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民阅读专家论坛在昌举行,力平部长发表主旨演讲(全文)

2018-04-19 江西宣传

↑ 点击上方“江西宣传”关注我们


4月14日上午,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直机关工委、江西日报社、省广播电视台、省出版集团公司、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阅读之美 人文赣鄱”全民阅读专家论坛在南昌举行,《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暨现场学术顾问方笑一等4位论坛主讲嘉宾现场细数了与江西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学大家,还原了赣鄱大地诗意盎然的人文本色。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力平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大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省上下弘扬阅读之美,共建书香赣鄱,为建设现代化江西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书香赣鄱:

阅读之美 人文赣鄱


主旨演讲:

赵力平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论坛嘉宾:

朱向前 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方志远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   雨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杨六华 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 持 人:  

汪玉奇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


以下为力平部长的主旨演讲

大力弘扬阅读之美

赵力平


柳绿花红,春意盎然,在江西最美的时节、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办“书香赣鄱”全民阅读专家论坛,目的是推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这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传统更是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到汪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到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等等,无不体现中国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阅读的推崇。这些经典名句,也始终激励着后人去遨游知识的海洋,不断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力量、荡涤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拓宽眼界、增长才干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从2014年至今,“全民阅读”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党”还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近年来,国家还先后出台《公共图书馆法》《全民阅读“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法规政策,把倡导和推广全民阅读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学才能上进,好学才有本领。”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新征程需要有新视野、新素质。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读书传统,以“书香赣鄱”品牌建设为龙头,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举措,加快构建全民阅读推广服务体系,扎实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工作更加快速、更加深入、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发展,努力以全民阅读的成效,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要优化内容供给,满足群众阅读新需求。全民阅读的核心是阅读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挖掘江西红色文化、古色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资源,加强主题出版和精品创作的规划引导,努力推出一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具有江西特色的精品力作。要大力实施全民阅读精品引领工程,坚持价值导向、专家意见、市场表现、群众口碑、质量标准相统一的原则,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的优秀出版物推荐机制,向广大读者推荐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出版物,不断提升全民阅读的质量和水平。


二要强化阵地建设,打造全民阅读新平台。完善的阅读设施体系,是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赣鄱的重要依托。要根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有关标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推进市级大型书城、县级新华书店、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级农家书屋等场馆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实用便利、服务高效的全民阅读设施体系。要大力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积极推进城市书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等新型阅读空间建设,鼓励在景区、工业园区等开办特色书店、书吧,支持校园书店连锁发展,支持实体书店对接“互联网+”进行转型升级,不断推动实体书店创新发展。要深入探索适应读者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构建“互联网+全民阅读”体系,推动建设“书香赣鄱”全民数字阅读平台、“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新华微书吧”等一批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数字阅读服务。


三要创新活动形式,培育良好阅读新风尚。良好阅读风尚的形成,离不开各类阅读活动的大力推广,也离不开各级媒体的持续宣传。要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活动,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这一主题,以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主题演讲、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系列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围绕建设“书香赣鄱”,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季等全民阅读系列重大活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名家讲坛、图书联展等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区域性影响的书香系列品牌活动。要大力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开展“书香之家”“书香村镇”“书香社区”“书香企业”“书香机关”等书香系列创建活动,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加强宣传推介,大力宣传报道读书陶冶情操、读书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感人故事,让全民阅读理念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努力在全省上下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文明风尚。


古人云: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让我们通过全民阅读活动,在全省上下弘扬阅读之美、涵养人文之气,共建书香赣鄱、建设文化强省,努力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凝聚强大智慧力量。


▲论坛现场


 主持人语: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新时代呼唤全民阅读。在江西这片土地上,不仅盛产鲜花,盛产美丽,盛产稻谷,盛产丰收,而且还盛产文化。阅读之美,人文赣鄱,古往今来,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书香故事,激励着人们笃志前行。本次论坛请来了多位文化大咖,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读书感悟吧。


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我省全民阅读工作要紧跟新时代、深化主题,进一步健全阅读平台、活动平台、舆论平台、组织平台。打造“15分钟阅读圈”, 让赣鄱大地书声琅琅、书香浓郁。


主持人:今天,全民阅读已上升为党和国家倡导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风尚。一个民族只有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江西的全民阅读活动如何向纵深推进? 


