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为何再也培养不出大师?答案就在这些老课本里

2017-10-17 跟你说点啥

点击标题下蓝字关注 扫二维码加小编

小编微信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编




1、钱学森之问,令无数国人痛心


钱学森问:“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再也培养不出大师?”


直到现在,这个问题依然无人能够回答。


前些年很多人在看了一部新出版的语文老教科书之后,纷纷感叹:“也许答案就在这旧书里。”


2、拍纪录片意外打开民国老课本的新天地

开启这个答案提示的人叫邓康延,是一个媒体人。


2008年,邓康延正在腾冲拍摄纪录片《发现少校》。那天,随同一起到现场拍摄的老黄埔军校校友们哭着唱起了黄埔军歌,拍摄者也哭了。远征军曾在这块土地上血流成河,但那些活着的人此后承受着命运的不公,邓康延甚至觉得已无力承受悲苦。那天下午,为了换换心情,摄制组决定放假。



    

邓康延独自到当地玉石市场闲逛,碰到了老相识杜老伯。老人家搬出新近收到的一箱老课本,原本就有民国杂志、图书收藏雅好的邓康延自然不会错过。他只是简单翻了翻,就留下了几百元, 把这箱书搬回了招待所。

    

打开这些老课本,邓康延发现了审订者竟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蔡元培。


一本本老课本翻过,邓康延从内心深处发出感叹,大学者编的小课本,文字简洁、通畅、明白、生动,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有那样充满人性的教育,有那样蹲下来看着孩子编课本的姿态。“


3、温润、儒雅、笃定 发现母语久违的自然与张力

下面就从这些课文里节选一些篇章,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真正的人文教育,在那温润、儒雅、笃定的语言下,能让人感受到母语久违的张力。


课文选:河中两舟

  

河中两舟,一去一来。去舟风顺,桅上挂帆,其行速;来舟风逆,以桨拨水,其行缓。


  

高僧称:“世俗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一条是利。”

  

孩子说:“江面上有大船也有小船。”教育家看到的是:顺风船和逆风船。只要得法,都有彼岸。

  

课文选:勿贪多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母告诫儿,人民告诫官员,同样的话:“汝勿贪多。”可当县官高堂高坐坐成了父母官,手伸多长,拳攥多多,都不奇怪。那该是历史小儿手痛心急大哭的时候。

  

课文选:食笋

  

园中有竹,春日生笋。摘笋为羹,其味鲜美,我甚喜食之。父谓我曰:“园蔬,野菜,胜于鲜鱼,肥肉多矣。”


  

父子居家情景对话,一语清新,盈盈可握,如雨后笋芽。 生活亦俗亦雅,雅如苏东坡,俗如东坡肉。

  

有民谣称:住无竹而俗,食无肉而瘦,若要不俗也不瘦,竹笋炖猪肉。常被喻为新生事物的雨后春笋,鲜嫩嫩、脆生生。

  

课文选:写生

  

妹习画,临摹画帖。姊曰:“不如写生。”妹问何谓写生。姊至门外,折野花一枝,归而置于几上,谓妹曰:“以真花作画帖,谓之写生。”


  

画中人,人中画;野花一枝,姐妹俩儿。写生生机勃勃,绘画画里乾坤。

  

李叔同曾作歌曲《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装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荠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花儿是姐妹的画帖,姐妹是天地的画帖。

  

课文选:读书

  

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


  

上苍托先生转交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两个字、一件事,贯穿一辈子。

  

当年的学堂乐歌有唱《读书》:“学生学生学生,读书要用心。平上去入四声,字字要彻清。音要准,读要勤,讲解要分明。字音字意要留心,进步自胜人。”但,“不读书不能成人”。

  

史书印证:不读书、不能读书、不尊重书、多禁书的朝代,人非人。

  

课文选:逐雀

  

红日将下,打麦已完。小雀一群,纷集场上,觅食余粒。数童子立门前,拍手噪逐之。雀闻人声,散入林中。


  

丰收的黄昏,小雀、童子相继出场。面对争食麦粒的小雀,童子只是拍手噪逐。如田间稻草人,只阻吓,不杀生。

  

各有活法。在有矛盾的交汇处,留白天地宽。无需龙威震怒,麻雀虽小,五脏也盛有忧喜悲念惧。

  

课文选:贾易

  

贾易七岁丧父,其母彭氏,纺织以自养。令易入学读书。有时与以钱,为果饵之费。易不忍用,积得百钱,仍以还母。


  

母子守爱怜,冬夏生春秋。记得古人有诗:“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 沉郁深切,切入肌肤。

  

许多成大业者,曾经孤儿寡母。物事颠簸,终归平衡;人间得失,悲喜转换。萧索尽头是寥廓,春在村头荠菜花。

  

课文选:插秧

  

大雨如注,田水骤满。既晴,数农夫,头戴笠,入田插秧。秧针出水,长二三寸,分列成行。


  

二三寸秧针,分列成行,缩影成中国阡陌纵横、汗水雨水的农业社会。

  

