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考研失利的学姐,有话对你说

2017-07-03 51考研网

文丨刘佳

诗很美好,残酷的是远方。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在这个尘埃落定的考研季,似乎都是成功者的欢呼雀跃声,有的奔走相告,有的言传身教,但是却没有一个失败者愿意出来分享教训。

其实大家都忽略一种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成功的方式好似有千万种,而失败的原因归结起来好像都不多吧。写到这,我突然想起冰心的一首小诗: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我愿意做一个自我解刨的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失败者的教训,希望后来者引以为戒,也想以一个成功者旁边的人客观的窥探下胜利者的考研“生活”。愿“二战”的自己不再重蹈覆辙。



1关于自控力(restraint)



记得从小老师们都这样教育我,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听得我耳朵里都快要长茧了,但我依然去没有掂量这句话的分量。回想过去,已数不清在这句话上栽了多少跟头。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告诉我做一件事只投入了全身,没有投入全心,这必然是失败的。

从去年的3月15日锡马比赛结束那刻开始,我的复习生活就正式步入轨道,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背单词、做阅读、过政治、看专业课……每天把自己排得满满的。

也许,在旁人看来,我的确很“拼”,但是我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的“心”,身在图书馆,心却不知还在哪儿飞着。尽管很想把自己的“心”收到图书馆,可是,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让我这颗“心”永远无法平静。在这一年复习中,“心”从来都没有回来过,边复习边想着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甚至动不动就玩一会手机,动不动就出去骑车,似乎我与“手机”和“单车”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使自控力“先天不足,后天及其缺乏”的我一直无法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在整个复习中,我都处在一种自我矛盾中,总是想着今天复习了这么久,放松一会没事,可恰恰我就是那种放得开收不住的人,

一次次的放纵自己,让本已不平静的心越来越浮躁,越到最后,越没有那种紧张感与压迫感,自己也越来越任性了。

自控力这个问题,应该是我这次考试最致命的的地方。现在我还找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我这个问题,只希望自己在二战的时候能够高度警惕,吃一堑长一智。复习期间,手机、兴趣爱好、娱乐……能丢多少就丢多少,因为有些事,现在能做,以后也能做,但有些事只有现在能做。



2关于执行力(implementation)



整个复习期间,我每天都按照计划进行,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经常完不成计划上的任务,一天拖一天,到后来,计划形同虚设,随心所欲的复习,在一门上耗费很多时间,把其他学科的复习时间给挤掉了,到考前,竟然有一门专业课几乎完全没怎么复习。考试的时候,很有体会,复习最多的那一门,在答题时行云流水,似乎我有说不完的话,而没怎么复习的那一门,想破脑袋,也编不出一句话。

所以,制定计划,要切合实际,宁可少点,高质量完成,也不要赶。做到天天清,周周清。就拿我的复习来说,最后的时候,最滑稽可笑的是,复习的那个章节本该两个月前看,因为计划的混乱,一直拖到最后,手忙脚乱,走马观花的阅读,肯定是看不进去的。



3关于自信心(confidence)



从选择江南大学一直到考试结束,心里依然在纠结,我这个目标是不是定得太高了,出身不好,英语不好,专业水平差,到时候人家会不会嫌我差不要我?

从复习开始到考试结束,对自己很不自信,从来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老师,朋友,同学也当面与我很严肃地谈到这个问题,但是我总是回避,然后依然在社交圈里继续表达我不安的情绪。考试结束后,我想了很久,这种不自信不是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可,而是因为我一开始的复习就没有全身心投入,意识到这个问题却一直在回避,自我安慰,自我欺骗,所以一直不安。用句形象的话来表达,不就是做贼也会心虚嘛。

所以,态度,态度,态度,真的可以决定一切,自信,来自自己踏实的复习积累。每一步踩得都稳如泰山,何来不自信之说?



4关于复习方法(review method)



古人有句话说得真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里我要强烈批判这句话,考研复习靠死拼是没有用的,我的英语学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单词,全都认得;句子,全都看懂,可一做到题目,就是错错错。原因很简单,死背书,死读书,死做题,没有好好分析出题人的想法和错误的原因,犹如苦行僧那般的机械式复习,只会事倍功半。要想事半功倍,就要学会复习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成功的三要素之一,所以上头的那句话,我要略作修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懂作舟。复习方法,在网上的论坛有很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就可以了,万万不可死拼,考研不是单纯地考记忆能力。

我们中文专业的专业课的复习量很大,我使用的复习战略是撒大网,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导致我最后出现复习疲劳状况。的确,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重点没抓到几个,脑子里的知识点犹如“浆糊”那般混乱,答题的时候,当然就无从下笔了。现在终于知道老师口中的“知识结构”是多么重要,书很多很厚,把书读薄不是一位地摘抄书中的重点句子(复习期间,专业课的笔记我写了近上百张A4纸,实际上,都是徒劳),而是理清一个章节线索与结构,思路有了,就不怕没有话说。


以上就是我的反思,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愿二战的我不再走过去的弯路。


—THE END—


文章来自考研帮用户刘佳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