杨六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带头倡导阅读,将读书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总书记以读书所蕴含的人格魅力和知识魅力,成为全民阅读的引领者和我们的学习榜样。我省全民阅读工作要紧跟新时代、深化主题,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


要进一步完善覆盖读者的阅读平台。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省、市、县三级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得到提档升级,社区书屋、职工书屋、农家书屋、军营书屋等读书场所和电子阅读机等数字阅读设施都日益完善。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为契机,大力推动农家书屋与农村其他公共服务资源整合,让书屋的建设布局与惠民服务更加科学规范、更加亲民便民;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在城区广场、公园商场、闹市街巷等建设一批智慧城市书房、自助取书(还书)点,在社区、景区、校园、工业园区开办一批富有特色的书店、书吧,打造“15分钟阅读圈”,切实让阅读融入城乡居民生活。


要进一步打造全民阅读的活动平台。这些年,我们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的中心任务和重大活动,成功举办主题论坛、专家讲座、诵读征文、图书荐读、作家交流等系列活动,推动全省掀起全民阅读活动热潮。当前,对接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我们将大力推进书香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等活动,组织开展家庭亲子阅读、“我的书屋我的梦”农村少儿阅读、扶助残疾人阅读等活动,切实以城镇带动乡村、机关带动社会、学校带动家庭,让赣鄱大地书声琅琅、书香浓郁。


要进一步做强全民阅读的舆论平台。全民阅读理念现已形成社会共识,全民阅读活动也成为社会关注和媒体报道的热点,各种形式的图文视听报道精彩纷呈。尤其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已连续三年对我省全民阅读进行突出报道,在全国打响了 “书香赣鄱”全民阅读活动品牌。我们将继续组织协调全省各主流媒体开办好读书类栏目、节目,举办好阅读推广宣传活动,同时建设好全民阅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让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媒体形成立体传播格局,营造全民阅读强势舆论。


要进一步壮大全民阅读的组织平台。目前全民阅读宣传月活动主办单位已扩大至八家单位,组织力量得到加强,活动开展更加多样,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各地和社会各界开展的阅读活动此起彼伏、好戏连台。我们将下大力气进一步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建立各自的全民阅读工作组织平台,更好地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好各方力量,努力创建一批书香城市、书香机关、书香村镇、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军营,不断推进全民阅读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局面。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坐读经史,卧读小说,如厕阅小词”江西人的读书方式影响至深。晏殊的贵气,欧阳修的豪气,王安石的霸气,姜夔的仙气,以及陶渊明的平淡之美,这五大特质无可替代地构成了我心中江西文化的诗意气质。


主持人:杨雨女士在唐宋词研究方面很有造诣,曾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屈原的侠骨柔情,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身为湘女,她眼里的人文赣鄱有着怎样的特质呢?


杨雨:冯延巳的词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希望我抛出的这块砖也能让江西文化的这一池春水泛起微微的涟漪。今天的主题是阅读之美,我想首先谈谈江西人对我的阅读习惯产生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关于读书的目的,还是读书的方法、原因,江西人对我的影响都是很深的。我很小的时候读到《五柳先生传》,不太能够领会为什么“好读书,不求甚解”,但读到后面两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时我领会到,能够纯粹审美性地阅读该是怎样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境界?江西的陶渊明居然领会到了这种境界,这是一种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美。


陶渊明是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阅读境界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达到的。那么对于普通人而言,书该怎么读呢?又是两位江西人给了我答案。一个是欧阳修,他是江西吉安人。欧阳修很勤奋,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读书,“坐读经史,卧读小说,如厕阅小词”。这样一个文学大家都在挤海绵一样挤时间来读书,这是对书何等的热爱。最让我敬佩的是,欧阳修在50岁的时候,以古代知识分子最高荣誉——翰林学士,毅然辞职。他说想在有生之年为世界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不想让自己的生命碌碌无为地走向尽头。而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是留下可以传世的学术经典,完成《新唐书》等著作的编修工作。他要为后人留下文字,让后人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他写的书不光自己要校对数遍,还要请学识渊博的朋友帮忙校对,因为他不希望自己写的书误人子弟。这种读书和写书的精神,对我的震撼非常大。


