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旧时风物之九十四 没落了,小城的文学风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雄新社 Author 周永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雄县中学上学,那时雄县县城很小,只有人民大街、河北大街呈丁字形的两个街道,雄县中学正坐落在丁字形的顶端。别看县城小,当时还颇有一些文化气息,尤其围着丁字路口,文化机构和设施不少。丁字路口西面是文化馆;东南角是当时雄县“地标建筑”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往南是电影院,再往南一段距离是新华书店;东北角(老邮局南侧)原来是宣传橱窗,我们上学时已改成了报刊亭,这大概是雄县最早、规模最大的报刊亭了。新华书店和报刊亭是最有文学气息的地方了,当时许多文学青年的梦就是在此播撒下的种子。
那时在校住宿,放学后、礼拜天,我最爱去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和邮局的报刊亭了,现在想来还真得感谢新华书店和报刊亭,是它们使我养成了买书看书的习惯。在新华书店我买到、读到了许多中外名著,报刊亭让我时时刻刻在感受当时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那时就觉得,新华书店、报刊亭是小城的一道风景,是一块文化阵地,看着里面摆放着的花花绿绿的名著、杂志,真是一种享受。享受之余,本来穷学生瘪瘪的腰包往往就变得更瘪了。
记得在报刊亭经常买的是一些纯文学刊物,《十月》《当代》《收获》《小说选刊》《青年文学》是必买的,有时也买《读者文摘》(《读者》前身)《青年文摘》,或者买刊登了我喜欢的作家作品的刊物。当时看报刊亭的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大伯,时间长了跟他也熟了,那时名头大的杂志很紧俏,到了后,小文青们一枪而空,不过我倒不用着急,我经常买的几本,大伯一定给我留着。不光如此,有时他还会给我一个惊喜,我不经常买的杂志,如果上面有我特别中意的作家,他也做主给我留下一本。时间长了不回家,零花钱不够了也没关系,可以先拿走。可能正是这些便利条件,让我买书的嗜好一发不可收。
到高中毕业,我已存了不少书,自己也觉得颇富有。高考结束,我这些书的“浩劫”也来了。记得填完高考志愿,终于放松下来了,同班的一大帮同学,直奔我家,目的明确,借几本书,好打发时光。为此,妈妈还蒸了整整两大锅肉馅大饺子,同学们风卷残云,一会就全部消灭掉了。直到多年后,老母亲还津津乐道,说我的同学饭量真好,小山似的两盖帘大饺子子,转眼就没了。吃饱了大家先山吹海哨,然后各自挑自己喜欢的书,每人的军挎包(还好,不是现在学生们的大书包)都装的满满的,有的自行车后衣架上还夹上了几本,我有些高兴,也有些不舍,于是一个一个叮嘱一定要保护好书,一定想着还,同学们个个答应得都很干脆。假期一晃而过,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都到了,没等到几个还书的,直到有些同学已开学了,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到,那天对我的书来说的确是经历了一场“浩劫”。高中三年省吃俭用,辛苦所聚,一朝散去终未回,唉,读书人的事呀。工作后,有一次去同学家串门,幸遇一本签着我的名字盖着我自己刻的歪歪扭扭的印章的书,提起往事,与同学相视大笑,我赶紧索回,总算见到了“回头书”了。
后来到城市里上大学,看到城市里的报刊亭原来有好多,买起杂志来更方便,书店也大得多,书的种类丰富得多。于是故态复萌,积习不改,甚至买书更甚。但那时正流行读萨特,读尼采,读弗洛伊德,读罗曼罗兰,读普希金,读巴尔扎克,于是跟风买了不少外国哲学和文学名著,也买一些介绍西方哲学和文学的杂志,虽然好多西方哲学书读得似懂非懂,但拿着一本,在别人面前显得新潮,貌似很有学问的样子,虚荣心刹那间爆表。书依然外借,依然遗失,好在这时同学们都自己买书了,借书主要是互通有无,买多借少,损失难免,“浩劫”不再,这样又攒下了不少书。记的每次从读书的城市回老家都大包小包往回带书,以至毕业时,为了带书,只好放弃了水壶、脸盆等生活用品,在那个经济还比较匮乏的时代,回到家着实为丢弃的物品心疼了好一阵子。
回到到县城工作,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了,原来的书报亭已搬到了邮局大门的北侧,也换了主人,但杂志的种类更多了,以至显得报刊亭内部有些局促。可惜的是,自己谋稻粱的雄县中学已搬到了北环路(现文昌大街),离着远了,买书不方便了。其实更主要的是,区区那点工资,养家糊口都常现赤字,哪有钱买书啊,距离远了真的是救了我,保全了脸面,省得我左右为难了。
后来在老医院前面出现了一家类似书报亭的书店,叫益友书店,书、刊都经营,繁忙时,人头攒动,我也颇在那里买过一些杂志,后来这家书店搬进繁华的农贸市场,经营规模也扩大了。后来许多个体书店也雨后春笋般地开起来,但大都昙花一现,未成规模。
时光匆匆,世事难料,仅二十多年的光景,人们的休闲方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媒、纯文学日渐式微,书店、报刊亭关门者众,剩下的大多都在苦苦支撑。为了信念也好,为了对纯文学的热爱也好,应该向这些苦苦支撑着这文化阵地的人们致敬。
县里的新华书店现已门可罗雀,邮局报刊亭也还经营着,但已蜷缩在联通公司大门外侧之一角了,驱车北向经过,不刻意寻找,你会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可惜了,实在可惜了,曾经的一处处繁荣的文化阵地,一道道靓丽的文学风景,就这样没落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但这不应该是文学最终的归宿啊。可我们无力拯救!
作者:周永战,雄县人民法院,13931378578。
雄新社原创文章,转载请申请白名单,不然一律投诉
作者专栏
本文为“雄媒社”(ID:xaxqhot)原创文章。
媒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创,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诚邀各地写手加盟,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