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报道 | 国家能源网团队
3月,2022年全国“两会”如期启幕,100多位来自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奔赴北京,共议改革、共商国是。多位代表委员就储能领域所存在的“痛点”“难点”给出了建议和方案。
伴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新型储能的需求将不断释放,也是构建“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之一,2019年以来,国内多省市陆续出台新能源配置储能政策,储能配置比例多在10%-20%之间。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指出,大部分地区配置比例未经详细测算,高度相似的配置比例未充分考虑地方需求,在平价时代给新能源企业经营带来了极大压力。此外,由于缺乏独立储能市场运营机制,部分城市已投运电源侧储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储能配置严重浪费和不均衡。第一,调整储能配置政策,引导储能合理布局。建议地方能源主管部门避免当前“一刀切”的储能配置方式,建议由电网提出科学的配置方案,从5%开始有效到大,根据实际运营效果的实践,逐步提升容量,根据区域需求提出储能配置要求,引导储能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促进新能源与储能和谐发展。第二,扩大灵活性资源范畴,鼓励储能灵活配置模式。鼓励多种储能灵活配置模式,采用电源侧和高载能负荷测共同承担储能配置,改变当前普遍以电化学储能应用模式为主配置要求,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储能模式。第三,建立新能源配置储能市场机制。建议结合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需求,由国家能源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引导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建立适合于新能源配置储能的市场机制,鼓励共享储能模式,明确已配置的电源侧储能独立储能地位,科学评估储能配置规模和储能服务价值,改变当前储能作为纯粹成本投入而难以价值变现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陈康平认为,一些地区对配置储能的容量比例等方面缺乏明确依据,容易在增加企业投资成本的同时导致储能资源闲置。相关部门积极指导各地开展地方性的储能需求研究,进行容量配置和功率配置分析、经济性分析等,因地制宜确定新型储能的合理配置规模和时间节点;根据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按年度发布储能容量需求信息,为储能项目建设提供更好的指引。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建议,对于发电侧配置储能的项目,由各省电网公司根据当地电网情况,每年核定一次储能配置比例,价格主管部门每年核定一次储能成本价格,并将储能成本纳入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的成本核算中;对于电网侧储能项目(或者共享储能项目)参照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调峰、调频服务价格和利用率。如何提升储能的市场参与和盈利能力,是众多储能相关企业关注的重点之一。代表和委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提出,探索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完善储能投资回报机制,加快完善电力现货市场,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加大峰谷电价激励作用,建立发电侧与用户侧共同分摊辅助服务费用机制。推动储能电站以独立主体或与新能源等发电设施联合参与市场交易,为电网提供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鼓励建设“共享储能”,通过电网统一调度,实现储能在不同新能源场站间共享使用,取得收益按参建企业投资比例分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建议,深入研究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的市场主体定位、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储能运行商业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
石玉东建议,一方面鼓励独立储能电站建设运营,明晰储能电站成本边界及盈利模式,增强新能源场站或独立开发商参与储能建设的意愿;另一方面探索储能电站通过重组等方式开展联合商用,实现共享。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建议,参照抽水蓄能建立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机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是提升发电容量充裕度、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曾毓群认为,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容量电价是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储能电站综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目前,针对抽水蓄能国家已经出台了容量电价机制,但对于发展空间更大的新型储能,却无法同等享受容量电价政策,面临不公平竞争,发展速度和质量严重受限。对此,曾毓群建议,应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参照抽蓄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特点的容量电价政策,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发展环境,促进各类储能的健康发展。曹仁贤也就“完善光伏电站和储能价格机制”提交了议案。他说:“将煤电价格作为光伏电站上网电价是不科学的,也有悖可再生能源法精神。因此,按照《可再生能源法》,根据光伏电站当期成本和合理收益厘定新建项目上网电价,加快推进光伏开发利用,保障双碳目标如期实现,已是当务之急。”对此,曹仁贤建议,应从核定新建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进一步加快推进绿电交易市场两方面入手,尽快完善光伏发电价格形成机制。与此同时,发电侧储能应将储能成本纳入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的成本核算中,电网侧储能应参照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办法核定调峰、调频服务价格和利用率,以此尽快建立光伏电站储能系统价格机制,缓解因储能系统成本疏导机制缺位而导致电站投资回报率急剧下降的问题。