另外一个江西的读书人是黄庭坚。他比欧阳修更洒脱,他把时间分为三份,一份治理公事,一份休闲,一份读书。看上去好像读书的时间没有太多,但反观我们每个人,是否一生当中真的能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沉浸在读书之中呢?这种江西人的读书方法对我来说是受益无穷的。


身为湘女,我经常会在不同场合谈论湖湘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而经常被拿来作为比较对象的,毫无疑问是江西人独领风骚的宋代文学,而在近现代史上,湖南人则特别有光彩。作为一个唐宋词的研究者,我太熟悉那个时代江西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了。我也时时在想,江西文化中的诗意气质对我的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


昨夜我在赣江边一夜无眠,想起陆游写的两句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似乎突然发现了,原来对我的诗意气质影响最深的不是湖南人,而是江西人。虽然在讲湖湘文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追溯到屈原贾谊,但他们俩都不是湖南人。真正对中国诗坛影响最深的,正如上世纪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说的,中国最伟大的四位诗人为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其中陶渊明来自江西,陶渊明对中国诗意气质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宋代江西诗派宗法的主要来源是陶渊明(杜甫对于江西诗派的影响在于诗法),陶渊明对江西诗派的影响在于审美角度更高的诗境,就像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看似平淡,实则绚烂至极的诗意气质。所以我认为江西诗意气质的第一个方面就是陶渊明所奠定的平淡之美,这种诗意气质是我们向往的高度。


那么,第二个诗意气质是什么呢?晏殊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词人,他是江西抚州人,对他的词我们都很熟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等。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表达晏殊的诗意气质,那就是贵族气质。我们特别倡导阅读要培养气质,贵族气质正是我们向往的一种可贵的气质。


第三种诗意气质是欧阳修为代表的豪放气概。欧阳修虽然并不是出生在江西,但他却是江西人,他是北宋初期文坛上引领风气、改变潮流的一代宗师,“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的洒脱与从容让人钦佩。


第四种诗意气质,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霸气:“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王安石在散文当中的成就,尤其关注他在政治上的成就,无论是他的政治主张,还是他的个人气节,我都视王安石为我的偶像之一。


还有一个人,对我影响很深,那就是南宋诗人姜夔,江西鄱阳人。每次读他的词,我总能感觉他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仙气,江西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我曾经做过一个蹩脚的比喻,把宋代词人和金庸小说里的武功进行比较,如果说周邦彦是全真剑术的代表,辛弃疾是黄老邪的落英神剑掌,秦观是杨过的黯然销魂掌,苏轼是周伯通的空明拳,那姜夔则是段誉的凌波微步,散发着浪漫如同庄子所说的“藐姑射之山”的神女气质。所以我想,晏殊的贵气,欧阳修的豪气,王安石的霸气,姜夔的仙气,以及陶渊明的平淡之美,这五大特质无可替代地构成了我心中江西文化的诗意气质。


王安石的坚忍,欧阳修的宏通,黄庭坚的博雅,杨万里的灵动,曾巩的严谨,朱熹的深邃,构成了江西文化的儒雅、包容的人文精神。今天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推广阅读古诗文,重要的是要把这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主持人:在江西对外开放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汲取传统的人文营养。江西这片土地可以让王勃、苏轼、辛弃疾成就他们的文学名篇,为什么不能让世界500强,让更多的境外资本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呢?环境的优化,离不开包容与儒雅的人文精神。


方笑一:从古至今,江西历史上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顶级的文化名人?欧阳修、王安石、汤显祖等等,都出自江西。另外,像王勃、李白、苏轼、辛弃疾等,他们不是江西人,却在江西这片土地上,成就了他们的文学名篇。这个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我觉得江西的文化中有一种深层次的、内在的儒雅气质,集中体现在江西的文化名人身上,尤其体现在欧阳修身上。大家知道,对于整个宋代文化的影响,欧阳修可以说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阳修的弟子中,像王安石、苏轼、曾巩,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同,但他们都非常尊敬欧阳修。欧阳修去世以后,他们纷纷撰写祭文,都尊称这位文化巨人为自己的老师。我们知道王安石的文风简劲拗折,用词非常简省,语句很有力量,但在《祭欧阳文忠公文》这篇祭文中,却一改他往日的文风,写得非常纡徐委婉,刻意模拟欧阳修的文风,以此来表达他对老师的最大尊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欧阳修有一种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无论学生有什么不同,他都能够包容,都予以尊重。


