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盲,比癌症都难治,知识也救不了
文 | 卢俊 编辑 | 金雀儿
无论是广场舞,还是最炫民族风;
无论是光头强,还是“社会人”佩奇;
无论是丝巾合影,还是乡村重金属喊麦;
无论是低调奢华田园乡村装修风,还是短视频城乡结合部气质……
不得不承认这种最强中国特色的复古气息和亚文化杂糅的审美风格,是当下中国的一种不可否认的审美“主流”。作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似乎有足够的理由来嘲讽这种深入骨髓的“土”。
然而,再自以为是的精英主义,我们每一个人也是这种审美水准公约数的一份子,我们身在其中,必不可能绝世独立。也就是说再不满意的社会审美水准,也是我们所有人共识的最终产物。既然我们认识到了这个深入骨髓的痛,就绝不能让这种痛在下一代身上继续流传下去。
众所周知,在人的诸多能力中,审美是一个完全靠后天习得的能力,它并不在基因里遗传,但却极易受到群体性的裹挟影响。
小时候,妈妈给穿啥你穿啥,青春期后大家穿啥你穿啥。每一个小时候的柴火妞都有一打不堪回首的照片。而我们只有欣赏过、感受过、体会过很多美好的事物之后,我们才真正有机会去理解美是何物。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很多确定性的逻辑性的算法将替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未来只有审美这种复杂算法才能凸显人类的独特价值,所以,未来更是一个审美导向的世界。
在未来,没有审美能力的美盲,不仅要承受无处不在的不能融入各种新部落的巨大风险,而且,审美能力甚至是判断未来一个人是否有用的基本标准。审美即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存与淘汰的金线,无论是职场工作还是恋爱婚姻,无论人际交往还是基因优化,没有审美能力,可能时时刻刻都要承受淘汰的巨大压力。
美盲,是一种新的无知
实际上无论是60后还是70后,乃至80后,我们小的时候都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审美养成的常规训练,跟我们朝夕相处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丰富的感官体验不仅没有广泛优质的滋养土壤,就连书本上的优质的美育素材都没怎么接触过,要不然为什么到今天为止,我们中小学的教材教辅乃至课外读物,还是那股浓重的挥之不去的乡土气息。
我不是在故意在吐槽中国东方审美,而是目前普遍的不讲究的、偷懒的、庸俗的设计和审美水准真的让人崩溃。美术、音乐等一切与审美有关的课程,始终被官方和民间公认为一种叫副科的东西,这个现象直到今天才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三四代人挖的坑,一两代人真的是填不完。
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多次强调,在未来知识已经被重新定义了:知识=体验×敏感度,我们大部分的记忆能力和存量知识的存储将被云存储所逐步取代,甚至代表逻辑思考的算法也将因云计算变成开源的基础设施,就像数千年前快速奔跑决定了我们是否可以存活,而今天的很多发达的交通设施不仅重新定义了位移效率,甚至还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体验一样包含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上升到同理心与分别心的人的感知能力敏感性问题,体验能力是基础能力,而敏感度是这个能力效应的系数。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体验和敏感度方面如果欠缺基本的能力,将在未来成为一个真正彻头彻尾无知的人。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作为新一代父母,我们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养育,然而好的教育本身并不是简单给予他们学习所谓新知的能力,或者简单教会他们高效学习的方法,因为,掌握某种确定性的存量性知识已经不是未来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了。不确定性的增量知识和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成为一个孩子未来最重要的竞争力。
自从中国社会进入高速增长之后的21世纪,我们这个国家现在最缺并不是高智商高学历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了,这个时代最缺的反而是那些有良知又有审美能力的新成长阶层。
但是,上一批所谓的社会中坚力量,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并没有创造一套在全球范围内有中国辨识度、且富有新时代特质的美学体系。近代社会以来,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日本、韩国等其他东亚发达国家。
