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九十三 送饭送到田埂上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雄新社 Author 周永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是白居易《观刈麦》中的诗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唐朝时期麦收时节,男人收割,妇幼送饭的繁忙景象。原来,农忙时送饭,唐朝就如此呀。尤其“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一句,颇有画面感,犹如看到了婆婆媳妇拿着竹制的饽饽篮子㧟着饽饽,小孩子拎着盛满汤水的陶壶,给忙着割麦子的男人们送饭。这画面穿越千年,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一样的。
我们小的时候,尤其是生产队时期,一到秋天麦熟,要抢收抢种,无论公社,大队,还是生产队,都喜欢搞生产大会战。麦收、秋收都地里吃地里睡,挖地窖,住窝棚,有的安排专人送饭,有的爽利就就地埋锅造饭,一时间,田间地头红旗招展,热闹非凡。
不过这时和大唐时期已经不一样了,时代不同了,女同志就不只是做饭送饭了,她们也和男同志一样下地干活,战天斗地,顶起半边天了。有时不搞大会战,农忙的人们中午也不回家吃饭,生产队统一送饭,好节省时间多干活。一般是生产队做菜,各家给各家下地干活的人准备饽饽。这时候人们平时舍不得吃的白面,会毫不吝惜的拿出来,免得把玉米面饽饽送了去让别人笑话。
记的每当这时,妈妈会烙几张饼,用搌布包好,放上筷子,放上碗,让我送到生产队队部。饽饽兜全不用做记号,到地里,大家都认得自家的搌布,更认得自家老人做的勃勃的形状。我们小孩子也高兴,可以跟着沾光吃白面饽饽。大人们还是喜欢大会战,热闹是其一,更主要的是一天三顿可以吃到白面馒头,弄好了中午还能看见点荤腥,解解馋。
为此,还闹过一个笑话,我们队里有个叫狗子的,能吃,力气也大,有一次大会战,第一天吃白面卷(juǎn )子(刀剁的长条形馒头),别人跟他打赌,他居然一口气吃了一扁担白面卷子(把白面卷子一个挨一个摆在挑麦个子的扁担上),把围在旁边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们看得都愣了神儿。一碗凉水下去,这家伙撑得一下午没干活,让生产队长好一顿臭骂。
等我能跟大人一起到地里送饭了,已经是改革开放,包产到户了。这时候一到秋天麦熟,到离家远的地里干活,中午依然得送饭。倒不是因为别的,那时交通工具不多,下地干活都是走着去,如果中午回家吃饭,一浪荡就两三个小时,忒耽误活儿。
每当这时节,壮劳力都下地干活了,家里总是剩下妈妈和我们这些孩子,做饭,送饭。这是一年人们最累的时候,妈妈会尽力把饭做得比平时高档,蒸馒头或烙饼是必须的,还得炒俩菜,妈妈早在坛子里腌好的鸡蛋,平时舍不得吃,这时每天都会捞一些,蒸在锅里,这比起平时来吃得可丰盛多了。
有时还会熬锅肉菜或蒸锅大饺子(我们跟饺子形状的馅包子叫大饺子)。稀的是必须得有的,抓上把米,熬锅饭汤,比喝清水强多了。稀的糨的都准备齐了,再送到地里。这不是一个轻巧活,饽饽、菜不能凉了,稀的不能洒了,又是篮子,又是盆,又是壶,一路手提棍抬、小心翼翼,一直送到地里边。看着劳累了半天的人们吃的又甜又香,妈妈甭提多高兴了,连我都有点小小的成就感呢。后晌儿,妈妈会留在地里,跟大家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吃饭的家伙只能由我肩扛手提地拿回家去了。那时人们干活真是争分夺秒啊。
现在多好,在手机上轻轻一点,想吃啥,外卖给你送到家。这是那时那些坐在田埂上,吃着老妈送来的饭菜的人们想也想不到的。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还有许许多多想也想不到的幸福呢。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媒社”(ID:xaxqhot)原创文章。
媒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创,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诚邀各地写手加盟,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