陈康平说,在政策机制方面,目前储能收益机制还不清晰;在成本方面,储能的技术成本仍然较高,再加上开发、土地、接入、并网等非技术成本,新能源企业投资新型储能的成本压力较大。为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陈康平建议,在加快建设各类电力市场的基础上,加快研究编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指南,明确新型储能参与中长期交易市场、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技术标准等。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建议,在增强区内电网跨省互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张天任认为,一方面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运转、有效竞争的电力市场体系,出台灵活的电价政策。加快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有序开展容量市场和输电权市场建设。去年以来,受下游需求拉动,上游锂资源供给问题备受关注。世界锂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国内锂原料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65%的锂原料需要进口。在这一前提下,如何确保锂资源的供给,是储能领域关注的问题。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国家安全战略时,明确提出要确保能源矿产安全。曾毓群提出,应多措并举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锂资源是锂电池的核心原材料,正确认识和把握锂电池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锂资源供需形势严峻,行业发展面临挑战。曾毓群认为,应加快国内锂资源勘探开发,保障供应链安全,同时应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攻关,提升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提交了关于加快四川锂矿资源绿色开发、后疫情时期加强国际经贸交流合作的建议。他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面临新一轮重构,基于能源供应链安全保障的逻辑,建议加快川西锂矿资源的绿色开发。
“四川境内川西地区锂矿资源丰富,据自然资源部统计,四川省内硬岩石锂矿占全国锂矿石资源量57%,位居全国首位。依托丰富的资源储备,川渝地区相较其他地区而言具备较强的区位优势,具备锂矿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开发利用,推进国家级锂资源基地建设的先决条件。”蒋卫平表示。比如,四川省甘孜州甲基卡是我国最大的微晶岩型锂辉石矿床,锂矿资源储备规模大、品位高,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已探明锂资源储量达到188.77万吨。加快川内锂矿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实现四川资源优势转变为产能优势。全国人大代表、奇瑞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尹同跃认为,制造动力电池所需的镍、钴、锂等核心材料为稀缺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国外因国内新能源蓬勃发展,逐渐对这些资源进行管控。尹同跃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制定政策,将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纳入国家战略储备资源管理,设置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国内企业收购国外电池材料资源,以确保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安全。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动力电池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电池热失控事件也频频威胁公众安全。在现阶段的行业发展中,如何建立起行业的规范和监管标准、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是社会急需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表示,“电池安全事故本质为电池热失控事故,针刺实验作为一种模拟热失控诱因的方法,极为严格有效。”,她建议,提高动力电池安全监测标准,如将针刺实验等严格的安全测试方法纳入国家强制性标准,并根据技术进步情况及时修改相关标准。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太阳能研究院院长姜希猛对提高储能系统安全提出了更为详尽的建议。姜希猛说,欧美等电化学储能应用较早的区域,已经明确将储能电站电池热失控风险评估作为强制入网标准。当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储能电站电池系统的安全规范及技术标准要求,仅有部分团标提及储能集装箱安全间距、防火要求。姜希猛建议,尽快出台储能电站建设运维安全指引标准,完善电化学储能电池系统热失控发生前预警、事故时保护机制、事故后防扩散技术要求,指导国内储能电站安全体系建立,降低储能电站失火风险,为储能安全、有序、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此外,姜希猛呼吁出台储能产品设计和生产安全架构指引标准。在系统设备的技术层面,要求储能系统制造商具备从电芯、模块、电池簇、到集装箱系统的多级安全保障设计,用先进的技术架构提供安全、可靠的储能产品整机方案。他特别提到,要充分发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作用。例如,充分发挥气凝胶的隔热防火功能,加速气凝胶在锂电池安全防护领域的推广应用。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然而,随着产品场景应用的升级和用量的增长,由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日渐增多。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民盟无锡市委主委高亚光建议,在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强制性产品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相关企业纳入公告目录管理,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纳入CCC强制性认证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民盟无锡市委主委高亚光石玉东建议,加快制定和完善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相关标准,及时总结现有储能电站并网运行经验,针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储能电站并网及运行安全检测管理相关规定,从本体、设计、运行等方面全链条提升储能电站安全性。