无论是在工业品还是智能产品上的美学风格的创造能力,不仅没有继承好东方美学的优良传统,也没有真正做到有效地融合西方现代工业和信息社会的美学元素。说好听一点,叫做照猫画虎地所谓致敬一下,说难听一点就是:抄袭,这个现象在中国,绝不是孤立知识产权风气。
这个风气的源头,在于我们每个家庭的美育滋养意识薄弱。如果弄懂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美盲癌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木心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生活即审美,并非务必在殿堂
很多人问我什么叫美,什么又叫做审美,我试着做过一个回答分享给大家:美,是一种通过极致努力,实现的好。审美,就是认知这种好的水准和能力。
没有付出过程的好,并不是不好,而是并不是真正高级的好。所以,美和审美和养成并不是一种普通人必须通过专业的艺术学院的系统学习才会习得的技术,它实际上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之中,它是一种时刻伴随的思考方式,就是那种努力追求更好的精神规范,对多样性和丰富性兼容并包的能力。
回到本质来看,美就是信息的秩序感和多样性之间的高度动态平衡,审美就是认知、发现和实现他们的能力。我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都是不断地平衡多样性和秩序感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在无数个艺术或者生活样里,找到那些曾经以更多看待世界可能性的全新视角。
或许它是莫奈的模糊和光影;
或许他是毕加索的抽象和超现实;
或许它是宫崎骏的东方画风和配乐美学;
或许它是蒂姆·波顿的奇想与特立独行;
或许它是迪士尼与皮克斯的梦幻与美好;
或许它是涂鸦的即兴和多彩;
或许它是当代艺术的奇想和开阔;
或许它是一个小小的手工;
或许它是一个礼品包装盒;
或许它是个清新的午餐便当……
然而这一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几乎每一天都能接触和感知它们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里提到,我们的思维通常分为逻辑分析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其实就是艺术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思维,对拓展孩子的智力发展、丰富孩子的情绪记忆,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伦勃朗说:“绘画固然取决于你所看到的东西,更要取决于你怎样看它。”看懂艺术是有门槛的,给孩子的艺术启蒙,需要借助合适的书籍。两年前我在国内看到中信童书把法国最著名的青少年艺术普及MOOK(Magazine+Book杂志书)《DADA》引进到国内,并且在做一系列的面向未来的审美教育和艺术启蒙教育出版的努力工作。借此机会,我把他们做的相关图书列个书单,这个书单叫做《中信童书未来小公民艺术启蒙计划》,在当当网全部5折卖,我列出来,分享给大家。
1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
这套在法国风靡了27年之久的出版物几乎惠及了法国和欧美国家好几代人,这也与为什么时尚与设计以及优雅的生活方式在法国风行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套书在欧洲以及全球各地有几十种译文版本,也是这家出版商成立27年以来专注做的唯一的系列出版物。巴黎大学艺术系教授团队精心编撰,超过200册的世界艺术大书系。
博古通今,横贯各国,全球广受欢迎的艺术启蒙经典,诺一妈妈安娜给孩子的经典艺术读物。这套书几乎涵盖了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艺术门类,从古典艺术巨匠到各国艺术经典,我个人最喜欢第二集,有宫崎骏、迪士尼、涂鸦和蒂姆·波顿,这一集极具当代性和全球化视野,以及那种把艺术与生活融合在一个可以感知的综合艺术形式。
适合年龄:6+
名家推荐阵容:尹少淳(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首师大博士生导师)李力加(全国十大儿童美术教育家、浙江师大硕士生导师) 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 王易罡(鲁迅美术学院教授) 罗兰·皮让(前法国北加莱公立高等美术学院校长)
2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这相当于《DADA》的中国版,是一套为7岁以上直至青少年写作的中国艺术启蒙读物,也很适合亲子共读、及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成年人翻阅。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领衔主编,国内一流艺术教育团队精心编写,也将分辑出版,最终成为一个大的艺术普及套系。
