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安住当下,是共外道而并非佛法最殊胜的修持!

2018-03-24 👉 老九读佛


祈竹仁波且随身携带的古本《菩提道次第广论》


佛陀一生说法45年,随不同众生的根基爱好、自身素质,而宣说了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卷帙浩瀚,理论庞杂,博大精深,难窥堂奥。宗喀巴大师以其惊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殊胜的修证,依据弥勒解释佛陀般若思想密意的《现观庄严论》和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炬论》,犹如鹅王吸乳般,从佛法大海中提炼出,适合一切众生从凡夫乃至成佛间所需学修的一切法义精华——《菩提道次第广(略)论》。


本论具备二个主要特点:

一、高度概括了佛教的总体教义。

把看似十分庞大的佛教教义知识体系的乱麻,有序的组织成一个次第学修框架;把看似各派间相互矛盾的见解法门,梳理成一个众生成佛所必不可少的有机整体。因而佛教界称菩提道次第思想为“三乘教法义的总摄,八万四千法的精华”!


二、将佛语经论变为实践的指导。

由于佛学体系的庞大繁杂,致使许多修学者难以把握其中的脉络,或轻视佛语经论而盲修瞎练,或皓首穷经而不得修持要领,正如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现在勤于修持者大都是寡闻之士,而广闻佛法者却不懂修持扼要,学习经论者也是断章取义、片面理解,而且缺乏以正理思考辨析教义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菩提道次第思想,使得所有三藏佛法,从尘封已久的“地下”,从供奉的经堂中,破土而出,照亮被无明痴暗覆盖的内心,成为自己修持的指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由此而知佛教是净心之学,全部佛教的思想和学修都是为了净化心灵。在净化心灵的层次之中,以完全忘我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到为众生服务的大乘净化心灵之法为最高尚,而菩提道次第全部都是净化心灵的核心要法,特别是菩提心与毗钵舍那空性见,是核心中的核心。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所有佛法修持归纳为观修和止修二类,而所有佛法修持对象中只有奢摩他——专注力的安止才是止住修,其他所有的内涵都要进行观修,因此正确了解观修是十分必要的。


观修是说对于所应观修的内容通过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种方法进行修持,当内心有所觉受的时候才进行止住修——安住于观修所得之觉受。


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仇人,每思及曾对我所作的损害则怨恨增加一分,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观修”,佛法的观修要把对境换成道次第的所缘。宗大师说,此观修不但不影响止住修,反而可以帮助生起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炼金的比喻。


我们起初安住修,精神很难集中,十分容易分散注意力离开所缘境。所以开始阶段,我们在每座禅修期间需多次串修观修和止修。例如修慈悲,我们要先参思众生的种种苦,直至内心生起强烈慈悲的感情。当这种感情生起时,我们就进行安住修。如果感情减退,或者思想偏离到别处时,我们就要重新进行观察修以再次生起慈悲的感情。慈悲的感情一旦恢复,我们就再次离开观察修而抓住这种感情进行安住修。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苦、皈依、业果、出离心等需要观修才可以生起觉受、证德暂且不说,能断除无始轮回生死根本无明的唯一锋利宝剑——无漏智慧也是必须要通过观修才能获得,这点宗大师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


既然说观察修是思辨、分析等修持方式,那回忆道次第每个所要缘念的内容是否是观修呢?这不是这里所说的观修!观修一定要具备各种理路的推理、思辨,然后确定所观察的对象,单纯忆念并不具备这个因素。


背诵所闻的法义,然后进行思维也不是观修,因为这只是属于闻慧的范畴,按照所闻法义进行思维不具备观修的要素。


熟悉道次第每个所缘以及他们的标准、修持方法、修持次第等也不是观修,这属于串习道次第的法义,令不忘所缘而已,并不能生起道次第的证德,故非观察修。


现在很多人说格鲁派所说的观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和殊胜之处,我想可能是不了解什么是观修吧?这个教导在其他教派的教诫中的确难以找到,但并非说他们没有证德,只是没有阐发出这个教导而已。所以有大师说此乃格鲁特殊修法。


推荐阅读:

在福薄苦多的现今时代,这是显宗最殊胜的法门

大乘佛法修行的关键(句句扎心)

具备这几个要素才算密宗修持(念咒根本不在其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