确保储能安全,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也是关键点之一。董明珠建议,要规范锂电池回收利用市场,避免劣质废旧锂电池大规模流入市场。明确执法主体,健全综合执法机制,保障动力电池从出厂、使用到回收的全过程安全。”董明珠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华提出一个新路径,通过“互联网+回收”,促进废旧锂电池高效回收及综合利用:针对汽车制造商延伸至综合利用形式,采用逆向物流方式,按服务站→4S店→汽车企业的层级回收和专业化处理,实施动力电池溯源管理;针对其他种类,增加区域性废旧电池回收中心,为分散回收网点与综合利用企业间建立中转分拣站,在一定范围内设置简单分拣、打包、中转中心,便于综合利用企业采购特定种类废旧电池,降成本,提高回收方产出品附加值。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涂建华此外,涂建华建议,出台政策鼓励电池生产企业自建或合作建立综合利用企业。一方面,深化电池全生命周期数据溯源工作。另一方面,打通电池生产至电池回收处置之间的技术数据链,可利用准确的电池数据,提高废旧电池处理的技术研发、商业化效率,平衡不同环节的企业盈利性,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满足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现在新能源车的一个痛点就是里程焦虑,而里程焦虑与充换电设施的不完备密切关联。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将其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实现电动车和电网的良性互动。刘汉元表示,电动汽车充电一次平均可行驶约300公里,而电池充放电寿命在2000至3000次,存在大量的冗余次数。家用电动汽车在闲置时间可以作为电网储能、微网储能、小区储能、家用储能的一部分,在电网负荷高时向电网反向售电,负荷低时存储电网过剩电量。此外,电网的智能化改造还将拉动相应投资。刘汉元认为,将电动汽车转化为电网储能终端,能有效提升电网效率、减少供电损耗,大幅提高闲置资源使用率,还能进一步强化可再生能源使用场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助力双碳目标落地。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为“充电难”建言。他认为,现有的充电桩存在维护管理不到位、布局不合理、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南存辉建议,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委尽快研究制定出台充换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推广全域智能充电网发展模式,并给予财税政策支持。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提出,从充电模式来看,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充电桩盈亏平衡利用率为8%-9%,而2021年全国公共充电桩平均日有效利用率为6%,大部分充电桩运营商盈利困难,行业整体处于亏损阶段。从换电模式来看,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共有换电站1192座。分析机构认为,乘用车换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在20%左右的利用率,而目前已投运的换电站利用率普遍达不到。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委员、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
曾勇建议:政府和具备行业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联合,推动建立电池标准,实现电池的兼用性和安全性;开发共享电池包,消费者可根据出行里程需求灵活匹配电池数量。曾勇提出,电池成本占新能源整车成本的35%-40%,建议推行电池租赁,降低购车成本;推广“电池租赁+电池更换+电池升级”的组合模式,既可降低前期购车成本,又可按需更换电池。同时,他建议加强换电技术创新与标准化支撑,建设适配换电站,探索共享换电模式。此外,应成立行业联盟,打造行业生态系统。新能源汽车创造了不同价值网络的生态系统,建议加强跨行业协作,组建多方联盟,共建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推动产业各方协同共生;探讨电池和充电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标准;统一换电标准,提升换电补能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推进无线充电、自动无人充电等新技术研发。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通过科技水平的提升将储能行业提升一个台阶,成为储能企业的共同目标。舒印彪提出,加快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也至关重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指导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组建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整合产学研用资源,加快突破高能量密度、高安全、低成本和长周期存储等关键技术。完善电化学储能技术标准体系,健全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和回收利用等全产业链规范化管理机制。曾毓群提出,加快电池碳足迹研究。我国在电池技术、制造和产业链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但在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论方面存在空白,而欧盟正在加快制定《欧洲电池法》。在曾毓群看来,尽快启动中国电池碳足迹标准和方法论研究,建立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参与全球碳中和规则制定,推动与欧盟建立电池碳足迹管理互认机制,对于确保我国电池领域全球竞争力十分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加强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多能互补分布式智慧能源系统基础研究,将关键技术攻关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加强共性基础技术、关键设备制造供给。我国废弃矿井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到2030年废弃矿井将达1.5万处,预计可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约为72亿立方米。废弃矿井地下空间适合建设深地储能电站。