今天我们推动全民阅读活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经典的阅读越来越重视,诗词类、历史类著作,近年非常热销。一方面中央出台了相关政策,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电视以及新媒体的相关节目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古典诗词的影响力也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刚刚播完的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多终端播放累计覆盖人数超过21亿。传统的古典诗词阅读是通过文本,辅以脑中的想象,投入情感来体会、感受古典诗词的美丽和精妙。但“诗词大会”采取了竞赛加解说的方式,把古诗词的内容做成全民可以参与的大会。不同选手之间,荧屏内外,家庭成员之间,大家可以比试高下,从而激发人们以懂得更多古典诗词为荣的新风尚。我曾在上海看到居委会里面的大爷大妈在玩飞花令,有次我路过一个社区,大爷大妈在玩诗词接龙,全民爱好诗词的风气可见一斑。一档电视节目,迅速点燃起人们对古诗词的热情,但任何视听节目,它只能起一个引导作用,最终需要人们来静心阅读古诗词书籍。古诗词有丰富的情感表达,精致的语言形式,深厚的人文内涵,多样的人文意趣,它是开启中华传统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喜欢历史的,有像李商隐的咏史诗,有“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历史批判;喜欢语言形式美的,有像王勃的《滕王阁诗》,它不仅是表现眼前的景象,还是表达对天地、对人生的体察和感叹。王勃的《滕王阁诗》,在唐诗中不算是顶级作品,但它蕴含的初唐精神,却影响深远。


我对于江西文化是特别有感情的,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王安石的。王安石的坚忍,欧阳修的宏通,黄庭坚的博雅,杨万里的灵动,曾巩的严谨,朱熹的深邃,这些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都出自今天的江西这片土地,从而构成了江西文化的儒雅、包容的人文精神。我们今天推广全民阅读,不仅是推广阅读古诗文,重要的是要把这种人文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读书的下限是功利,读书没有上限,读书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境界。追求真理、追求境界,读书得之最多,讲论得之最速,思虑得之最深,而行事得之最实。江西的文化,让我们有了荣光,凭什么妄自菲薄,不去敬仰,不去继承,不去传播。


主持人:方志远先生作为本土学者,经常以冷峻的目光,对江西文化进行剖析,发人警醒。江西老表不能妄自菲薄,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方志远:过去我们曾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的下限是功利,读书改变命运,读书可以从大山的深处,走到上海去,走到华尔街去。但是批判这句话的人没有看到这句话的上限,读书没上限,它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诗词,《红楼梦》里的主要诗词大都可以背出来。但现在不背了,喜欢上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亲民、致良知。


江西的文化该如何传播,江西人与湖南人很大的差别。我第一次去常德,车子开到桃花源,我纳闷,江西的桃花源怎么跑到湖南去了?湖南人敢想,敢做,敢“发蛮”,在这一点上,江西人要学习湖南人。


江西人从来都是大气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江西曾经发达过,我们将来还会发达,这就是我们的自信。谈到江西的历史,我们总是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王勃,《滕王阁序》可以说是王勃的代表作,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成为日后江西发展的预言。另一个是隋炀帝杨广。杨广营建东都,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杨广开凿运河,改变了中国的交通格局。这两大改变,使江西迈进中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行列。


全民阅读,要读江西的历史,读江西的文化。10多年前,我曾经接待了一位来自北京的艺术家,他参观了滕王阁,在送他回机场的路上,我一路与他介绍江西的文化、江西的名人。他听着听着肃然起敬起来,在安检口紧紧握着我的手表达尊重。他不是看得起我,而是看得起江西的历史,江西的文化。是江西的文化,让我们的脸上有了荣光。我们凭什么妄自菲薄,不去敬仰,不去继承,不去传播我们江西的文化呢?我和朱虹先生编写了一本书,叫《人文江西读本》,可以帮助大家快捷了解江西历史、江西文化。江西的稻作文化、江西的陶瓷文化引导世界,江西的风水,江西的文人,江西的书院,江西的进士,江西的茶叶、江西的造船与造纸,等等,江西有很多好东西,但很多江西人并不知道。我们还组织一批学者编了11卷本的《江西通史》,由邵鸿先生作序,是一部比较详尽的江西历史著作,可供翻阅。


