒险,《百纳知识》愿意做大家冒险路程中最真诚的陪伴者。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次不一样的百纳知识,不用太久,不用太难,瞬间即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