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史话:何承矩水上长城御辽兵
雄安史话:何承矩水上长城御辽兵
董永强
宋太宗年间,宋辽边界雄州的瓦桥关突然出现了一群官员。这些官员在河上泛舟,他们嘻嘻哈哈地一边喝酒,一边观赏河面上盛开的蓼花。领头的官员见大家的兴致都这么高,就提议以蓼花为题作诗。官员们于是你想一词,我说一句,合力作了一首《蓼花吟》。领头的官员大喜过望,他一边用笔记录下诗句,一边命人将大家的行乐趣事绘制下来,准备呈送给太宗皇上。瓦桥关的百姓们见到这一幕都大为不满,他们纷纷指责那个领头的官员。
原来,这个领头的官员正是雄州太守何承矩。在百姓们看来,一个地方大员不去镇守边关,却跑到这里来游山玩水,简直是玩忽职守。现在,何承矩居然还让人将一行人游山玩水的情况画下来,向皇帝去炫耀,这让他们更看不下去了。他们猜不透,这个何承矩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一段时间之后,太宗皇帝命到雄州下达了一道旨意。直到这个时候,百姓们才恍然大悟:何承矩的行乐图里有玄机!原来,此时的辽国非常强大,瓦桥关根本没有把握能守得住北宋的疆土。作为边关的统帅,何承矩更为这个问题头疼不已:一旦辽国侵扰,后果将不堪设想!细致的他于是对瓦桥关进行了一番实地考察。他发现这里有很多洼地,就产生了“蓄水为塞”这个想法。蓄水为塞,即引水到洼地形成一个人工塘泊,成为一个防卫的屏障。
何承矩写了一份奏折向太宗皇帝提交了“蓄水为塞”的建议,但太宗皇帝根本不予批准。无奈之下,何承矩想出了一个点子。为了掩人耳目,他邀请来素日交好的几个官员,带着他们在瓦桥关游山玩水,喝酒、赏花、吟诗。实际上,他们是在考察地形。何承矩让手下画的行乐图实际就是地形图,他想通过这幅图告诉太宗皇帝,瓦桥关目前的形势非常危急,必须得做出防守对策。
果然,太宗皇帝看了这幅图之后不再反对何承矩的想法。不过,他同时提出了一个疑问:“洼地蓄水之后虽能抵御辽国的侵袭,可百姓不能再依靠它种地了。百姓无地可种,就没了吃的来源,没得吃了,他们岂不是要闹事?如此一来,外患解决了,但内忧岂不就产生了?”何承矩笑了笑回答说:“无碍,那些准备用来蓄水的洼地都是盐碱地,本就不适合种庄稼。但这些地方如果引进水去,百姓可以养鱼、养蟹,可以收割茭白,还可以割芦苇,他们的生活会更有保障。”面对这样一条利国利民的好措施,太宗皇帝再也没有异议,他让何承矩放心大胆地去实施。就这样,何承矩发动沿边各州的驻军一万八千人开塘筑堤。这项工程十分浩大,建成的堤埝总长约六百里。一条堤以雄州为中心,西起安州,东至霸州东於口关。一条堤以鄚州为中心,西起安州,东至文安西北。两堤间又开挖了几条河,使一个个淀泊相连。蓄水后水面宽三十里至四十五里不等,水“深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由于其中最大的淀叫白洋淀所以这些淀统称白洋淀。白洋淀的形成有效地阻挡了辽国的骑兵。使得瓦桥关所受的辽国侵扰大大减少。那里的百姓也因为有了鱼蟹菰苇之利,生活过得更富余了。
到宋真宗年间太监杨怀敏知雄州继续开河蓄水,从安州向西直开到保州西北的沈远泺(读泊)。又在下游引滹沱河水,直到沧州泥沽海口。这样形成了八百里长的完整的防御体系,辽兵真成了望“洋”兴叹!笔者有诗为赞:
韬光养晦蓼花吟,水上长城定鼎人。
妙策安邦天降淀,良方御寇苇成林。
由斯种稻雄州始,从此观荷环宇闻。
旷世英才挥巨手,千年大计酒沾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