五代后梁布袋和尚有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满田的粮食、希望和禅意。


4、老课本的产生  融一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情怀


说起这套老课本的编纂者,每一位都是曾经大名鼎鼎的学者、教育家。如蔡元培、张元济、陶行知、沈颐、叶圣陶、丰子恺、夏丏尊等一流大学者、教育家、艺术家、出版家,怀抱为民族未来谋福祉的愿景,“开始专心致志编撰小学课本。”

为了让课本既有工具性,又兼具人文性、文学性,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大学者们可谓绞尽了脑汁。“共同讨论,反复修改,常为一字,费事恒至一二日。”

“老课本的编著是民间的,无关君王军阀权贵,崇尚天道伦常自然,有着民族风骨的例证,透着民众皮肤上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爱、礼仪、诚信、情趣、方法、逻辑,家国之源、江山之远、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情节和写人状物中。”




那一代大知识分子,就这样把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编撰融入进一张张书页里。

5、耗费苦心修复,再现民国风范


研究这些民国老课本后,老邓开始给报刊撰写一些阅读体会,没想到这一写,竟然炸锅了。《读者》《读库》等报刊纷纷开辟专栏,让老邓为其撰写“老课本之新阅读”。写着写着,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既然大家这么喜欢民国老课本,我为何不精挑细选汇编成书呢,让大家躺进原汁原味的故纸堆里,好好做一回“民国的孩子”。  

从破旧不堪的老课本,到整旧如新的修复版,需要的只是耐心。


  

这个老课本版本很多,版次也很多,从旧书摊上搜集几本其实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凑齐一整套老课本是非常难的。

 

课本不像其他珍本书籍,留存的其实不多,而且由于年代久远,有很多破损和虫蛀。当年小孩子用的课本,往往有很多涂抹,甚至被有的小孩在人脸上画个胡子什么的,因此修复的难度也很大。

  

这是让他印象很深的一页:为了修复这张图,老六找到了三本,虽然每一本都有破损,但是加在一起,就拼凑修复出来了。

  

原来的教科书,是普通样式的,他希望把它做成线装本。于是去了山东的一家印厂,坐了八个小时的公交车,到那里,在印厂的机床上,调出了一种米黄色的、古色古香的纸色。

   

初小的内容相对浅显,各课只有寥寥几字,没有标题。插图非常精美。

高小部分则难度相对较大,几乎需要你具备初中,甚至现在的高中的学识才能消化它。


花了半年时间,老邓杂取各种老课本之精华,汇编成一本书。

《老课本 新阅读》一书出版后,陈丹青看了,感叹:“民国课本好善良啊!”

席慕蓉看了,震惊,写了一篇《民国初年的奇书》。

张晓风看了,买了20本,专门送给文化界的朋友。“什么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才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石鸥,一直在研究教科书演进史,看了《老课本新阅读》后说:“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就在这里。”



6、新老课本之较:假大空的垃圾VS真善美的情怀

这是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



五六十年代的语文课本











其实在民国,不光是语文教材,就是算术、音乐、美术、农业等课本,也都充满了信念、常识和情怀。民国时期学者编纂教科书的态度,犹如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充满了童心、慈悲心和父母心。

哪怕是一本地理教材,也编得让人拍案叫绝。如何向孩子阐释地球是圆的?民国地理老课本是这样教的——

“王生不明地球的形状,他哥哥对他道:地圆像皮球,所以我们叫他地球。试立在海岸,远望来船,必先见桅杆,后见船身,这便是地圆的实证。”

再辅以配图佐证:“在岸上望海船,见甲船全身时,乙船只见桅杆,丙船则全不见,可证地为圆形。” 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各省形状的比喻,也让人绝倒。


如,山东,如跪倒的骆驼。




陕西,如风中舞着的美女。




这样的地理,是不是充满了趣味和想象力?“南同江苏分界,西南与河南比邻,北沿渤海,东为半岛:山东省是也。山东地势中部多山,最著名的是泰山;北部有黄河入海口,物产不多,只有煤矿最著名。”

“陕西省,古称关中,在山西河南的西面,地势都是山川,农产很多,煤矿要算是中国最丰富的地方了。” 故纸堆里仰望天空 离大师就不远了

无论走到哪里,邓康延包里,都带着那本1933年出版的《模范公民》第八册。


《模范公民》第八册第一条,不是宏大的爱国、主义或理想,而是“要留心研究新事物”;“这些模范事体,可亲可敬、易施行、不过时。”老邓特别喜欢,于是费尽心力,终于找全了《模范公民》八册书。找全一看,老邓更是震撼不已。从卫生、游息、修身、伦理等等方面,图文并茂地教习孩子怎么做人处世。“邂逅1933年的中国公民,与之对比,我深感惭愧。”

如今,民国范一词甚是流行,可民国人为什么都那样有范?在《模范公民》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国民的生长,靠的就是小时候、小本子、小事情。”  

傅国涌先生说过一段话:“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这或许就是民国一代出大师的一大原因吧!


“教育的最大功能是使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民国老课本就做到了这一点。“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一打开这些课本,你发现你有了翅膀。”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