明代江西余干有位学者叫胡居仁,他在万历年间与王阳明、陈献章一道从祀孔庙。胡居仁在谈到对世界万事万物的体悟时,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说是“穷理非一端,所得非一处”。我们要追求真理、追求一种境界,不止一条途径,可以在读书上得之,可以在讲论上得之,可以在思虑上得之,可以在行事上得之。读书得之最多,讲论得之最速,思虑得之最深,而行事得之最实。我们常说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对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而言,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人的一生,要特别珍惜集中读书的时光。当然,读书重要,讲论重要,实践更重要。王阳明的“心即理”,用方寸之心、体悟天下之事,既是学术,更是实践。我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行动。


《书海掣鲸毛泽东》是以王蒙为代表的中国当代作家对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学习精神的致敬。毛泽东读书眼到口到手到心到,他从实践出发,以书为机场跑道,起飞升高,翱翔万里,睥睨天下。仅《红楼梦》毛泽东至少读了五遍,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


主持人:朱向前先生现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他曾经讲述毛泽东读书有四大特点,一是快,二是广,三是深,四是情,让人感动。


朱向前:说到读书典范,我想到毛泽东。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也是文化巨人,他是诗词大家、文章大家、书法大家。要论学历,毛泽东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中专学历,在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里面,他的学历是低的。但学历不等于学问,更不等于能力,毛泽东起于草根,逆袭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终生嗜书如命,终生学习,终生成长,经世致用,而且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据毛泽东保健医生回忆,在老人家去世前进入了昏迷阶段,最后一次抢救过来,还让别人给他念书,他最后听了7分钟的念书,再度昏迷,直至去世。像这样嗜书如命的人,古今罕见。


关于介绍毛泽东读书的著作、文章连篇累牍,但今天在这里我只郑重介绍王蒙先生去年11月发表在光明日报的一篇整版文章,叫做《书海掣鲸毛泽东》。王蒙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堪称当代文坛泰斗,今年84岁,已经出版《王蒙文集》54卷,1000多万字,涵盖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古典文学研究和翻译。可以说王蒙是当代中国作家著述最丰,涉猎最广的作家之一,也是读书不倦、博闻强记、学养最丰厚的作家之一。以他的学识、眼光和成就论,让他真心佩服的人还真不多。但在他全面了解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涯之后,却发出了惊叹。


王蒙文章开篇就说,“毛泽东爱读书,读了很多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读了陈晋主编的《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还是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之感。一个忙于各种事物的党的最高领导人,读书多到如此地步,没有想到。四卷《精讲》的头一张插图就是毛泽东读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笔记,为之一震。”“《精讲》附录列出毛泽东一生阅读和推荐阅读的31个书目,就占用了94页篇幅。琳琅满目,浩瀚汪洋,令人愕然肃然。再看看毛泽东早年发出的‘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的心愿,他是说到做到了。”王蒙接着说:“毛泽东是书海,人海,政海,民族抗争之海的弄潮儿,波涛万顷,千帆竞发,兀立潮头唱大风。他读了古今中外多少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二十四史,读了楚辞汉赋李白杜甫;还读了西方启蒙新学、马列经典、哲学、历史、自然科学;而且也读了少为人知、稀奇古怪的各种闲书杂籍。他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写下那么多读书笔记,抒发那么多有趣的评论。他从实践出发,以书为机场跑道,起飞升高,翱翔万里,睥睨天下,在书海内外掀起风波,激起浪潮,真是亘古少有的奇观。”我认为,此文可视为以王蒙为代表的当代中国作家对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学习精神的致敬。


