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7年度总结:穷

2017-12-29 监管与合规

文 | 炉叔 图 | pinterest  

来源 | 围炉夜读(id:weiluyedu_)



从一穷二白的单身狗熬成两袖清风的黄金剩斗士,除了发际线上移,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枸杞、保温杯和30未婚相亲角上的牛逼简历。



不得不说,2017年,就这么过去了。


这一年,“唱民谣太穷”的赵雷终于火了,但早就火了的朴树,却依然很穷。



一曲《送别》两行泪,懂他的人跟着他一起流泪,不懂的人,片刻也不曾关心这多情的眼泪。


这一年,丧偶式婚姻火了,“老公一个月给你11万但不回家,你干不干?”一句无意间的吐槽,却引得千万网友争先恐后表示,“这样的老公给我来一打。”



理想告诉你,结婚找个爱你的,但现实总能轻而易举地毁灭一个人的爱情观,比起真心,我们更相信钱。


这一年,香奈儿火了,35000元的上衣洗一次就掉色,你心疼,但别人却告诉你“我们的产品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洗涤的情况。”



原来,贫穷真的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有钱人的生活,不是想想就能体会到的美好。


这一年,比特币火了,年初还是1000美金的虚拟货币,看不见摸不着,这个月竟然疯涨到了一万美金的历史最高位。



别人一觉醒来银行账户就多了几套房,我们却还在拿着六位数的密码保护着两位数的存款,靠着几千块的月薪,还着上万元的贷款。


这一年,中年危机火了,80后想死不能死,90后各种被毁掉,心存侥幸的70、60后临到年关,仍没能逃脱被调侃的命运,成了年轻人口中的“油腻男人”。


但说到底,这只是一群穷苦百姓的集体自嘲,你没钱我没房,你半斤我八两,五十步笑百步,乐呵乐呵得了。


这一年里,随手打开新闻,许家印半年身价上涨2000亿登顶中国首富,腾讯股价一年上涨109%,阿里市值直逼3万亿人民币的新闻层出不穷,别人家的money越挣越多。


然而,你发现,这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顶着白领的头衔,干着搬砖的活,过着吃土的日子,你还是你。


从一穷二白的单身狗熬成两袖清风的黄金剩斗士,除了发际线上移,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枸杞、保温杯和30未婚相亲角上的牛逼简历。


2017年,你要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会告诉你,穷。


你要问别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99%的人还是会告诉你,穷。



01


在中国,任何一个有人的地方,话题里都少不了谈钱。


谈股票、谈房价、谈工资、谈年终奖、谈福布斯富豪的八卦日常……


国民老公换了一批又一批,国民老爸却始终是“两马一王一李”。


以前我们也谈穷,但穷不丢人,那时候每个人都穷,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现在我们谈穷,是因为谁都不想穷,钱买不来健康,但能买得来快乐,每个人都守着自己一夜暴富的白日梦不愿醒来。


上上周,中兴程序员跳楼。


26层楼的高度,是他离死最近的距离,却也是离家最远的距离。


很多人不解,40多岁的人,年薪几十万,还拖家带口的,你凭什么自杀!


我没法反驳,也不敢反驳。只是想起一段话,“现代人的崩溃常常是一种默不作声的崩溃。看起来很正常,会说笑、会打闹、会社交,表面平静,实际上心里的糟心事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不会摔门砸东西,不会流眼泪或歇斯底里,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积累到极致了。”


在卖笑的年纪,一个中年男人的穷和富,不是看他手里有多少钱,而是看他能给一个家庭多远的未来。


那张裁员通知单真正要命的地方,是它让一个男人的未来,穷了。



02


还记得今年8月份的那场“天鸽”么?


14级的超强台风,大树都被拦腰吹断,53岁的周荣却站在狂风中,护着自己的小货车。



他傻么,他不知道命比纸贵么?


但他就是那么做了,而且像周荣一样的人比比皆是。


“患癌父亲为了两块钱不吸氧,把钱省下来给女儿”;


“26岁小伙从事高空直播,为了10万块不慎坠亡”;


“身患重病的70岁老人为了不拖累儿女,在深山里静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傻么?


