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领右衽是中国的!
近日,作者发现一些时装上熟悉的交领右衽设计,却被称为“和服领”,由此可见今天的中华传统服饰遇到的危机和困惑。
图片引自公众号
图片引自公众号
当然,这个不是这些公众号故意为之,而是目前的普遍观念。
今天我们在社会上做调查问卷,一定有相当比例的群众将我们中国的服饰认作“韩服”、“和服”。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文化遗产被日韩等国家所挪用,久而久之,甚至连我们国人自己都以为那是别人国家的特色文化。
面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争夺,我们作为现代中国人,当仁不让要为国家文化安全做贡献。
图片引自网友“善果心花”
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首先是要搞清楚我们大中华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
以平面剪裁为基础的“交领右衽”,是我们中华文明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典型领襟,充分体现了自古以来多元一体的格局,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内涵,是从悠久的历史中提炼出来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值得我们现代中国人珍惜和发扬。
中华传统服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就像是一坛久陈的佳酿,饮之令人回味无穷,像是一卷诗书,沉淀着无数诗情画意的岁月。
在这条漫长而浩荡的长河里,交领右衽就像是一条主线,将数千年的流云霞光串联起来,传承连绵,美不胜收。
站在时间的尽头,我们向遥遥的昆仑山望去,在迷茫的时光晨雾中,我们看到了先民的吉光片羽,窥见一点点传统的形象。
甲骨文里面早已有“衣”这个字,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两襟交叠的结构特征,已经诞生了很久很久,久远到形成了文字符号。
引自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933页 四川辞书出版社
虽然中国的服饰文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服饰中的华夏衣冠汉服体系要从黄帝垂衣裳开始算起,甲骨文中的“衣”字(如上图),字形明确反映了“交领”或者“交衽”的形态。
文字比起服装来说更加具有溯源性和稳定性,有理由相信,交领衣不是在殷商之时才产生的,应该起源于更久远的上古。
殷墟出土人像 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殷墟侯家庄西北岗墓葬出土
引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距今三千多年前,在今天河南安阳,我们的先民便穿着交领右衽的上衣下裳生产劳动。
从文物的形象可知,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孔子说的“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继承和绵延了夏商的服饰体系。
我们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距今三千多年前,远在四川盆地的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交领右衽的服饰形象。
三星堆二号坑青铜人像 三星堆四号坑青铜人像
从铜像上可以看到,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这说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同样的根基,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有着内在的统一的联系。
时间到了距今约2700年的春秋时代,人们依然穿着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没有用扣子,而是用腰带固定。比如在山西侯马牛村出土的陶范。比较有特色的是领襟有一个折角,这个应该是没有“续衽勾边”的效果。
线描图引自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春秋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孔子在谈及管仲时,说了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反映的是当时以及长期流传的一种社会观念,那就是华夏衣冠以“束发贯笄”、“交领右衽”为典型外在特征。
距今约2400年前的战国早期,楚地人们延续了战国时期的领襟形式,在今天湖北随州出土了曾侯乙墓,其中编钟的簴人像反映了山西侯马牛村出土的陶范相似的结构,同样也是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
战国曾侯乙墓铜簴人像
战国中晚期也有典型的文物出土。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丝织品服饰,也同样是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
左一 战国马山一号楚墓出土N1文物
右一 战国马山一号楚墓出土N15文物
战国除了湖北地区,还有河南、山西、山东、河北、浙江、广州……等各地的文物显示交领右衽的分布。
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 现藏日本博物馆
