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建筑的“共有性”?
听着窗外“利奇马”台风夹杂着水幕般暴雨的狂啸声,我终于校对完了《共有性:行为的生产》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文字。在长舒一口气的瞬间,电视和手机上正在不断滚动的台风动向与救难信息突然让我意识到,这不就是正在生产着的“共有性”吗?人们在与台风赛跑,摒弃了各自的社会身份、分工、背景等,为了保全和尽可能地减小损失而团结一心,形成共同体。从这种将抵抗灾害的行为作为核心、所有人都前赴后继抗灾抢险的开放团体之中,我看到了“共有性”发挥出的力量。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以文章、讨论、书评、案例等各种形式呈现了各种有关“共有性”的阐述。不可否认的是,这些阐述几乎涵盖各个方面,且指向是清晰的,那就是我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之中“共有性”的生产。正如塚本由晴在本书中所指出的,作为设计师或许没有办法直接去设计人们的“行为”,因此如果试图生产“行为”,就必须找到它们的生产线。肆虐的台风可以生产出具有强大能量的“共有性”行为,那么建筑、城市是否也可以拥有这种“共有性”能量的生产力呢?
在建筑设计领域信息泛滥的当下,网络媒体动不动就用“最美某某”来吸引眼球、博取流量,专业内外的人们也似乎对这种凭借几张“美图”就成为“成功的建筑设计”的现象见怪不怪了。媒体时代的建筑似乎只要“好看”成“网红脸”就可以了。那些被冠以“最美”的幼儿园、图书馆、学校、咖啡馆……甚至是猪圈、大棚,即便这些建筑本身并非只以形式为取向,但是在“最美”的包装下,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成为了一幕幕虚构的唯美画面,被剥离了最真实的世界。
虚构无法兼容具体的存在,自然无法产生行为,更不可能奢望它们能够具有“共有性”。这些“最美”的画面只能使人沉醉于视觉的享受,却可能永远无法给予人力量。而在另一方面,就如同抗灾抢险那般,我们的现实生活却不乏真实而随处可见的“共有性”。这本书中介绍的北京天坛公园的晨练和上海街头的自行车洪流,就足以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身怀技能,既是发明家,也是行为的探险家。我们的生存环境正是因为充满了这些鲜活的行为的发明、运用、实践与分享,才变得多姿多彩。
事实上,正当建筑还躺在自娱自乐的温床之中时,一向嗅觉敏锐的消费(资本)早已发现了“共有性”的机会,它们倚仗着当代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将那些最为普遍的“共有性”包装成“共享”,通过“自发行为→利用行为→依赖行为”的模式,将“共有”转为可以产生利润的服务产业。从“个人”的日常性到“公众”的共有性,消费从“人从众”的模式中发现了强大的经济力量。这对于习惯于后知后觉的建筑而言,不得不说是一帖清醒剂。如何去发现并利用那些“共有性”,成为建筑需要直面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共有性”是对现代主义的“功能性”的一种颠覆。“共有性”是自发的、多义的和连续的,与“功能性”的截然相反使得具有“共有性”的建筑具备了当代的性格。另一方面,由于“共有性”与自觉的非独占行为有关,因此它们应该是愉悦的和放松的。由此,拥有“共有性”的建筑也应该是令人快乐的。“快乐”代表着一种体验,是存在于身心的行为,而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当然,建筑乃至于城市并不是仅仅用来取悦于人类的,它们仍然需要具有作为物质文化建构的价值。然而,当我们被传统建筑学的视角局限于后者的时候,原本就应该存在于建筑之中的“快乐”“解放”,也就是“共有性”,更具有不可忽视的平衡意义。
无论是“真实”,还是“快乐”,这些“共有性”所具有的性格或许正是那些“最美”建筑所缺失的。发现“共有性”,也正是寻回建筑中失去的那份自在。犬吠工作室经年累月的工作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条连续而不断递进着的线索。从“人”到“物”,从“个体”到“公众”,从建筑到场所……不受固定的条框限制,将目光投向鲜活的生存环境,在“观察”与“解决问题”的反复中凝练出那些被忽视的新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的操作,犬吠工作室的作品总能在保持某种新鲜性的同时,又能恰如其分地扎根于环境之中;不为形式所累的同时,又确保了一份真实。
就设计这一行业本身而言,除了建筑师,还有工程师、建造者、业主及使用者共同协同工作,建筑的场地、街道、城市,甚至是环境、风貌等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我们从这么一个大而错综的格局来思考设计的话,这当中也必定存在着“共有性”的一席之地吧!
诚挚地感谢为使本书能够呈现给各位中国读者而付出艰辛劳动的翻译和编辑人员,他们是曾经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的解文静、许天心、史之骄,对于“共有性”研究的耳濡目染与亲身经历是本书翻译的重要保证。群岛工作室的辛梦瑶不仅为本书做了补译,也是校译者之一,她的工作是本书完整与准确的保障。群岛工作室的秦蕾作为本书引进与出版的总负责人,为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此外,还需要鸣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对于本书的大力支持,以及同济大学出版社的王胤瑜、晁艳两位对本书最后的审校与完善所付出的心血与热情!
郭屹民
2019年9月
本文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郭屹民为《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中文版所撰写的序。《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作者是日本犬吠工作室,日文版出版于2014年,中文版在2021年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译者是解文静、许天心、史之骄。
明晚(12月21日19:30-21:00),犬吠工作室创始人塚本由晴做客群岛直播间,与中国读者聊聊“行为的生产”。本场对话会将由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郭屹民主持。
直播平台
群岛 ARCHIPELAGO 视频号
群岛 ARCHIPELAGO B站直播间
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进入直播平台
主办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群岛ARCHIPELAGO
主讲
塚本由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现为该校教授,曾任教于哈佛,UCLA,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巴塞罗那建筑学院,康奈尔,莱斯和苏黎世理工。1992年,与贝岛桃代一起创立了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
主持
郭屹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结构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中文版已经上架群岛微店,点击图片直达购买链接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
出版: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
单价:128.00元
开本:24开
页数:280
字数:364 000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译者
解文静
出生于1989年。工学硕士,建筑师。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毕业。Atelier and I坂本一成研究室建筑师。
许天心
出生于1992年。建筑工学硕士,建筑师。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毕业。九樟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兼主创建筑师。译著《世界之窗:窗边行为学调查》(合译)。
史之骄
出生于1989年。工学硕士。东京工业大学塚本由晴研究室毕业。
内页预览
《共有性:行为的生产》已经上线群岛BOOKS微店小程序,长按二维码,进入微店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