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董存瑞》诞生记

袁成亮 人民艺术家杂志 2021-03-02



当今电影空前多元化,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电影上映。在不计其数的影片中,诚意之作却少之又少。反而,重温那些画质模糊,胶片已泛黄的老电影,方觉得能震撼我们的心灵,激起心底的共鸣。在这些老电影中,红色主题影片可谓是部部经典,影片中承载的家国英雄梦与满腔的正能量直入观者的内心。


作者:袁成亮



电影《董存瑞》的创作契机


1948年5月25日黄昏,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攻克了河北隆化县城。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十一纵队司令员程子华带着秘书齐肃亲临硝烟未散的战地检阅。在一片欢呼声中,他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为什么打了大胜仗还有人哭呢?他与齐肃循着哭声来到一座被炸垮的断桥下,只见几名战士拥在一起抱头痛哭。战士们见首长来了,便哭着向程子华讲述了刚刚发生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悲壮一幕。程子华听后十分激动,认为需要将董存瑞的事迹传播给大众。


电影《董存瑞》宣传海报


为了更好地宣传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当时的国家电影局副局长陈荒煤决定将董存瑞的形象搬上银幕,并由赵寰、董晓华与当时的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剧院创作室主任丁洪3人组成了一个《董存瑞》剧本创作班子。3人经反复研究,决定从董存瑞参军一直写到他英勇牺牲。三人分别到董存瑞所在部队与家乡深入生活、采访,收集了大量资料。


在资料收集完后,3人开始了剧本的构思与创作。大家一致认为,银幕上的董存瑞应该是一代军人形象的缩影,因此在他身上应当充分反映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些军人的风貌。经过一番努力,3人终于完成电影《董存瑞》剧本的创作。


电影《董存瑞》的上映历程


《董存瑞》电影剧本完成后,当时的国家电影局将拍摄任务交给了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决定由导演郭维来执导这部影片。


在挑选董存瑞的扮演者时,郭维在众多前来试镜的演员中,一眼看中了来自华北军区文工团的张良。董存瑞生前存留的唯一一张相片是从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上抠下来的,张良的形象不但与董存瑞有些相似,而且试镜效果也不错。


电影《董存瑞》剧照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电影《董存瑞》终于在全国上映,且好评如潮。但也有人提出董存瑞在拉燃导火索时喊出的:“为了新中国,前进!”与事实不符的问题。事实上,这种基于事实基础上的虚构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情形的,并对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这一情节设计的批评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共鸣。


电影《董存瑞》炸碉堡的剧照


编剧赵寰在谈及此点时说:“1948年正是解放战争处于大反攻阶段,党中央发出‘五一’号召,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为了新中国,前进!’这句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电影《董存瑞》带来的积极作用


电影《董存瑞》在全国公映后,董存瑞的英名也由此传遍全国。为了纪念这位英雄,1956年冬,经国家民政部批准,隆化县决定修建董存瑞纪念碑。


董存瑞纪念碑


由于此前毛泽东曾为英雄刘胡兰题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隆化县通过民政部也请毛泽东为纪念碑题词。但毛泽东将题词一事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国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元帅,朱德于是为董存瑞纪念碑题写了“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董存瑞纪念碑上的题字


据民政部领导说:毛主席认为刘胡兰是群众,董存瑞是军人,所以由朱总司令为董存瑞题词比较合适。


1957年,电影《董存瑞》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选自《党史纵览》2007年第1期,本文略作删改。)


推荐阅读

年连宣|娃娃戏:印刷量60万张的年画,借用传统塑造新儿童

08-30  廿廿鹿

傅抱石和他的朋友圈

08-27 南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