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胃”、“养胃”、吃辣与低盐饮食 | 告诉你胃的医学概念

2016-09-09 李长青 科学猫头鹰
1胃病能不能去根?
有胃病症状的人非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伤胃”了,希望能有某些“养胃”的方法,让自己的胃病“去根” ,很多骗子也以“去根”来忽悠。
“去根”本不是一个医学术语,所谓 “去根”的意思应该是让症状消失之后永远不再复发。这和医学上的 “根治”、“痊愈”、“对因治疗”这些名词相对应。但令人失望的是,对于多数人的胃病来说,现代医学现在并没有能够“去根”的手段,估计未来也不会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需要搞清楚胃病的病因是什么,因为不同的病因完全可以表现出同样的症状。有些疾病的病因比较清楚,有些部分清楚,而大多数疾病的病因是不完全清楚的。还有些虽然目前被称为同一种疾病,但很可能是不同的病因通过不同的途径导致生病的。医学史上,因为对病因的重新认识而重新划分疾病种类的例子太多了。
胃病也是这样,五花八门的胃病症状比胃病可能的病因简单多了。一种胃病症状,已知的可能原因就有好几百种,比如恶心呕吐可能的原因就有七百多种。
消化内科医生目前相对比较有把握的是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胃病,因为这类胃病病因和发病机制比其他类胃病要清楚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对于其他病因,有的虽然知道一些,但引起胃病的整个过程还不太清楚,比如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病的关系。



以焦虑为例,目前很多研究都证实焦虑和胃病有很大的关系,但具体怎么引起的就众说纷纭。有的发现焦虑的人不自主吞气比较多,有的发现焦虑可以引起调节胃肠道功能的激素失调,有的发现焦虑可以造成胃动力异常……总的来说,没有一个模型可以解释所有焦虑的胃病症状。就算搞清了所有的发病机制,试问有多少人能够保证做到绝不会焦虑呢?
有的胃病有明显的诱因,比如季节。不少人的胃病症状会在特定季节和气候条件下加重,然而除了长距离迁徙,谁能够逃避季节和气候的影响呢?又如饮食,有些人在大量饮酒后发生胃病,而医生对目前社交场上不健康的酒文化是无能为力的。还有的人吃辣的时候就会胃疼,但当医生告诉他尽量不要吃辣的时候,他反而会觉得医生水平差。

还有人生气之后胃病症状加重,这可能涉及到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分配机制等等,这就让医生更束手无策了。正如网络上某位准精神病人说的:“社会病了,凭什么让我吃药?”


说到底,相当多的胃病其实不是胃的问题,是涉及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更大问题的。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常识。在这个医学模式框架下,医生和病人对疾病都需要有综合的认识。
病人了解了这个思维模式,可以帮助自己更加从容地处理一般症状;医生掌握了这个思维模式,便于有针对性地向病人进行合适的健康教育。病人不根据医学模式去改变思维,总纠结所谓的“去根”,很容易陷入无助、绝望和被骗的泥淖。
2“伤胃”是怎么伤的?“养胃”又该怎么养?

所谓“伤胃”和“养胃”是日常养生保健中备受关注的两个话题。实际上,从医学角度来说,这俩都不是正规的医学概念,也不是明确的概念。
既然不是明确的医学概念,所谓解决就是无的放矢,根本谈不上诊断、治疗和预防。消化道医生通常会先把它们转变成有明确概念的医学问题:所谓“伤胃”一般指胃部出现问题了,而所谓“养胃”则是指预防或治疗胃部的毛病。在转变成专业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胃没那么容易伤,也没那么容易养。
要明白这两句话,还得了解一些极其基础的知识,如胃长在什么地方,什么结构,干什么用的,怎么工作等等。
多数人大体知道胃位于上腹部正中略偏左,形状是一个上宽下窄、又斜又弯的囊袋状食物“容器”;但少有人知道,不同的人胃的形状和位置差异很大:上可以部分窜入胸腔,下可以直达盆腔和直肠、膀胱亲密接触。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状态下也会有很大变化。
比胃的形状和位置更复杂的是胃的结构。胃总的来说是一个囊袋,但这个囊袋从上到下分工不同:上段负责容纳,中段负责搅拌,下段负责输出。这些复杂的运动靠平滑肌协调。更重要的结构是贴在平滑肌上的粘膜,粘膜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既是消化吸收的场所,也是病变的发源地。绝大多数胃病都和这层粘膜有关,胃的损伤和症状也主要来自对粘膜和平滑肌的影响。
表面上看,胃是非常容易受伤的,为什么呢?
胃可以说是人体接触东西最杂的器官。我们都觉得皮肤接触东西最多、最杂,但皮肤好歹还有衣服遮挡,真皮外面还有一层柔韧的角质层保护;接触的一般也就是空气、水、冷热和紫外线伤害,但胃接触的东西就复杂多了。你可以想象:把食物加入盐酸搅拌后涂抹在皮肤上,每天持续腐蚀几个小时。皮肤肯定受不了,可这就是胃的日常工作。



