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承宜宾历史文化 细细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宾文旅 2021-03-23




宜宾文化底蕴深厚

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

3000多年种茶史

4000年多酿酒史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200多年的岁月,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多彩、技艺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进宜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来细细品味这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与文明。



江安竹簧

传承人:何华一

江安竹簧工艺。

1973年,英国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竹簧,中国竹制工艺品。著名产地有浙江黄岩、湖南邵阳和四川江安”。


确实,江安竹簧工艺早已名声在外,它是四川省地方传统竹雕工艺品之一,是江安竹工艺的总称,是宜宾市乃至四川省的竹文化显著符号。


江安竹簧工艺在筷子头上雕刻的一对麒麟。


竹簧兴盛于明正德年间。江安竹簧工艺独具粗犷、质朴、精美的艺术特色,其表现形态为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装修等7大类上千个工艺产品,曾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江安竹簧工艺有别于国内上海嘉定、江苏金陵、湖南邵阳和浙江黄岩等地工艺,具有自成一格的个性特征。江安竹簧工艺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它保留了中国书画的笔墨趣味和韵致,是文化艺人审美追求的自然流露和实践,是艺术和生活高度统一的产物,同时,江安竹簧工艺的产品有明显的实用性,因此,它盛传不衰,绵延不绝。


宜宾街边的竹文化氛围营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华一说,只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才能叫做真正的传承。刻凿、拼接、粘贴、烟熏、皮雕、镂空、浮雕、圆雕、堆雕、分层粘贴、压合、镶嵌……这些多种多样的江安竹簧工艺技巧,都是在传承中发扬,在传承中绽放。


2008年,江安竹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19年江安竹簧技艺体验基地入选首批四川省非遗项目体验基地。



苗族蜡染技艺

珙县苗族蜡染作品。


蜡染,是我国民间传统印染工艺之一。史料记载,早在秦汉时代,勤劳智慧的苗族人民就已掌握了蜡染技术。


“罗渡苗民取蜡熔而绘于布,染后煮布洗蜡,成蜡染裙。”这是《珙县志·光绪版》对珙县苗族蜡染的记载,珙县苗族蜡染主要特点是图案精美,线条流畅,图案或重于写实,或写于意,点线结合,疏密相间,既夸张又富有人情味。


珙县苗族蜡染作品。


珙县苗族蜡染色彩以蓝白为主,偶有红、绿搭配,有的还点缀少量彩绣,清新如淡云蓝空的互托,明快如高山流水的旋律,古朴中包含粗犷,简略中蕴藏典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珙县地区的苗族同胞将蜡染成品做衣饰、百褶裙、围腰、卧单、枕巾、帐沿、门帘、包单、蚊帐等。


调蜡、碾布、绘图、渍染、去蜡……要实现珙县苗族蜡染的这些工艺,需要蜡锅、蜡刀、熨石、案板、染缸、清水锅等工具。2011年,珙县苗族蜡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贾氏微刻


贾氏微刻的第四代传承人,贾宗赤。


贾宗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贾氏微刻的第四代传人。


贾宗赤的曾祖父贾汉儒,曾在兴文县从事木板雕刻兼营印章篆刻,其所有篆刻印章均刻有边款,边款字体极小且独具风格,贾氏微刻由此开宗立派。作为第四代传人,贾宗赤的微刻技艺已登峰造极,2004年11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贾氏微刻荣获“金艺奖”。


1944年,贾宗赤出生于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从小随父学习书法和篆刻。1978年,贾宗赤开了一家修表铺, 这一开就是23年。表里的零件很细小,而且为了记录这个表是他修过的,贾宗赤修过的表,自己会在表里刻一个字作为记号,这也加深了他对微刻的兴趣,不断的练习,练就了其书法和篆刻技艺。


2002年,贾宗赤在一块碟片上以每平方厘米4300字的密度,刻完89000字的《庄子·老子》,创下微刻吉尼斯世界纪录,作品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收藏。2006年,贾宗赤开始在金片上刻整部《红楼梦》,历时3年,这部微刻巨作终于完成了。他在120块每块2厘米长、1.25厘米宽的金片上,足足刻了100万字,每平方厘米平均刻字上万个,再一次成功申报基尼斯世界之最。2011年5月,贾宗赤的贾氏微刻参加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2011年,贾氏微刻被列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




宜宾面塑

宜宾面塑。


宜宾面塑形成于清代晚期,因用材考究,面塑可长期保存。


揉、搓、拈、压、贴、拍,各色面团在十指中逐渐变成了一个个灵动可爱的形象,或人物、或虫兽,尤以三国、水浒、西游记等传说、神话、戏剧人物系列和帝王将相系列见长,宜宾面塑造型独特,既能实心塑造,也可空心塑造,其中不少优点,是别的面塑所不具备的。

栩栩如生的面塑形象。


经过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积淀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瑰宝,在我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宜宾旧州小学让面塑艺术走进课堂,专门编撰了教学校本教材,形成了独特的美育课程体系。孩子们在美术课、专业社团活动中,用面塑的形式表现宜宾本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民间艺术之美。为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面塑技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烈光还来到学校,给孩子们传授面塑艺术。


宜宾面塑扎根于四川,其艺术造型多展现巴蜀风土人情,承载了各个时期社会发展进程,表现出巴蜀不同时期的人文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艺术形式。2007年,宜宾面塑于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川南民居木作技艺

横江朱家民居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川南民居在清代从外移民来时,就很发达,多以穿斗式构架为主,这种构架在川南也称“立材房子”“穿架房子”或“穿架结构”。


川南民居以四合院为主,以叙州区横江、双龙一带的房屋为例,横江古镇就有三十二个四合院,还有的民居形式就是长五间转双耳房,也有三间房的。在黄葛有九洞桥的韦氏古村落、黄葛楠木林的陈塆头古村落、黄葛老母田的王氏院落还有大部分保存。其木作技艺精良,现保存的这类房屋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所建。


横江古镇民居。


川南民居串架房的榫头清丝按缝,穿片没有接头,当地俗话说,“小墨的枋枋,大墨的墨法”,墨法技艺在穿架房子中起核心作用,十分复杂,一般只有同一个师傅传承技艺的木工才认得,因为其作标记的字体均为师傅自创,一笔连续写成,看似一个字,实际上是几个字合拢在一起的写法,对师傅来说,既节约时间又分辨出每根木料在一座房子中的位置。

川南民居木工技艺建房没有图纸。其建筑过程中,推、劈、锯、改、打眼是基本功,建房首先要开丈竿,把楼牵的高度,挑的高度,檐口的高度,穿片的高度,柱的高度以及横梁的长度全部刻在这根竿上,方便下料和打眼不出差错。


上世纪80年代,平房出现后,对民居木工技艺减少,近几十年已基本没有修造串架房子了。川南民居,就好比北京的胡同,黄土高坡的窑洞,山西的晋祠,客家的土楼、羌族的碉楼,它饱含了浓烈的川南民众生活气息,对它的传承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乡愁。


2018年,宜宾市叙州区川南民居木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重庆旅交会宜宾旅游展风采
◇ 拓宽至67公顷,天池公园这样规划,你看行不行
◇ 宜宾这5个村被省上点名,快来看看有哪些?


内容来源丨宜宾新闻网

图文编辑丨陈雪

文章责编丨张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