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雄安旧时风物之八十九 搪炉子

雄媒社 2021-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雄新社 Author 周永战

记的小的时候,非得天气冷的不行了,人们才舍得笼炉子(也叫笼火,即生火、生炉子)。


那时常见的炉子有几种,最高级的就是圆形的铸铁的了;其次是木框镶砖的方形炉子,又大又笨;最简单的是“扫地风”炉子,就是用砖在地上直接垒个炉子,靠墙垒的,在炉子的三面挨着地儿留三个方孔,既用来通气,也用来掏炉灰,如果不挨墙垒,就在四面留四个孔。因为孔挨着地,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扫地风”,那时学校的教室里大都是这种炉子。


不过,无论是哪种炉子,在入冬之前都得把炉膛搪好才能使用。搪炉子这活既费力气又需技术,先得备好原料——胶泥和猪毛。胶泥得用细胶泥,不能用大块的胶泥,大块胶泥粘性虽好,但不容易和熟分,干了还容易开裂。猪毛的作用类似麻刀,如果没有猪毛,用人的头发也行。


搪炉子时,要先将胶泥土和猪毛和在一起,待稀糨合适了,要用火箸(也称通条,一头呈尖状的铁棍儿)反复抽打,目的是将泥土和猪毛混合匀实,将胶泥抽打得细腻熟分。大冷的天,每次抡起火箸反复抽打都累得满头大汗。搪炉子最关键的一步是将和好的泥,均匀地抹在炉膛里,这需要技术,一是抹得要均匀,无缝隙,保证干了不开裂;二是要掌握好炉子的内膛空间,炉子内膛得下大上小,有肚子,这样炉子才好烧,不易灭。但炉膛也不能太大,太大了费煤,烧不起呀。这就要求搪炉子的人得把尺度掌握好,既要好烧还得省煤,既要好又要巧啊。搪得好的炉子,烧一段时间,胶泥就都陶化了,又硬又结实,用一冬没问题。如果技术不行,用段时间,泥土开裂脱落,十冬腊月再返工搪一回,那就麻烦了,冷冷呵呵的,也受罪呀。


笼炉子,实在是一个脏活,炉膛里的煤快着透了,得添煤,用火箸一捅,煤灰飞扬,再用火筷子夹上几个煤球或煤块,就行了。这还不算什么,最要命的是晚上封火。封火时先得把炉子里的煤用火箸搜搜(捅进去咣荡的意思),搜得下落大约三分之一,再往炉口上盖上潮煤或碎煤块。封炉子时,用火箸咣荡炉膛里的煤,煤灰肆意飞舞,细小的煤灰极具穿透力,既使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封好炉子后再看吧,脸上、脖子上、头发里依然一层煤灰,吐出来的吐沫都是黑色的,如果穿了浅色衬衣,保证变成黑边的。这么看来现在限制烧煤,防止煤污染,是很有道理的。


后来有了蜂窝煤和白铁皮做的蜂窝煤炉子,一下子就让笼炉子这活轻松了许多,不用搪炉子了,只要在蜂窝煤炉子里放进几块现成的瓦就可以用了,蜂窝煤整块的添进去,烧透后再整块的夹出来,也清洁了许多,省事了许多,煤燃烧得也充分了许多。蜂窝煤真算得上是上世纪一项伟大的发明,这个发明不知惠及了多少人家,节约了多少煤。当然,后来的炉子样式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先进,原先的土炉子还有多少人记得呢。


现在,人们取暖的方式太多了,电、气、地热、中央空调,都清洁卫生、省事省力,年轻人没有几个人知道笼炉子取暖是啥滋味了。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推荐阅读



媒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创,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诚邀各地写手加盟,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