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九十一 串门儿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雄新社 Author 周永战
串门儿,我们老家人都跟它叫串门子,听着忒艮吧,为了读着顺口,文中我还是写作串门儿吧。
几十年前,农闲时节的晚上,在没有什么文化和娱乐活动的情况下,串门儿就是一项很好的休闲娱乐活动,在聊天打闹中,增进了乡亲、邻里之间的感情,也陪伴人们度过了寒冬漫漫的长夜。
吃顺了嘴,跑顺了腿,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串门的人好像习惯了一般,每天准都不由自主的去同一家,坐在一起的准还是那几个人。整个晚上不是海口天空,就是张家长李家短,要不就是地里的庄稼活,不变的话题,总也说不絮烦。那时农村实在太闭塞,人们很少知道外边的消息,了解外面世界的渠道也就戏匣子和大喇叭,可村里的大喇叭不经常放,有戏匣子的没几家,即使报纸也很难读到,那时报纸还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村干部才能读到,一般社员是见不到的。那年头,谁要是能透露两条“小道消息”(即使这消息早在报纸上登了好几天了),那你简直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男人们在一起往往一边聊天,大家一边抽着旱烟。主家炕上时刻都放着一只烟笸箩,里面放着旱烟沫和孩子用过的练习本,谁想抽了,撕条纸,卷一袋就抽,几个大男人每天都把屋里抽得烟雾缭绕。有时有人会掏出自己的烟盒或烟荷包,递到大家面前:“来,尝尝,尝尝,今儿个刚买的,古贤烟儿,好抽,不要火。”大家谁也不客气,不由分说,捏一点,卷上一袋,长吸一口,品味品味,于是很自然就又引起了一个关于烟的话题,这一晚上就聊它了。如果哪天有谁去落忙、助工挣来盒烟卷,什么巨轮、战斗、绿佳宾,打开包往人群里一散,那就是过年般的享受啊。实在呆的太局巴得慌了,有时几个人也互相掰掰腕子,拧拧蛐蛐儿,这时,聊天时的一团和气没有了,该谁也不服谁了,为谁先使劲了、谁的胳膊歪了斜了争得面红耳赤,唉,没乐找乐吧。
女人们串门儿,一般都奔针线活手艺好的老太太。一到冬天的晚上,手艺好的大娘、大婶家,学针线活的一坐一炕。你看吧,这群大姑娘、小媳妇儿,纳鞋底的、做棉鞋的、绣鞋垫的、缝棉衣的,大家谁也不闲着,一边忙手里的活,一边聊天,干活聊天两不误。关键是可以跟老人儿学手艺,姑嫂、姐们儿间还可以互相切磋技艺,这门儿串得值。
我们小孩子们也串门儿。大晚上,还是要好的小哥儿几个凑到一块,说说笑话,换着看看小人书。那时串门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晚上回家。没有月光、没有路灯,夜色漆黑,没有电气声响,没有机器轰鸣,一片死寂,走在这样的街上,自己踢拉趿拉往前走,总听着后面还有踢拉趿拉声音紧跟着自己,你快它也快,你慢它也慢,是人是鬼?一时间汗毛眼都炸起来了,只好越走越快,最后一路小跑回到家,推开门看见灯光,才把心放进肚里。哎吆,跟着自己的是什么东西呀,鬼吗?太吓人了!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世上本没鬼,小时候都是自己吓自己,咳,早知如此,怕它作甚。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媒社”(ID:xaxqhot)原创文章。
媒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创,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诚邀各地写手加盟,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