图片来自网络松松发文物资料君
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土青铜武士 浙江安吉 M1 出土木俑
1976年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
出土战国中山国墓出土舞蛇人青铜灯座
战国齐国烛俑举灯 广州西村凤凰岗汉墓
1957年山东诸城出土 出土战国玉舞人
距今2200余年的秦朝最为出名的便是秦始皇兵马俑,基本上都是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
图片引自网络
距今约2200年的西汉,延续了先秦华夏衣冠的基本结构。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文献,均反复陈述一脉相承的服饰文化。
编号329-10 印花敷彩黄纱绵袍329-12
图片引自王树金《楚汉考古资料所见贵族衣袖特征观察》
图片引自郑曙斌《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精品》
黄河和长江流域均有大量的交领右衽文物出土
甘肃武威磨咀子出土木俑 西汉晚期
图片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西汉篇
西汉 · 灰陶俑(扬州博物馆藏)
1972年扬州邗江西湖公社高庄出土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
东汉时期遍及全国各地的汉画像石、壁画、陶俑……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交领右衽的普遍性和基础性。
比如迄今为止最早的一幅轩辕黄帝像,便出现在东汉画像石上面。黄帝头戴冕冠、身穿交领右衽的上衣下裳,这体现了东汉人们对“传统服饰”的集体记忆。
东汉末侍俑苏州博物馆藏 四川绵竹出土 图片引自
《中国汉画艺术造型图典》人物
东汉辽宁省大连市营城子壁画墓出土 原址保存
华夏衣冠在汉朝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汉服。从此以后,就与“汉人”、“汉字”一样,逐渐成为了汉民族的专称。
距今约1800年的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词叫做“衣冠南渡”,但是实际上原华夏衣冠汉服体系在黄河流域依旧存在,继续传承。
甘肃高台骆驼城南墓群出土
前凉 甘肃花海毕家滩墓地出土
中国丝绸博物馆复原图引自官网
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体现了中华服饰的多元一体。
汉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出土于新疆尉犁县营盘墓地
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若羌县楼兰古城北LE古城附近壁画墓出土 原址保存
虽然这些西域美服不是华夏的传统服饰,但是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同样的领襟结构。
仔细查看魏晋各式各样的文物,普遍表现出共有的形制结构: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
西晋 图片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
西晋 东晋陶俑
图片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
东晋、南朝以交领右衽为主,这点便不必赘述。在北朝的各个势力范围,同样也流行交领右衽。
不管是华夏族群还是非华夏族群,以交襟结构为基础的交领右衽被所有人共同使用。
北燕(409-436年)时期的壁画
1976年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大平房镇北山北燕壁画墓出土
西魏的陶俑 东魏的陶俑
北魏的陶俑 北齐的陶俑
以上四图均引自《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
北齐徐显秀墓出土壁画
舞蛇人
吉林省集安市洞沟古慕群禹山蔡区中部三室墓 原址保存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的壁画
198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周原市原州区西郊乡深沟村
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现存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北朝的服饰虽然保持着各族群的特色,但是也同样广泛使用交领右衽,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具有“求同存异”的共通性。
距今约1400年的隋唐时期,虽然流行交襟结构的圆领袍衫,但是也普遍存在使用交领右衽的情况,男女贵贱都有。帝王将相、文人武士、男女平民,都有穿交领,就像是今天衬衫一样,是一种很普通的基本款。
隋朝壁画
乾陵陪葬墓章怀太子李贤墓墓道东壁壁画唐景云二年礼宾图
陕西省蒲城县三合乡唐让皇帝惠陵出土
现存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河南省安阳市果品公司家属楼基建工地唐墓出土
现存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唐代女性最普遍的装束是齐胸的“裙衫帔”三件套,大多数只能看到衫子上半部分的领襟形态,有时候浅交领只能露出对襟的部分。法门寺出土的上衣模型,从剪裁来看,其实是交叠很浅的交领右衽款。
盛唐-103窟东壁-维摩诘经变之维摩诘部分
