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谈与新知:一个投资人的“新老焦虑症”
▲ 点击上方关注 还是不举手就发言
内容来源:艾瑞峰会 AI人工智能论坛的主题演讲《新老焦虑症》
经常有人会问我焦虑的问题,无论是在我创业时期还是现在做投资。作为一个创业者,可能焦虑就是一个日常的状态;而投资人就可以很轻松吗?当我从一个创业者变为一个投资人,焦虑好像也一直在,只是我看待它的方式变了,也对焦虑有了全新的理解。前几天,我在艾瑞峰会上分享了自己这一年多来关于“新老焦虑症”的感悟,以及关于投资的新知旧谈。
1、作为一枚曾经的创业焦虑症患者
我曾经创办了一家公司叫易到用车,一两年前我离开了这家亲手创办的公司,加入顺为资本做投资合伙人。回顾自己 20 多年的连续创业经历,我非常习惯处于这种创业状态,就是所谓“创业焦虑症”患者,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因为对一个创业者来说,焦虑就是你每天生活的常态。
作为创业者,我也经常和投资人打交道。我曾经以为相比创业,投资可能是件更容易的事吧,因为我发现他们的朋友圈里不是在度假,就是度假的路上。我心里想,等有一天不创业了,也去做一名投资人,然而当我去做的时候,发现并不是。
2、比创业更焦虑的投资
成为投资人以后,我发现焦虑症并没有减少,甚至比创业还焦虑。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不管是公司的同事还是同行,见面第一句话都是:“你最近在看什么方向?”如今出现了无数个风口,一会儿 AI,一会儿区块链,一会儿无人零售,一会儿小程序,好像每个人心目中,朋友圈中的风口热词都很多。但是每个投资人心中又在暗自怀疑:这是个真机会还是个假机会?这是个大风口还是阵风口?当有一个确定性的项目摆在你面前时,你又开始担心公司是否靠谱?项目估值是否太昂贵?终于决定出手了,又会担心这样的价格下一轮还有没有人投?这样糟心的问题还可以列出十个或者更多。
《亿万》|比创业者更焦虑
更痛苦的是,创业可以在各自的领域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差异定位,建立护城河、竞争门槛。而投资呢?几乎就是同质化的竞争——那就是一样的钱。唉!既然打算认真做一段时间投资,总是要学着做,且做好。我就开始想,如果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投资人,甚至以一个卓越投资人为目标的话,那该如何去做?
3、投资的常谈与新知
所以我想谈几点,在这一年多的学习过程中,关于投资老生常谈的认识和对投资的一些新知。
■ 投资就是投人,问题是怎样的人?
我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过这样的问题:到底要投怎样的人?我经常会接到一些朋友的电话,说在看一个项目,那个创业者你应该认识,这个人怎么样?我说他很帅,很仗义,经验很丰富,或者是这个人很正直......但这些标签评价对于投资判断其实没什么意义,说实话这样的回答其实是无效的回答,大家总在说一个好的创业者是最稀缺的资产和资源,我想可否尝试从这三个方面去观察一个创业者呢?即一名创业者的三心——初心、本心、野心。
第一,初心。
我们经常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我所理解的初心首先是“你为什么要出发?”这其实是一个向内自我拷问的问题。比如说当初我去做易到的时候,出发的原点很纯粹,就是因为我看到一个现实的问题,感同身受,非常想解决它。我又知道有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或许能够很好地破解这个问题。尽管这种方法这种商业模式没有人做过,甚至有很多政策的壁垒问题,但是我还是愿意去尝试,这是我出发的初心。
但我也知道,很多创业者其实并不是。可能今天他们在追 AI,谈区块链,明天又在谈知识付费,后天侃侃而谈新零售。似乎总是想试图去抓住每一个大概念、每一个新趋势。我通常会比较关心的是,一个创业者当初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关切他是否真的有所谓初心。最近我放弃了一个项目。虽然它的赛道很好,但我和同事团队一起讨论过后,还是非常坚定地决定放弃。因为尽管赛道如此之好,机会如此之大,团队能力如此之强,确实有很大机会做成。但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主义导向的创业团队。他们本身对这个产业并没有足够大的理想和抱负,而越是大的机会越需要创业者有一个坚定的初心,否则走着走着就容易迷失或放弃。
我认为初心决定了这个创业者“究竟为何出发?终究会去到哪?”的问题。
第二,本心。
本心即这个人的本性。每一个人都有个真实的自我,他想成为怎样的人?他热爱什么?他怕什么?我们在很多时候去看一个项目、看一个公司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去谈“事情”,而却太少把关注点放在人的身上,极少关注创业者个人(或团队)的秉性,所以,观察他的本心(特质)与业务本身的契合度是很重要的一个考量。拿我自己来举例,当我后来认识到自己的本心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很适合那种重运营的市场,而是更适合做跟创意、精神、文化有关的新业务。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就没有太多纠结了。
观察和了解一个创业者的本心,其实是看他和业务之间是否匹配,他自己是否会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或者说,他就是为了这次创业而生呢?