胃溃疡


但为什么又说胃是不容易被伤害的呢?因为胃有数道坚固防线保护自己和人体。
第一道防线是粘膜:胃粘膜的上皮细胞频繁更新,即便被伤害了,也有大量的新生上皮细胞来补充修复;胃粘膜丰富的血流可以把有害物质带走,以减轻对粘膜的损害;胃粘膜还能分泌很多粘液保护自己;胃不仅分泌盐酸帮助杀死细菌,还分泌碳酸氢盐以减少自己产生的多余的盐酸。
第二道防线是运动能力:胃蠕动可以将食物高效地搅拌并运送到小肠里面;如果有有害的刺激物质,还能够通知大脑,启动呕吐中枢将其快速吐出。
所以,只要病因去除,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还在,即便胃短期内受到了严重损伤,也能够迅速修复。比如有些病人在大量饮酒后,乙醇对胃粘膜的直接损害会产生多处糜烂和小溃疡,病人会腹痛、吐血,严重的甚至导致休克。这个时候做胃镜,会看到胃里一片狼藉;但只要不继续饮酒,修复就会开始。短短两三天之后再做胃镜,就会看到胃里已经恢复一新了。
所以说,胃的一般急性损伤不用太担心,它自身有强大的防御和修复能力;倒是长期的慢性损伤需要我们警惕。
慢性损伤不像急性损伤那样引人关注,即便有不适,多数人也可以忍受。很多人在和医生闲聊时会提到自己胃不舒服,但很少到医院就诊,大概是觉得自己这点症状不值得花钱挂号,而免费咨询不问白不问。
医生要告诉你的是,包括胃粘膜在内的人体组织虽然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但并不是无穷尽的。当损伤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修复再生的极限,尤其是连再生能力都受到损害时,胃粘膜就会发生萎缩。萎缩的胃粘膜虽然仍试图修复,但绝对不可能再修复成原先的样子了。而且,在不停损伤和勉力修复的双重压力下,部分胃上皮细胞就会发生突变。
首先是化生性的改变,继续发展就是癌变。最初级的病变位于粘膜内,接着向胃壁内发展;穿透到粘膜下层以后,癌变的细胞就能够接触到淋巴管,就可能向淋巴结转移。最后就是癌症。
从粘膜萎缩开始,胃的病变不再可逆,任何药物治疗只是减缓或避免继续向癌变发展。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很多,这时候我们能够做的一些事情就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腌制、烧烤食物,适量运动,戒烟等等,这就是所谓的“养胃”了。
有些因素比如性别、年龄、家族史等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的:男性更容易发生胃癌,年龄越大胃癌的发病率越高,遗传倾向的影响。这些因素加上比较严重的伤害,无论怎么保养都不可能恢复到完好如初的状态,能保持现状就是“养胃”的最大成就了。
对于已经有不可逆胃病变的人,除了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定期随访。随访的意义在于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清除(主要方法包括内镜和手术)癌变组织。这样既能提高预期寿命,也能保证生活质量。
国人有一个不太好的倾向,总想在保健方面偷懒,巴不得一劳永逸。希望有每天吃一点就能强身防病的神药和食物,而轻视随访的重要性。也许有人吃了某种保健“神药”感觉好一些,但那通常只是安慰剂作用。
对于有癌变风险的人来说,这种安慰剂效应是相当有害的,它降低了你的警惕性。等症状严重到安慰剂不起作用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如果发现了胃病的危险因素,或者已经有明确的萎缩性胃炎,那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虽然不能忽视,但作用已经很有限了,这时候尤其不应该过度依赖保养。至于宣称能够预防和逆转此类病变的“神医”、“神药”,根本就没有什么依据,不值得相信。
3胃病不能吃辣吗?


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医学问题,因为这问题里胃病的外延就不清楚。我们知道,最常见的胃病,良性的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同属炎症反应的胃炎和胃溃疡,恶性的有胃癌以及有转变成胃癌风险的各种癌前病变。