这幅画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形象。
莫高窟45窟南壁
这幅壁画显示盛唐时期,有人穿交领半臂,也有人穿圆领袍,并行不悖。
甘肃省博物馆藏
唐代是一个对外交流频繁的时代,一些服饰兼具胡服的元素和汉服的特色。
华夏衣冠汉服体系开放而博大,如同一层层扩散的同心圆,与其它服饰文化之间存在着重叠、交融的过渡区,呈现出文化碰撞之后的创造力和丰富性。
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伏羲、女娲图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除了世俗的画像,神灵图也不例外,这幅伏羲女娲图,女装外面交领里面曲领,男装外面圆领穿成翻领,里面内衣是圆领。反映了当时的普遍穿着习惯。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种领型款式搭配穿着,交领右衽是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经过混战不休的五代之后,宋朝建立。距今约1000年的宋代,继承了华夏衣冠汉服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南宋赵伯澐墓出土
常州博物馆藏 周塘桥宋墓出土
这些实物充分展示了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
比较有时代特色的是,除了用系带等固定外,还引入了纽襻。
华蓥市安丙墓地 大足石刻养鸡女
宋代女性固然以对襟的褙子、衫子居多,但是同样也要穿交领,同样也是基本款。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用系带和腰带固定。
辽国实行双轨制,分为“国服”与“汉服”。
辽天赞二年(923年)壁画
1994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1号墓出土
原址保存
辽天赞二年(923年)壁画
1994年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1号墓出土
原址保存
金国以左衽为主流,但是也存在部分交领右衽的情况。
甘肃省渭源县出土 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元朝同样使用交领右衽。
夫妇对坐图
1982年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沙子山1号墓出土
现存于赤峰市博物馆
1368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上承周汉,下取唐宋”,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华夏衣冠汉服体系。
明代的交领右衽图像和文献资料数不胜数,出土的实物也是遍布全国。男女老幼高低贵贱都穿,作为基本款,各种变化形式,一直贯穿始终。
明中晚期定陵的交领龙袍 明末孔府-蓝色暗花纱道袍
明末女性服饰有很多流行风尚,但是交领右衽依旧是普遍性的基本款,并没有被流行时装所取代。明末崇祯出版的《型世言》一书记载奸商将男性道袍改成女装拿去卖给乡下女子。
周于伦道:“她做生意扣紧些,也是做家的心。服事家中少人,妳也推不去,凡事只忍耐些。如今我做了这生意,也便丢不得手。前次剩下几件衣服须要卖去。如今我在这行中也会拆拽,比如小袖道袍,把摆拆出裨,依然时样,短小道袍便改女袄。袖也有得裨。其余裙袄,乡间最喜的大红大绿,如今把浅色的染木红、官绿,染来就是簇新,就得价钱。况且我又拿了去闯村坊,这些村姑见了无不欢天喜地,拿住不放死命要爹娘或是老公添,怕不趁钱?或是女人自买,越发好了。这生意断是不舍,妳还在家为我一撑。”
不仅文献记录,文物也显示了明末女性依然普遍穿着交领右衽款,与各种时装并行不悖。
明末万黄氏墓葬出土的交领女装
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与崇祯朝次辅以及大科学家徐光启的画像
明代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与当时的士大夫精英阶层开展学术等文化交流。这是著名传教士利玛窦与崇祯朝次辅以及大科学家徐光启的画像,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
大中华广泛使用的符号
交领右衽不仅仅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数千年一脉相承、代代传递,而且中华各民族也普遍使用,广泛应用。
藏 族 傣 族
苗 族
瑶 族 彝 族
荔波县茂兰瑶族男服饰 金所、甸沙片区彝族男装
图片引自网络
白 族 布 依 族
图片引自网络
土 家 族 畲 族
门 巴 族 哈 尼 族
布 朗 族
基 诺 族
以上只是我们丰富多彩中华服饰的沧海一粟,还有好多好多历史资料,无法一一罗列……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风格如何变化,交领右衽,内外襟对称交叠在一起,主要用腰带、系带等固定。
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多元一体,既各有特色又共同共通;既异彩纷呈又求同存异,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好格局。
中国华服日的标志正好提炼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共同点,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
求同存异的中华服饰
我们说“交领右衽”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共同共通点,最大公约数,是站在提炼数千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特征而言的。