第三,野心。
我说的野心,并不是欲望层面的“野望”,或者一个人对物质欲望的膨胀,而是创业者想把事情越做越大的决心,这种自我突破的渴望会让他们敏锐地洞察任何新的趋势和机会,他会毫无犹豫地不断突破自我的既有边界,让状态持续向前。优秀创业者需要不断否定自我,努力扩充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心灵边界,他的业务和公司就有可能走到当初自己想都不敢想象的新格局,这是一种最宝贵的创新素质。
相反,有的人只看到眼前的问题,想要找准什么机会,解决某个痛点,这样下去业务可能演化的边界就会很小。当这样的创业者面对竞争,面对外部动态变化的世界时,基本上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特别重视乃至珍惜一个创业者的野心。
■ 看待机会和风险
作为创业者,面对媒体和投资人,往往都想表现出最好的那一面,其实他最清楚公司的问题在哪里。当我站在投资人角度看的时候,创业公司放眼望去也都是问题,在投资人眼里没有完美的公司,没有完美的项目。经常会有人说某个项目问题很多,政策可能不允许,没有资质,政府可能会打压等等。当然,这些都对,但是不管对于风险还是机会,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只要机会足够大,就没有不值得冒的风险。
作为风险投资人,承担风险是我们获得收益的前提。我们的价值就是在承担风险下的投资机会,我们其实要判断的是对应的风险机会背后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在我心中没有不能承担的风险,只要机会足够大。
我最愿意看到的机会是不确定性带来的红利。对于某一个公司,某一个项目,如果有高度的“分歧”,说实话我觉得你的机会来了,尤其早期项目。当别人都不看好时,你却洞见了若隐若现的希望而笃信了未来,这是有如神助一般的出招;或者,你就是愿意选择相信不确定性,愿意去做,哪怕没看明白也愿意去做,往往大的机会就出现于这个时候。
反之,什么是风险?在我来看就是相信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当大家对一个项目或者一个公司有了高度共识,全社会都在关注,全朋友圈都在点赞,这时候你觉得公司已经成了。由于大家一致看好,项目的估值开始溢价甚至出现了投资人经常争抢投资份额的情况,面对这种机会就放弃风险意识,争前恐地放一把大钱过去,这样往往会形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最佳出价》|没有不能承担的风险,只要机会足够大
所以我认为,要避免共识性的风险,应该去追求分歧性的红利。不要害怕公司有问题,我们做的其实就是与风险共舞的一个行为。只要机会足够大,就可以去冒足够大的风险。这是我面对风险和机会时,自己的一点新知。
■ 十年之心:努力往后看十年
我认为,不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都应该努力把自己放在足够长的时间跑道中去做准备和投入。你敢不敢去追求做默默无闻十年以后才爆发的那个人?你敢不敢默默承受九年的孤独沉淀期?我觉得大部分人的答案是“不敢”,不敢追求,人们总是想尽快,总希望马上有下一轮融资,恨不得半年后 3 倍、5 倍卖点老股赶快赚点钱,这些都是“小富即安”的心态。我们作为投资者,要调适好自己的“延迟满足感”,不要只短视地关注于一年两年的自我满足,不要关注半年之内公司下一轮融资估值是翻了5 倍、10 倍,就觉得自己很牛。真正的牛,是你始终投资和陪伴着一个伟大公司一起成长,而且是他最大份额的伙伴。
曾经流行过的一个说法——“痛点论”,我觉得痛点是很重要,但一家公司更要有面向未来的能力,有能力有意愿努力去建构一个未来世界的普遍性问题,而不只是仅着眼解决当下的痛点。
一个公司的成长可以很快,一年销售额能够成长好几倍。但我认为,一个公司之所以具有长期的价值,业绩的增长只是一种结果的表现,我们更关注的是他在一个维度上是不是通过不断的投入,和源源不断的能力增长,形成可持续性的壁垒。接下来可能会看到一系列的 AI 公司,他们将在某一个领域越做越强,强到所有的对手都无法追赶,直到放弃这个跑道,成为这个跑道中唯一的巨头,这个时候它的价值数以计倍的放大。所以我们关注一个公司时,要更多地关心过去一段时间里,它在哪些关键能力上得到了持续成长,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表面的业绩。不要在意短期,努力往后看十年。
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倘若大家都能够接受以上观点,接下来就可以尝试着一起用这样的标尺,去衡量一下今天最热门的 AI 领域,看看哪些公司具备投资的价值。
- END -
处在这个激烈时代,你如何对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