适合年龄:6+
名家推荐阵容:陈丹青(作家、画家)阿克曼(孔子学院总部高级顾问、歌德学院前院长)张子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志庚(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熊亮(知名原创绘本作家)
3
点亮自然
这套书在中国卖了120万册,这是来自米兰的顶级艺术家,运用火遍全球的RGB视觉艺术,带你探索世界十大自然生态地:刚果雨林、安第斯山脉、东西伯利亚泰加林、塞伦盖蒂大草原、恒河流域……戴上三色滤镜,原本交织在一起的缤纷图案会发生奇妙的变化,隐藏于其中的野生动物和它们栖息的家园,会像变魔术一样呈现在你面前,带来不可思议的视觉震撼,为你开启一次重新发现世界的知识和艺术之旅。
适合年龄:5+
4
小小艺术家艺术启蒙绘本
“小小艺术家启蒙绘本系列”是一套为孩子设计的艺术启蒙书,一堂堂奇妙有趣的艺术启蒙课,带领孩子走进不可思议又杂乱无章的艺术王国。第一集辑共包含《来画画吧!》《来演奏吧!》《蒂兹和奥特的大画布》。在这里,绘画变成轻松有趣的游戏,演奏乐器变成天马行空的涂鸦,对创造力,个性和差异性的鼓励贯穿着这套书。
以上这几套书在我看来都像是一座座可以带回家的美术馆,也是一堂又一堂就在身边别开生面的艺术课。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之《清明上河图》
四色印刷大幅精致画作
美不胜收的名画长卷
“DADA全球艺术启蒙系列”之
《列奥纳多·达·芬奇》
专业的艺术史内容,精细的艺术讲解,严谨系统的艺术知识;
刻意回避复杂术语,语言通俗有趣,
轻松顺畅阅读,举一反三,看懂世界名画
贯通中外的文化通识
孩子不可不知的艺术经典
然而,从来没有哪一个机构像中信童书这样系统性地出版艺术启蒙书籍。我们也从来无法在家中系统地了解,这些身边艺术背后究竟是什么规则、逻辑与方法,创造了那些美妙而神奇的体验。不久的将来,布谷听听将为这套书开发完整的艺术启蒙艺术课程,分享给大家。
是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也非常想知道这一切,在这个美育和艺术启蒙书单面前,我真的非常非常想缩回去,重活一次,以治愈我似懂非懂人云亦云的审美无能恐慌。
我相信,在这样的土壤滋养下的孩子,未来的内在的审美素养就一定不会太差,而这种对自己有要求的思考方式,就足以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精致且美好。
布谷说说
当今时代,很多人在物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精神领域却极其匮乏,审美领域更是一片荒漠。
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老先生曾说:“我母亲是文盲,但却不是美盲。她选的衣料总是很好看,她善于搭配颜色。姑嫂妯娌们做衣服时都请她拿主意,表姐们出嫁前住到我们家由母亲教绣花。她利用各色零碎毛线给我织过一件杂色的毛衣,织了拆,拆了织,经过无数次编织,终于织成了别致美观的毛衣。我的第一件毛衣就是她用尽心思的一件艺术作品。”
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在参加全国两会时也提出建议,大力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全面提升中国设计水平。
由此可见美育的重要性,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审美,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准。
文中卢俊老师提到,生活的审美就是人生的艺术,从现在起,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拥有一颗善良真诚的心,相信便会由内心发出对美的感受与共鸣。
现在是我们疾呼整个社会重视美学教育的时候了,只有我们有了很好的美育,有了很好的美的审视标准和审美能力,我们才可以创造美,才可以保护文化,创造文化。
这是我们“小书局”栏目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大家推荐书单,之后布谷听听将在每周都会为大家精心挑选全国最优质的童书作公益推荐,希望大家喜欢!
撰稿人:卢俊
资深出版人,阅读专家,专栏作家,中国好编辑大奖得主,全国书业商会最佳策划人,世界500强公司高管,历任小中信童书创始人兼CEO,中信出版集团常务副总裁兼COO,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等职。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半价购买“小书局”书单全部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