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雄安三县当年的蝈蝈都去哪儿了

雄媒社 2021-04-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雄新社 Author 天高云淡


那年,去张家口蔚县小五台山旅游,记忆最深的不是山水,而是蝈蝈。


驾车行走在小五台山的乡间公路上,非常惊喜两侧蝈蝈的叫声,抑扬顿挫,此起彼伏,汇成一支蝈蝈的交响曲。


绿油油的庄稼地,欢快的蝈蝈叫,我仿佛是置身在画中、梦里,感觉既遥远,又亲切,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小时候,家乡的蝈蝈也很多。


记得儿时,我们经常在庄稼地里捉蝈蝈,出村就有,特别是我们村分洪道的大堤跟儿蝈蝈最多,我们常常去那里逮。


逮住几个,带回家,编个笼子养起来,或者撒到院子里的树上,每天都能伴着蝈蝈的叫声入眠。


笼子里的蝈蝈,如果养得好,能养一个冬天呢。


捉蝈蝈,也是一门技术,必须得沉得住气。俗话说,沉住气,不少打粮食,放到捉蝈蝈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蝈蝈的警惕性很高,它高声欢叫,但当你靠近它的时候,稍有风吹草动,叫声就会戛然而止。

你必须要有耐心,蹲在地上或者俯下身子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等待着它的再次现身。


骄阳似火,汗流浃背你也得等。蝈蝈再叫,你就移动眼光踅摸,直到瞄准蝈蝈,再慢慢靠近。抓蝈蝈必须一步到位,如果抓不住,让它跑掉,混进杂草、庄稼地,到处都是绿的,就很难分辨出来了。


所以,逮蝈蝈,我总结了三个字,叫稳、准、狠。稳,就是看准了时机,要果断出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准,就是抓蝈蝈时必须准确,手里垫着豆叶、苘叶、杂草什么的,一把将蝈蝈抓住;狠,就是不要有丝毫的犹豫和瞻前顾后,下手要狠,让蝈蝈来不及反应就把它捧在手里。


逮住蝈蝈后,慢慢松手。露出蝈蝈后,一只手轻轻的掐住蝈蝈的头部,就算是大功告成了。


有时候,不小心用力过猛,蝈蝈的大腿就会掉在地上。不过也没有什么关系,蝈蝈掉条大腿是照样可以鸣叫的。


记得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地里的蝈蝈渐渐 变少,不过走立新路(现雄州路)快到陈台的时候,或者去县城东南部大阴村靶场附近的农田里,还能够听到稀疏的蝈蝈叫。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蝈蝈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仅县城周边没有了,就是我们村的分洪道大堤跟儿也再难觅其踪迹了。


不只是蝈蝈,我们小时候很多的动物如青蛙、蛇、黄鼠狼、刺猬、野兔、蜥蜴、蚂蚱以及大雁、老鹰等各种鸟类也是越来越少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是,不能回避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发展的了一定程度。


多年来,无缝隙的农业机械化耕作、收割、碾压,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动物失去了生存地、栖息地、繁衍地,变得居无定所,危机四伏,被毒死、吓死、流浪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只能不断走向灭绝,或者变成稀有。

蝈蝈的灭绝,只是家乡生态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


要知道,地球不只是人类的地球,也是动植物的地球。作为自然界的一分子,我们和动植物有着同样的生存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事事处处凌驾于动植物之上。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城镇规模和城镇开发边界,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千方百计地爱护、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生存环境,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荒,尽可能多为动植物留下繁衍生息的空间,不断恢复生物多样性,把破坏了的生态破坏再恢复起来,为建设美丽雄安、和谐雄安和生态雄安做出应有的贡献。  

雄新社原创文章,转载请申请白名单,不然一律投诉

运营:雄新社

作者:天高云淡

推荐阅读



媒媒社(ID:xaxqhot)立足雄安,面向京津冀,致力草根原创,每天都有全网独一无二的内容。诚邀各地写手加盟,投稿邮箱170278688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