我不认为。


穷和富都是难以具象的词汇,你看不到有些人的繁华似锦,同样也体会不了有些人的无可奈何。


谁都知道活着好,但有时候人的命呐,就是比纸薄,不卖命,不得活。


而且,这种“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常态。


因为穷越来越让人们的焦虑变得真实、清晰和沉重。



03


以前租个学区房就叫富,现在带着孩子全世界旅游也说自己穷;


以前手里握着几十万,出门就被别人喊老板,现在买个车你不保100万都不敢上路,开着宝马,也得提防别撞着别人的兰博基尼;


以前去商场买换季衣服别人夸你会过日子,现在去商场买东西,别人都骂你败家,一件衣服打完折还好几百,随便逛逛半个月的工资就没了着落,“脑子进水的人才去实体店”;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


十五年前,你看冯小刚的《大腕》,会觉得李成儒演的那个精神病人的确脑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175g1it4&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在再看,只会觉得“导演太他妈太牛逼了。”


因为你工资上涨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


我一个朋友三年前手里攒着两百万想要买套50平的小户型,只不过一直观望迟迟不肯下手,结果连着等了半年,房价一平米就涨了几千块,还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后来他多花了20多万才买下那套房,肠子都悔青了。



04


2017年,大家还喜欢提一个词——“中产”。


社交软件、网络论坛、饭桌上、地铁上,总有一群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为中产阶级焦虑着、忧愁着:


“中产阶级的悲惨现状,有车有房但很穷”;

“中产阶级的最大焦虑,不是没钱,而是……”;

“中产阶级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


问题层出不穷,关于中产阶级的标准,却始终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


但,毫无疑问的是,中产阶级的门槛在不断提高。


以前你有200万存款就可以挤上中产的船,现在有800万可能也只能站在圈子外面叹口气。


而且,现在的中国人比以前要聪明很多。以前大家喜欢用数据说话,喜欢听专家讲话,但现在,中国人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看到的现实。


即便中国的基尼系数在过去的10年里,从0.6降到了0.465,但明白人都清楚,贫富差距在越拉越大。



05


一个同事和我调侃,读书的时候,自己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只是直到现在才真正做到——每天早起扪心自问,“有钱了吗?如何有钱?何时有钱?”


钱逼着人不得不疯狂成长,变得野蛮,变得现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句话: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是不能要他想要的。这对苟延残喘的都市伪精致打工仔来说,实在是剜心窝子的痛楚。


但即便如此,生活也并非一层不变。


以前你穷是干穷,现在你穷至少还可以发个朋友圈,卖卖惨。


以前你穷没人会怀疑,现在你说自己穷,别人更可能会会心一笑,反正年薪百万的人也在自嘲,你是不是穷已经不重要,哭哭穷,是时尚。


而且,穷也有穷的好处,穷久了,习惯了,反而学会心平气和了。


以前刚工作的时候,总想着多挣钱,能接的活拼了命也要接,能加的班拼了命也要加,管它熬几个夜,只要给钱啥都行。


后来发现,日子真的很长,太用力了反而过不好。四十岁都没过,又是高血压,又是脂肪肝,走路腿疼,坐着腰疼,跟老婆睡个觉,还因为打呼噜被一脚踹下床,实在不值得。


所以说,最近流行的“佛系”一词,真的是深得人心。


“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日常吗!


当然,这也只是随口说说而已。


谁都知道,我们在2018还有一个雄伟壮阔的梦——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End-


作者:炉叔,来自围炉夜读,这是一个对阅读者很挑剔的公众号。微信公众号:围炉夜读(id:weiluyedu_)。

版权归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哈佛教授: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


来源:心里公开课 编撰


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


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


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


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


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


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


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


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穷人为什么穷?




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


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


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


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



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


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


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信息过载?不,有效信息匮乏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


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


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


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


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


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 END •


喜欢本篇,欢迎点赞分享


诚意推荐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