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杀 | 网剧井喷时代,那些经典文学改编电影你还记得吗?
名著改编早已不是个新鲜话题。
195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改编自鲁迅著名短篇小说的电影《祝福》拉开了新中国电影与文学名著联姻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影视从业者生产了大批优秀的文学改编作品,以《茶馆》《阿Q正传》《骆驼祥子》《边城》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影视作品至今仍承载着那个年代的观众们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成为记录时代的文化记忆。然而,最近几年,网络小说改编剧霸屏,文学经典改编剧除《红高粱》《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鲜有佳作问世。读图时代,文学经典影视改编作为解读、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有着重要意义。
今天小编就来带你刷一波八十年代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无论男女老少,这些经典镜头一定会勾起你满满的回忆,没看过的快去补课吧!
作者:王文婧
1982年 电影《茶馆》
常四爷
我爱咱们的国呀!可谁爱我?
▲ “裕泰茶馆”中,三位老朋友慨叹时运多艰。
《茶馆》是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背景,讲述了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普通民众生活逐步崩溃的故事,揭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八十年代,话剧《茶馆》曾赴欧洲巡演,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693d0gsdm&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塑造的人物近五十个,但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性格特点。其中,常四爷是最浓墨重彩的一个。他始终保持着满族人倔强的脾气,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在他尚未没落时,看到穷苦人会施舍碗面;自食其力时,也没有人穷志短,“瞧着给,该给多少给多少。”他对国家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大清国)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不是饿死,就是被杀,他发出慨叹,“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老舍为这段悲伤的民族历史谱写了一曲挽歌,凭吊了那些在末世中被时代葬送的美好事物。
1982年 电影《阿Q正传》
鲁迅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
▲ 著名演员严顺开饰演的阿Q
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篇幅最长、影响最大的唯一的中篇小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浙江农村为背景,通过贫苦愚昧的农民阿Q的一生,述说了当时贫农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压迫及思想奴役下,生活上走投无路,精神上遭受严重摧残的悲惨经历。
迄今为止,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阿Q正传》是所有改编自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影视作品中的集大成者。1982年,它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参与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影片获得金棕榈奖。主演严顺开在1981年第二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获最佳男演员奖、1983 年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电影《阿Q正传》的经典性在于它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意蕴、审美风格,呈现出成熟的悲喜剧电影表演艺术。
1982年 电影《骆驼祥子》
祥子
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
▲ 电影《骆驼祥子》登上1982年第1期《大众电影》封面
《骆驼祥子》的故事是一颗善良的心饱经磨难终致堕落的故事,也是一个纯朴的农民如何被城市社会所改造的故事。老舍曾说,他写《骆驼祥子》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车夫的内心状态观察地狱是什么样子”,“这个地狱是那个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沦丧的社会,也是为金钱所腐蚀的畸形的人伦关系”,更是主人公那业已堕落了的人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导演凌子风对自己曾塑造过的“高大全”人物形象并不满意,于是便开始在电影中追求对人性的探索,因而选择了老舍的《骆驼祥子》。这部电影整整拍了一年,影片上映后反响强烈,有三点功不可没。一是凌子风在书画上较高的造诣使他在对电影画面的处理上,精致简洁,令人赏心悦目;二是地道的京味儿方言,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三是影片配乐运用了京韵大鼓的艺术元素,琵琶、三弦与西洋乐的结合,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
1983年 电影《城南旧事》
英子
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 《城南旧事》剧照
在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上,《城南旧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典范。小说《城南旧事》是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至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童年与北京城南的思念。该小说曾被选入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5006o1mt3&width=500&height=375&auto=0
1983年,《城南旧事》被改编成了电影,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电影笼罩着散不尽的哀愁,浓烈的相思,采用串联的方式,将途经英子生命的过客都联系在一起。经历了这一切,英子也终究成长为一个大孩子。其他电影中挖空心思去追求的戏剧性在本片中毫无体现,没有一波三折,没有波澜起伏,就像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路,有人会来,有人会走,那些过客只会陪你一段路,还有很多路终究要自己一个人走完。
1984年 电影《边城》
翠翠
这个人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 天保、傩送两兄弟躺在草坪谈心,发觉了彼此对翠翠的感情。
电影《边城》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边境的一个小山城里,一个老船夫与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里的船总有两个儿子——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后来,兄弟俩决定用唱情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不料,随后却传来大佬溺亡的噩耗,二佬虽爱着翠翠,但因哥哥的意外离世赌气出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船夫抑郁而死,翠翠守着渡船,等待二佬回来……
《边城》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桃源眷村,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他们都有一颗厚道而稚拙的灵魂,“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电影《边城》既是一首抒情诗,也是一幅风俗画,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1985年,该片荣获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1984年 电影《雷雨》
繁漪
我们本该共同行走,去寻找光明,可你却把我,留给了黑暗。
▲ 1984年孙道临导演版电影《雷雨》剧照
曹禺的经典话剧《雷雨》创作于1933年,50年后的1983年,孙道临对它进行了改编、导演,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同名电影,当时排出了称得上最强大的演员阵容,除了孙道临主演周朴园之外,秦怡饰演侍萍,当时人气最旺的新星、因主演《庐山恋》和《巴山夜雨》而荣获“金鸡”、“百花”双料影后的张瑜扮演四凤。
无可否认,影片《雷雨》的改编在深层的历史真实方面基本上达到了与原著相一致的高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影片由于过于忠实甚至拘泥于真实而没有走出表象真实的窠臼,电影化程度不够,因而未能营造出具有巨大弹性的银幕时空,而它们恰恰是电影艺术的巨大魅力所在。
有评论家说,“孙道临的生活观念、伦理观念、审美观念是比较接近曹禺先生的看法和中国传统的。我们中国人的习惯是即使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表面上的秩序是不能乱的。孙道临在改编时是充分理解了中国人的这种文化品格的,这种表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审美品格。”
1985年 电影《日出》
陈白露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 电影《日出》剧照
鲁迅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苦痛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在曹禺先生的经典之作《日出》中,陈白露的人生悲剧无不诠释着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陈白露在“黑暗”的社会中同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们在灯红酒绿的环境中生活,永远不用担心如何生存,也从未得知社会上其他人过着何等不易的日子。她整日与残忍无情的资本家相处,却又不同于他们;她厌倦上流社会尔虞我诈的生活,却又无时无刻不被这种生活所包裹;她深知厌恶这样的自己,却已经无法自拔。
《日出》的悲剧意义在于通过描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旧社会大都市的生活,控诉了旧中国“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极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影片结尾处,诗人朝着日出缓缓离去,黎明前的大地被无尽的黑暗所笼罩,如今太阳出来了,光明也随即到来了。
推荐阅读
08-17 南瓜
08-06 王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