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在赣鄱大地薪火相传
让雷锋精神在赣鄱大地薪火相传
——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岗位学雷锋标兵先进事迹综述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是雷锋精神的写照,也是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和他崇高的精神品格,始终焕发着光彩,并在时代发展中被人们不断诠释和丰富。从乡村振兴一线到生态保护前沿,从平日生活延伸到文化生活舞台,从一个人的无私奉献转换为一群人的共同行动……多年来,我省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持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学习雷锋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他们怀揣乐于助人的初心,虽年龄、职业各不相同,却共同把光和热无私奉献给社会,将雷锋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赣鄱大地之上,时时温暖着你我他。
退休不褪色的“老支书”胡克丰,2008年离开万载县茭湖乡上峰村村干部岗位后,初心不改,步履铿锵奔走在乡村公益道路上。作为公益电影放映员,2010年以来,他跑遍了周边42个村庄、15所学校、4个敬老院。很多时候他白天出门,后半夜才能赶到家,不辞辛劳地为村民们点亮乡村文化夜生活。
这样的力量,不仅仅存在于个人身上,它也在我们的社会中,悄然绽放光芒。
江西农业大学绿源协会坚持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协会成员的足迹遍布20余个市县,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公益科普员。20多年来,协会致力于保护母亲河,定期开展巡河护河、河道清理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全南县,公益团队“祝平爱心团队”为大家所熟知。30年来,创始人李祝平自学手语,无偿教授300多名听障人士理发技艺,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还出资10万余元为70多名徒弟创业开店。他和徒弟们组建“祝平爱心团队”,每月到敬老院为老人免费理发,参加各类爱心志愿服务。
他们立足本职岗位,坚守工作一线,干好每一件小事,甘做一颗平凡而坚韧的“螺丝钉”。
“乡间120”,是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村民对卫生所医生陈桂平的美称。陈桂平在3岁时意外失去了右臂,但他始终保持着孜孜不倦的学医之心。身残志坚的他不仅创办了村卫生所,还免费为困难村民看病,让大家得以“小病不出村”。医者仁心,多年来,陈桂平先后资助200余名困难学子,用独臂守护父老乡亲20余载,赢得群众赞誉。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陈桂平用他的行动诠释了雷锋精神,而像他这样默默奉献、一心为民服务的平凡英雄还有很多。
“我们这个所长的办公室,是设在人民群众心中!”芦溪县银河镇派出所所长廖福来十年如一日,奋战基层一线。他的手机里存着2000余个辖区居民的电话和微信,群众的大事小情记满了20本工作日志,群众亲切称他为“最接地气的好警察”。
“她兢兢业业,将‘板凳会议’开在村头树下、村民家中,也开进了大家心坎里。”浮梁县湘湖镇洞口村党支部书记程小芳常年坚守乡村一线,矢志不渝带领村民想法子、找路子,三年不到的时间,洞口村葡萄种植、菊花培育和肉鸡、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欣欣向荣,群众对其赞不绝口。
他们的暖心之举如春风化雨,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行列,犹如点点星火汇聚成炬,为社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和温暖。
今年3月,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吴城保护管理站入选第九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该站致力于守护鄱湖候鸟,热心帮扶湖区困难百姓,成立了“学雷锋志愿宣教小组”等志愿服务组织,吸引许多热心人士加入候鸟救护工作,为每年来吴城镇周边越冬的数十万羽候鸟当好守护神。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在新余,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因为梦想走到一起,共同组成消防宣传的传播者、孤寡老人的贴心人、困境儿童的好玩伴、求学成才的圆梦人、迎战疫情的“蓝屏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张佳港志愿服务队”。
从小树到森林,雷锋精神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走进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丰小学,在每个班级的回收箱中,都能看到同学们自觉投放的饮料瓶、旧报纸等,这样的公益活动已持续近10年。近3年,学校共回收废纸3000多千克、塑料瓶2万个,累计捐赠善款5万余元、书籍1000余册,师生及家长志愿服务1万余人次。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3个集体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15名个人被命名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在新时代的“雷锋日记”中,动人的“江西乐章”不断奏响。历久弥新的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江西日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国防部发布:中国军队将在南昌组织承办国际军体重要活动
▶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