关于毛泽东读书,今天我只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毛泽东如何读《红楼梦》。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当时我们江西的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夫人水静第一次在美庐见到毛泽东,不免拘谨。毛泽东为她减压,随口问她,你爱读书吗,读过《红楼梦》吗?她说爱读,读过。毛泽东又问:《红楼梦》里一共写了多少个人物啊?她懵了。别说水静了,就是红学家们突然遭此一问,恐怕也都会发懵的。随后毛泽东自问自答说,一共写了327个人,其中剥削阶级30个人,占了大概十分之一……


毛泽东应该是认真数过《红楼梦》里的人物,可见阅读之细。那么毛泽东一共读了多少遍《红楼梦》呢?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见哲学工作者们,其中讲了一大段关于《红楼梦》的话。根据记录,毛泽东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开始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第四回,那是个总章。《红楼梦》写出来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有俞平伯、王昆仑,都是专家。何其芳也写了个序,又出了个吴世昌。这是新红学,老的不算。蔡元培对红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由此可见,毛泽东不仅反复读原著,而且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他都有涉猎。人们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从他卧房,会客室,办公室等处一共找到了20多个不同版本的《红楼梦》。毛泽东对《红楼梦》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评价,也许要早于和高于整个中国红学界。他在一次中央全会上说,“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除了四大发明,还有一部《红楼梦》。”而且他不止一次如此推崇《红楼梦》,足以说明了《红楼梦》在他心中的高度。他自己也多次引用或是书写《红楼梦》中的语言,比如“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大有大的难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此等等。在我看来,《红楼梦》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性、稳定性和穿透性。那么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呕心沥血就是为了铸造这么一座文字丰碑。试想,一个天马行空叱咤风云的大国领袖,一个傲视天下的奇男子、伟丈夫,会对一部优美如画、典雅如琴、凄婉如泣的《红楼梦》浸淫如此之深,耗时如此之长,用情如此之专,本身就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谲瑰丽的独特风景,令人匪夷所思而又叹为观止。



“知行合一”坚定文化自信


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如何理解?


方志远:习总书记倡导“知行合一”,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是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说明我们党以更为客观和包容的态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促进当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内生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基础。过去我们一说到王阳明,总是贴着主观唯心主义的标签,其实那是用偏颇的眼光来看待王阳明的。


网络化时代阅读经典


问:在网络化时代,我们有可能去读五遍《红楼梦》吗?在网络化时代,阅读经典有什么意义?


朱向前:这是今天社会的浮躁给阅读带来的困惑。我觉得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阅读经典几乎成了一种奢华,的确是高难度的挑战,我自己也很难做到,手机式的碎片化阅读成为了我们的常态。但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的读书方式与精神才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我以为,读中国传统经典,最好5、6岁开始读,10年之后,基本能背下来,就好了。现在从中央倡导的全民阅读,到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都是极好的导向,大家耳濡目染,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对孩子们和年轻人充满期望。


美丽女人选择古典文学


问:作为一个美丽女人,为什么你没有选择去当歌星明星,而是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


杨雨:那是因为我没有歌星那样美妙的歌喉,所以我只好选择读书,我没有明星那样的美貌,所以我只好选择读书。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有读过的经典好书都会沉淀为由内而外的一种气质,都会转化为人生的阅历和力量。对于女性而言,阅读带来的智慧之美远胜于外在的容颜之美。


创新传统栏目永葆活力


问:有很多中华传统文化节目,在时间的流逝中,由于缺乏创新,而被人们遗忘。我们热爱《中国诗词大会》,请问这个栏目如何创新以保持青春的活力和巨大吸引力?


方笑一:《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做了以下创新:一是百人团以前是一百个人打统仗,现在分成了四个团;二是设置了一个预备团,在比赛时与百人团流动;三是在飞花令的基础上,推出了诗词接龙和超级飞花令,增加了难度和创新度。还有实地的大型诵读和舞美的创新等等。据我所知,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还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和改革。我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无论其形式如何创新变化,终归要引导人们对诗词本身去深度解读、欣赏和体悟,中国诗词的本身魅力是永恒的。


主持人全民阅读需要有诗意气质,江西的发展需要儒雅包容。在江西迈上未来的道路上,让我们一起来传承王安石的霸气,欧阳修的豪气,晏殊的贵气,姜夔的仙气,和陶渊明的平淡之美,一起来创造美丽幸福的家园,书写现代化江西的新辉煌!



来源:江西日报微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