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储能不再唱“独角戏”!未来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国际能源网团队 储能头条 2022-07-27

编辑 | 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 艾倩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会议提到,“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高质量发展基准引领新发展格局来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能源的清洁度,降低碳排放水平。

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选择

早在9月22日,我国就表示,“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我国在承诺“2030年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的基础上,在碳排放达峰时间和长期碳中和问题上设立的更高目标。

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记者了解到,可再生能源既可以推动国内外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有效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也可以加快能源产业转型升级、为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加快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成为各个企业争相布局的下一目标。

有专家预计,“十四五”期间风电规划装机将达到5.4亿千瓦;光伏规划装机达到5.6亿千瓦。到2025年,我国电源装机容量为29.5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由2019年的41.9%提高到57.5%,煤电装机会下降至37.3%,基本实现从基荷型电源向调节型电源功能的转变。

显而易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和碳中和成为当下能源行业的热词。

多角度探索,静待节能花开需时日

10月29至30日,以“助力山西打造能源排头兵,凸显出能应用价值”为主题的储能嘉年华·项目与技术交流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多位行业大咖围绕储能技术、电力辅助服务及可再生能源配置储能等热点问题展开探讨。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水电新能源处处长赵俊屹指出,大型地面电站加入储能,可以对电网进行调峰调频,提高电网稳定性和电网线路利用率,还可以平滑光伏出力以减少对电网的冲击。

为实现“新能源总装机量超越火电总装机量”的目标,赵俊屹提出了“按需配置、就近接入、统一调度、分层管理”和“主配两端、辅助中间”的储能系统配置原则,以及储能系统的两大运行调度模式:一是独立储能电站的直接调度方式;二是纳入“机+储、新能源+储”一体化配置方式下的区域或者全网统一共享调度模式。

随着新能源装机的规模和占比的持续提高,行业对储能在电力系统的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能源战略与规划研究所主任工程师张富强指出,随着能源转型持续深化和储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储能有望实现规模化发展,与新能源及各类传统灵活调节电源呈协调发展态势。他预计,到2035年,我国电力系统需求达2亿千瓦,电化学储能的经济性将与抽水蓄能持平。如何实现储能与电力系统中各类灵活调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发展,成为今后储能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了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张富强提出六条建议:一是进一步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完善储能市场价格机制;二是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实现产业上下游协调发展,优化储能项目布局,防止无序发展;三是全面强化储能标准化工作,弥补产业规范空白,让产业发展有据可依,有规可循;四是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和引导储能产业自主创新,摆脱旧有路径依赖,与产业实际需求相适应;五是规范化和精细化储能安全责任主体划分,建立完善储能系统消防制度;六是加强对退役电池处理处置监管工作,推动形成储能电池回收利用的闭环产业链体系。

储能是能源产业版图的要塞,也是当前最为薄弱的一环。储能兴,新能源电力系统繁荣可期。储能领跑者联盟、副理事长李建林指出,近年来,国家在战略上重视储能产业发展,截止目前,我国累计储能装机容量达1.7GW左右。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共享储能中的应用,必将进一步推动储能的爆发式增长。

据李建林介绍,2019年底,中国投运电化学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1891.50MW,到2020年底这一数字将达到2833.70MW。根据国内32个电力区,以各电力区的储能度电成本及IRR,测算出国内未来在用户侧、发电侧的储能市场空间:第一阶段到2025年,储能成本降至1500元/KWh,大部分地区用户侧储能可实现平价,在存量市场渗透率为30%的情况下,我国储能装机规模可达435/GWh,市场规模约6500亿元;第二阶段,到2030年,储能成本降至1000元/KWh,大部分地区光储结合可实现平价,在存量市场渗透率为60%情况下,我国储能装机规模可达1186/GWh,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

近些年我国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逐渐被市场所接受,但在受益主体是谁上一直没有定论,无论是新能源发电场还是电网,都不愿意为增加储能设备而付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能源规划中心副主任张友民指出,储能的配置规模需要考虑储能在系统中的作用、储能的工作位置和系统投资这三个因素。相对应的,用电侧、发电侧和电网侧三者谁来买单就成了一个问题。张友民认为,从提供服务的边际成本看,需求侧响应最为经济,故在考虑需求侧响应的情况下,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合理配置储能规模。

对此,张友民提出六条建议:一是系统需要规划布局一批电网侧独立储能项目;二是可再生能源+储能项目需要进一步明确定位与作用;三是要根据用电负荷增长,有序开展火电储能联合调频项目;四是进一步明确独立储能项目参与辅助服务市场的规则;五是亟需出台关于储能项目的切实保障政策,探索建立储能项目容量电价机制;六是尽快出台储能项目并网及调度运行管理规定。

国际能源网/储能头条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球储能市场持续稳定发展,累计装机规模已达 184.7GW。中国的储能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速度令人侧目。2015-2019 年,中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从 23.2GW 增长至 32.3GW,CAGR 为 8.62%,相比全球同期 2.89%的数据增长明显。截至 2019 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32.3GW,同比增长 3.8%,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 17.6%。总体来看,储能作为能源行业的关键部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对象”。在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催化下,各行各业都有可能会涉足储能领域,储能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尊敬的<储能头条>读者,欢迎添加编辑个人微信号(cntt2005),审核通过后,我们将带您进入高质量<储能头条读者交流群>,在这里可以进行问题互动、信息咨询、事件爆料~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