这样一来,胃病能不能吃辣就不能简单回答能与不能了,必须分解成好几个问题。此外,这个问题还暗含着“没有胃病的人长期吃辣会不会导致胃病”,这也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
很多人吃辣后胃和食管都有烧灼感,所以想当然地认为胃病是不应该吃辣的,或者长期吃辣会导致胃病。但是,不论病人还是医生,个人经验在医学上是不作数的,因为急性不适和慢性损害是有区别的。食物或饮料造成的不适往往都是一过性的,即便是饮食不洁造成的感染,也不过三五天就能自愈,大多不会造成慢性损害;所以这样的个人经验不能成为指导大众饮食生活的依据。
要得出结论,就得靠人群样本,这一点我们国家有很好的条件。众所周知,国内很多地区的人以嗜食辛辣而著名,乃至成了标志性的文化;而这些地区的各种胃病发病率并不见得比其他地方高。相反,在经常食用辣椒的地区,胃痛的发生率反而偏低。
我们平时所体验的辣其实不是味觉,而是一种痛觉。辣椒里面的辣椒素和辣椒素受体结合,激活了感觉神经末梢,然后将信号传入大脑产生痛觉。几乎所有受体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反复的刺激会让其迟钝,变得不那么敏感。因此,偶尔吃一次辣椒会产生烧心、胃痛的感觉,如果常吃就会让胃肠道的感觉神经末梢变得迟钝。甚至有研究据此提出使用红辣椒里的辣椒素来治疗慢性的消化不良症状。
总之,从医学角度来说,辣椒并不是胃病的禁忌。吃与不吃可以交给病人自行决定。
4常吃咸菜小心胃癌


好多人喜欢吃咸菜以及其他比较咸的东西,这和人的进化有关。但大家都知道很咸的东西含有高浓度的氯化钠,而过多摄入氯化钠会增加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却没多少人知道咸菜吃多了容易得胃癌。


常吃咸菜容易得胃癌的证据主要来自于流行病学调查。东西方多个国家的研究都发现,胃癌病人往往更喜欢吃咸菜;队列观察也发现,常吃咸菜和高盐饮食的人胃癌风险增高,最高可比一般人高出近八倍。当然,也有少量研究没有发现高盐饮食对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影响。
有研究者使用了荟萃分析,将所有相关的研究汇总分析,发现高盐饮食的确有显著增高胃癌的风险。这个发现对于胃癌高发地区很有意义,因为人口基数很大,胃癌发病率又高,风险哪怕只增加一点点,也意味着增加很多患者。如果积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以在未来减少很多病人。预防或许不像治疗那样立竿见影,但如果着眼于未来几十年,则意义重大。
咸菜致癌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些是来自咸菜本身的致癌物质,比如很多人爱吃的蕨菜里面就含有致癌的原蕨苷;有些是来自腌制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物质,比如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等。
目前认为食盐本身不致癌,高盐饮食起到的是促癌作用。很重要的就是,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胃粘膜的持续炎症。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往伤口撒盐”。在影视剧酷刑中多伴随着夸张的惨叫,原因就是盐被伤口上的液体溶解后产生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直接刺激神经末梢产生痛觉。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对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不会有这样快速强烈的刺激,一般反应会慢一些,仅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
要明白这个损伤过程,需要先了解渗透压。渗透压高的地方,就会吸水,而决定渗透压高低的是液体内物质的浓度。人体就是靠渗透压来调配细胞内、组织间隙内以及上皮细胞和管腔之间的水分的。上皮细胞外的渗透压高,细胞水分流出,细胞就会皱缩脱水;上皮细胞内的渗透压高,水分流入,细胞就会肿胀,严重的会坏死或破裂。
高盐饮食进入胃,首先在胃里形成一个高渗透压环境,于是胃壁的细胞脱水。随着消化吸收的开始,氯离子和钠离子直接进入胃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发生水肿。胃内大量的氯离子还会反馈给胃上皮细胞,于是停止制造胃酸,同时停止制造前列腺素;胃上皮细胞产生的前列腺素一旦减少,胃粘膜的微循环就以为收到了停工通知,减少对胃粘膜的血液供应。
如果只是偶尔一次高盐饮食,随着食物的吸收,胃内环境恢复正常,胃粘膜重新开始正常工作,损伤的地方也会很快修复。但如果长年如此,胃粘膜得不到修整,就会陷入一种慢性炎症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同时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高盐和幽门螺杆菌狼狈为奸,最终让胃粘膜进入萎缩、肠化乃至癌变的发展通道。
目前对于高盐饮食和胃癌关系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相关性分析上,因果关系还有待于证实。但考虑到胃癌在国内是高发,高盐饮食又非常普遍,所以高盐促癌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食盐是人体必须的物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定量摄入就很关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大约是一个啤酒瓶盖的容量。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最高限量,合适的摄入量应该比推荐标准低;对于某些肝硬化和肾功能不全的病人,限量应该更低。限制食盐摄入应该采取逐渐减少的方法,为了胃的健康,可以先从少吃咸菜开始。


李长青,猫头鹰作者,健康中国人网主编,内科学(消化系病)博士,现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本文由李长青授权《科学猫头鹰》发表,并经《科学猫头鹰》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并请附上出处(《科学猫头鹰》)


“科学猫头鹰”汇聚国内外医学健康领域的权威人士,打造去伪存真平台,为公众提供便捷而准确的健康信息和知识,同时致力于科学精神的传播和普及。“猫头鹰科技”集实业、媒体及出版物的经营于一体,为公众的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长按二维码关注“科学猫头鹰”

科学成就健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