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宗喀巴大师的特殊实修法(你对实修理解偏了吗)

2017-08-30 老九 老九读佛

天堂寺千佛殿木雕宗喀巴大师


最近听到佛教徒朋友经常聊起佛法要实修云云,但仔细听了他们对于实修的理解,依据宗喀巴大师所抉择的殊胜格鲁派见修行的修来说,似乎偏离了很多,更未触碰到宗喀巴的殊胜修的轨理。那今天就聊聊宗喀巴所诠释的殊胜实修吧。

 

1.“修”的定义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所谓“修”,就是不断将心安住在良善的对境上,如果有偏离,就继续拉回来。因为凡夫从无始以来,自己一直被心控制,从未能控制自己的心。,而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心听自己的话。

 

在《波罗蜜多释论·明显文句》中说:所谓“修”,就是让自己的心成为所修的内容,以及认同所修的内容这两点。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在我们修学慈心和悲心的时候,就是要让自己的心变得慈悲,这是第一种修;譬如我们在修习苦谛的时候,“修”就是让自己的心通过各种逻辑认知,认同这个苦谛,这是第二种修的内涵。所以有的译师翻译为“修”,而有的译师则翻译为“串习”或者“熟悉”,因为修就是串习和熟悉,并无二致。

 

2.“修”的种类

佛陀在《解深密经》中对弥勒菩萨说:慈氏(弥勒的名字就是具有慈心者的意思,所以叫慈氏)啊,你知道吗?无论是小乘、大乘、佛陀,包括世俗与超世的所有贤善,都是止观所得的果啊!这意思是说,佛教的“修”,只有两大类:止修——专注力的修持和观修——思考、抉择、观察的修持。

 

而所有佛法修持对象中只有奢摩他——专注力的安止才是止住修,其他诸如依止善知识、皈依、业果、无常、空性、菩提心等所有的内涵都要进行观修,因此正确了解观修是十分必要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佛法里面所谓的观修,并非是指观想佛像、本尊、咒字、呼吸等修法,而是说对于所应观修的内容通过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种方法进行修持,当内心有所觉受的时候才进行止住修——安住于观修所得之觉受。

 

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仇人,每思及曾对我所作的损害则怨恨增加一分,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观修”,佛法的观修要把对境换成道次第的所缘。宗大师说,此观修不但不影响止住修,反而可以帮助生起止。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炼金的比喻。我们起初安住修,精神很难集中,十分容易分散注意力离开所缘境。所以开始阶段,我们在每座禅修期间需多次串修观修和止修。例如修大悲,我们要先参思众生的种种苦,直至内心生起强烈大悲的感情。当这种感情生起时,我们就进行安住修——将心安住在这种情感觉受中。如果感情减退,或者思想偏离到别处时,我们就要重新进行观察修以再次生起大悲的感情。大悲的感情一旦恢复,我们就再次离开观察修而抓住这种感情进行安住修。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因此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观想念咒甚至是看着自己的心上等所谓的修持,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苦、皈依、业果、出离心等法义,只有进行观修才可以生起觉受、证德暂且不说,能断除无始轮回生死根本无明的唯一锋利宝剑——无漏智慧也是必须要通过观修才能获得,这点宗大师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帕邦喀大师曾说:这个观修的教授是从文殊上师(指宗喀巴)语密耳传所出,只有格鲁派具备而他宗少分也没有的教授(帕邦喀著《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既然说观察修是思辨、分析等修持方式,那回忆道次第每个所要缘念的内容是否是观修呢?这不是这里所说的观修,观修一定要具备各种理路的推理、思辨,然后确定所观察的对象,单纯忆念并不具备这个因素。

 

背诵所闻的法义,然后进行思维也不是观修,因为这只是属于闻慧的范畴,按照所闻法义进行思维不具备观修的要素。

 

熟悉道次第每个所缘以及他们的标准、修持方法、修持次第等也不是观修,这属于串习道次第的法义,只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如何修而已,但这并不能生起道次第的证德,所以业不是观察修。

 

现在很多人说格鲁派所说的观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和殊胜之处,我想可能是不了解什么是观修吧?这个教导在其他教派的确难以找到,但并非说他们没有证德,只是没有阐发出这个教导而已。所以帕绷喀大师说此乃格鲁特殊修法。

 

3.破除几种错误思想

有人说:在“修”的时候,不应该思考、分析、抉择、观察,就应该安住,用智慧进行思考、抉择,这是闻思时候该干的事情,况且这都是分别心,是有相的执着,这样修不但不能成佛反而是成佛的障碍。

 

宗喀巴大师对这个观点给予了极大的批驳,认为这是根本不懂修行关键的极大胡说八道(见《广论》)!并引用《大乘经庄严论》说:正确进入佛法的姿势是怎样的呢?先听闻法义,然后进行符合逻辑的思考推理,然后修习所抉择的道理,最后获得证悟。

 

就是说,你有多少听闻的知识,就有多少闻慧,闻慧多,可供思考的内容就多,然后思慧就多;思慧多,则修行也多,修行多,则能灭除众多过失、成就众多功德。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哪有闻思一套,修行又是另外一套的道理呢?这就好比已经规定了赛车的路线,赛车的时候竟然不按照路线跑,这也太可笑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宗喀巴大师说:如果不能通达这些关键,那么就会认为闻思广博的人和不学无术的人在修的时候并无差别,那么闻思就变得一无是处,那么三藏经典也都没必要学习,那么,重点来了,既然学习闻思三藏没用,是不是三藏经典都是摆设,只是被供奉呢?宗喀巴大师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谤法罪,也是佛教衰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宗喀巴大师总结说:从依止善知识到六度到空性这些必须通过观修才能生起证德的法类,如果不进行思考、抉择、观察的观修,或者只有少量的观修,就无法生起道的命根——无垢智慧,即使略生智慧也不会增长,所以在修道方面根本无法取得进步。另外,如果修了很久的人,反而记忆力减退,心念变得迟钝,抉择取舍力低弱,你要知道,你已经步入歧途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