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节目】《八月》:于是,世界在那个暑假下沉……

2017-03-20 胶片/海老鼠/波米 反派影评

提示:长节目不提供在线音频,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本期节目在播客平台的推送时间为3月21日。

主播打分:

海老鼠(环球旅行家;个人公众号“Seamouse”;《隐藏人物》等5期嘉宾):7分;

“最喜欢原创配乐部分,而不是那些对同时代的我都过量的怀旧歌曲。”——海老鼠

(海老鼠的其它打分:《天才捕手》7.5分;《隐藏人物》7分;《月光男孩》7分;)

法兰西胶片(资深媒体人,《乐高蝙蝠侠》等2期嘉宾,微博/豆瓣ID“法兰西胶片”):6.5分;

“锋利的东西似乎都被历史符号泡软了,不知道在躲什么。”——法兰西胶片

(胶片的其它打分:《乐高蝙蝠侠》7.5分;欢乐好声音》6.5分;《天才捕手》6分

波米6分

“很多历史与迷影符号放置的都很对,只是有时候,‘对’不等于‘好’。”——波米

《八月》平均分:约6.5分

音频后期制作:Siyuan/波米;编辑排版:波米;

本期节目流程与目录:

节目时长:约1小时25分;

开场曲:<Theme From Taxi Driver>(Bernard Herrmann)

第30秒-第1分:嘉宾及公众号信息介绍;

第1分-第4分半:影片信息介绍(无剧透);

第4分半-第8分半:三位主播为影片打分并阐述理由,波米介绍节目流程(无剧透);

第8分半-第23分:胶片和海老鼠谈及《八月》“亮点”,波米谈及该片“问题”(涉及剧透):

1、海老鼠认为《八月》最大的亮点在于配乐,浅谈德彪西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旋律的使用;

2、胶片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肯定了《八月》对于父子之间的互相观察以及对国家大势之下“个体无力感”的描绘和呈现;

3、波米谈及“问题”时认为本片使用“黑白”的有效目的仅仅在于“遮丑”,而影片放置的部分时代符号也有些让人出戏;

第23分-第47分:交换意见,胶片和海老鼠谈及《八月》“问题”,波米谈及该片“亮点”(涉及剧透):

1、胶片结合《告别》,谈到本片只是把“电影制片厂”这一环境背景当做了“怀旧”元素呈现,没有呈现“制片厂制度”在“国退民进”浪潮中的变化;

2、海老鼠认为《八月》“时代符号”堆砌太多——“我不喜欢总是停下怀旧,因为我的视野更广”;

3、波米认为该片最大亮点在于“父亲”的人设以及一两处可以小见大体现“时代更迭”的细节;

第47分-尾声:外延环节话题(涉及剧透):

1、三位结合《铁西区》等片谈及“下岗潮”及其影响;

2、海老鼠结合“苏东变色”等伤痕题材电影,谈及为何我国“下岗潮”题材始终未有杰作诞生;

尾声歌曲:《从头再来》(刘欢)。

影片《八月》重要信息:

本片推断分级:PG级;

内地是否有2D版:本片为2D黑白电影

龙标版是否删改:总时长不变,部分细节与FIRST参赛版稍有不用,但非源于审查原因;

本期节目重点提及的电影片单: 

《反复无常的夏天》(1968)

《出租车司机》(1976)

《童年往事》(1985)

《蒙古精神》(1991)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

《爷儿俩开歌厅》(1992)

《站直啰,别趴下》(1993)

《亡命天涯》(1994)

《悲情布鲁克》(1995)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8)

《赵先生》(1998)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2001)

《铁西区》(2003)

《孔雀》(2005)

《耳朵大有福》(2007)

《二十四城记》(2008)

《我是怎样度过这个夏天》(2010)

《钢的琴》(2011)

《邮差的白夜》(2014)

《告别》(2015)

黑处有什么》(2016)

少年巴比伦》(2017)

(感谢段炼先生对相关信息的帮助)


安卓用户下载《八月》节目音频方法如下:

1、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

2、点击右上角

3、在跳出菜单中选择“在浏览器打开”,如出现“正在跳转”请忽略;

苹果用户下载《八月》节目音频方法如下:

1、"阅读原文"

2、点击右上角“•••”,点击“复制链接”;

3、打开“文件全能王”App;

4、在“文件全能王”浏览器中粘贴刚才复制的链接,就会提示“下载”的选项。


“反派影评”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党同伐异,猛于炮火。本节目所有影评均会在此公众号首发,并会选择性在苹果播客(Podcast)、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上更新,请各位持续关注。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