他建议,尽快立项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储能示范工程建设。落实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开展废弃矿井抽水蓄能、储能等项目示范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健全体制机制,逐步扩大推广。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从探索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角度给出建议。潘复生说,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瓶颈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新型巨大产业,对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潘复生建议,要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潘复生说,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新一代储运氢技术、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除了企业和学界的努力,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引导也居功甚伟。代表和委员此次也对以后政策重点提出了建议。姜希猛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机制。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化学储能关键部件,应将其生产制造、系统组装、运行、维护、退役等环节纳入数字化平台监测,做到事故可追溯,产品质量可溯源。从源头上提升电池质量,杜绝储能安全事故,为电化学储能的长期发展铺好基石。“还要建立健全储能系统权威、透明、统一的国家(或省级)安全管理实时监控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能系统安全监管实效。”姜希猛说,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对中大规模的储能系统运行实时监控,实现全国各地区储能信息有效共享,提升安全检查及上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估能力,助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结构转型。全国人大代表、楚天科技董事长唐岳提议,支持长沙建设国家先进储能产业集群。他认为,长沙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基础好、优势强、链条全、潜力足。目前,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已经形成“前驱体—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电芯制造与组装—储能电池终端应用—回收再利用”的纵向完整链条。建议国家将长沙列入国家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区域,借助储能产业发展,提升长沙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充分解决长沙用电不够、电价偏高的不利因素。张天任建议,应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推动落实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设施的支持政策,确保新能源送得出、供得上、用得好。同时,建议推动新能源+农业、治沙、渔业、旅游等项目,开展新能源+建筑、交通项目,将光伏等新能源直接与建筑物相结合,作为建材使用,同时生产电力。全国政协委员、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建议,加大跨区可再生能源配置建设,落实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合理承担相应清洁电力发展责任。在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西电东送通道建设,保障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远距离输送。在地区层面,一方面稳步提升东部可再生能源消纳占比,形成西部稳定输电、东部稳定消纳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发挥东部技术资金优势,支持西部重点发展特高压输电和储能技术,提升电网灵活性和调峰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虹建议加大对新能源车使用端的支持力度,持续完善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充电电费优惠,进一步形成鼓励低碳产品消费的氛围。陈虹建议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车企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鼓励引导企业向掌控核心软硬件研发能力方向发展。舒印彪指出,电化学储能作为新型储能的主要形式,建议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我国电化学储能发展专项规划,根据电力系统调节需求,确定各地储能容量,以市场化方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建设。电网企业根据新能源出力特性、网架结构和负荷特性等,统一测算配置储能的容量、位置和投产时间等,向全社会公布。促进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鼓励新能源基地集中配置大容量储能装置,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十四五”初年,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助力能源转型,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变革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能源网凭借16年蓄积之力,继续构筑产业重磅年度盛会。
“第六届中国光伏产业论坛”将于3月17-18日在北京举办。论坛以“能源转型 光伏先行”为主题,将深入解读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形势与政策,探讨新型电力系统下光储充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宣扬业内新技术、新产品与创新理念,探索光伏产业发展新目标,并对光伏产业各先进企业进行表彰,凝心聚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献计献策!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报名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