其它对领、圆领、方领、竖领、立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我们当仁不让要予以继承和发扬。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普遍性是同类事物中许多不同的特殊事物所共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的。
我们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传统服饰文化领域,那么就要提炼出纵横上下五千年、横跨东西数万里的中华服饰普遍性特点。
我们要站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的高度,从头到尾梳理,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一族一代,而是要寻找几千年来贯穿我们中华服饰始终的标志性符号。
我们大中华服饰中成百上千种领襟形式,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只是更多的是时代性、地域性或者族群特色,共同构成了我们大中华的服饰文化多样性。同时满足原生性(与西方服饰区分)、历史悠久(至少三千年以上)、普遍使用(至少辐射整个东亚地区),那么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历史资料,就是基于平面剪裁的“交领右衽”符号。
我们提出普遍性的共通点,不是否定我们中华服饰体系中的特色,反而是让世人更加清楚地看到我们大中华传统服饰是一个浩浩荡荡、崔崔巍巍的庞大服饰文化体系:有根系、有主干、有分枝、有树叶、有花果,既根基深厚,又枝繁叶茂。
有共性、有特色,两者相辅相成,如同阴阳鱼一般和谐共生,包括华夏衣冠汉服体系在内的56民族传统服饰,共同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服饰这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
用“交领右衽”做我们中华服饰的代表性符号,就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并不是等同于书籍全部内容。有这样一个封面,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具有辨识性,让世界人民更好更深入地阅读中华服饰这本无字之史书。
中华“交领右衽”对国外的影响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6个兄弟姐妹共同建设了我们大中华。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实在是一座三天三夜也讲不完的宝藏,其中最典型的精神标识交领右衽,不仅仅在时间上跨度达三千余年,在空间上辐射整个东亚地区。交领右衽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对东亚各国家、各族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交领右衽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带回去大量的唐代文化和技术,其中服饰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正仓院收藏的吴女背子
从古到今,中国一直对日本产生文化影响。
日本丰臣秀吉的服饰,受到明代服饰极大影响。
日本佐贺县秋季祭孔仪式
甚至连古代日本天皇在即位时都会穿冕服,直到明治维新后「冕服」被认为过于中国化而被废除。
图1~4孝明天皇(1831~1967)冕服
图5东山天皇(1675~1710)冕服
中华交领右衽对韩国的影响:
韩国学位服
中华交领右衽对琉球的影响:
中华交领右衽对越南的影响:
越南上层 越南普通百姓
中华交领右衽对缅甸的影响:
中华交领右衽对老挝的影响:
我们从世界服饰史来看,西方服饰跟我们中华传统服饰的根源不同,没有基于“平面剪裁、通肩连袖、交襟结构”的“交领右衽”。该符号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具有比较明显的辨识性。
由此可见,我们中华共同的文化符号“交领右衽”,如同筷子、春节、熊猫一样,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是影响力巨大的。它不仅仅是华夏衣冠汉服体系的文化符号,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遗产。
希望我们能够重新认识到“交领右衽”是我们大中华的服饰符号,不是和服、也不是韩服、更不是宗教服饰。
阿罗温馨提醒
阿罗请大家点点星标,因为近期有小伙伴反映找不到我们了,推送时间也跟我们的发送时间不符,为了让小伙伴们得到最佳体验,辛苦大家动动手,星标汉服世代,步骤很简单哦→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 xiandaihanfu
国内全网 @汉服世代
海外平台 @Chinese Hanfu
添加阿罗微信
获取视频号及更多动态
微信号 : Chinesehanfu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辑:赵梓璇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转载、投稿及其他合作 或 建议与意见
请联系阿罗 Chinesehanfu
或邮箱xdhanfu@foxmail.com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群参与讨论
QQ: 1095155611 微信请联系阿罗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