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的格局,决定了15年后孩子高考的结局

华明玥 布谷学习 2019-05-29

文 | 华明玥  编辑 | 金雀儿

布谷听听耗时100天研究分析

找到50个高考状元家庭的10个共同点

今天是高考第二天,很多才上幼儿园上小学孩子的宝爸宝妈们可能觉得与自己无关,总觉得自己的孩子离高考还远呢。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最近大家都对“起跑线”这个词特别敏感,其实,即使十年寒窗是场马拉松,起跑线也是存在的,那就是孩子的家庭,简单点儿我们也可以翻译为“父母的格局”

而真正决定高考成绩的那些“功夫”,往往是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是在督促学习、追求成绩之外。

我们花费100多天,对全国范围内近50位历年高考状元的家庭进行了采访及分析。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为了分数不惜咬牙拼命的苦情戏,更多的是孩子们的单纯阳光、青春朝气,以及高分背后完善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与缜密的思维,即使卸掉状元的身份,这依然是群值得父母骄傲的孩子。

那么,他们的父母,是怎样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培养出这样智商高、情商高的孩子的?

我们发现,在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质,在这些家庭身上也都有10个共同点。


乐于助人的精神

一位状元告诉我们,从他记事起,就目睹爸爸业余时间帮邻里、同事修理电器,重装电脑,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人帮助。当孩子问爸爸这样做,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苦不苦时,爸爸笑着说:“助人,是精神上最愉快的事。比如,你同学不会的题目来问你,你去给他们讲解,其实你就充当了老师的角色,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你的理解,就比人家深入了一步。爸爸虽然是学电子技术的,可要不是同事、邻居坏了的电器来找我修理,我不会自学那么多,也不会锻炼到应有的动手能力。”

这样的教育多了,孩子就成了心胸宽广又有长远眼光的人,他会在学业上力争上游,因为唯有自己长了本事,才有资格助人;他也会在学习上力求甚解,因为这样才会深入浅出,教得懂别人。

从小学一年级起,凭着助人的热诚与信念,他一直是各科老师的小助教,同学们眼中的“难不倒大神”。


启示

助人,客观上利人,主观上却是提升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推动力。


情绪自控的能力

很多妈妈都有特别想大爆发的时候,但请记住:家长的脸色,不仅是考试成绩的晴雨表,更预示了等级分明的亲子关系。

一位考上清华的孩子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无论他是考班上第一名还是20多名,无论是他得竞赛一等奖,还是在初赛时就被淘汰,父母的表现都非常之云淡风轻,家庭气氛也从不大起大落——“从来没有看到爸妈气急败坏地斥责,或者得意洋洋地表扬我”。父母情绪自控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感染了孩子,让他体验到“胜不骄败不馁”并不是一句空话。也让他体会到父母对他的充分信任,以及“我们相信你会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行”的承诺。

如果你不能情绪自控,孩子一犯错误,或者成绩有反复,就用后娘般的语言辱骂孩子,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与牺牲都白搭,久而久之,家中就弥漫着不信任、不友善、不亲密的低气压。孩子对家长,惧怕多于爱戴,遵从多于亲密,请问这样一来,他什么心里话,遭遇什么困境都不会对你说了,损失的是谁呢?那些在试卷上模仿家长签名、开家长会都被孩子在外面雇人应付的家庭,难道不是家长难以“自控情绪”造成的恶果吗?


启示

先建立情绪自控的榜样,后面才有畅所欲言、宽松民主的亲子关系,这是相辅相成的。而波澜不惊的家长,才有可能养出心理上有韧性的孩子,这是孩子能面对12年寒窗的各种挑战的能量源泉。


享受思考的境界

一位高考高分生的妈妈是机械工程师,她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就像一组精密咬合的齿轮,大齿轮不肯转动,小齿轮也会怠惰。” 

在孩子面前,父母若是乐意开动脑筋、全心享受思考过程,孩子也会享受到思维小马达飞转的快乐。

那些一升入高年级就埋怨课程太深,总在及格线边缘徘徊的孩子,有什么共同特征?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懒得发问、懒得思考、懒得动手。

这种视思考为“受苦”的孩子,你去看看他家里,多半也会拥有一对吃饭靠外卖、购物靠淘宝、清洁靠保姆的超级怠惰父母。他们不看书不读报,从不会在网上为学习付费,成天打游戏或只看脑残电视剧,人生的最高理想就是“混”。他们声称自己的记忆力比金鱼还短,数学能力只剩下算麻将牌,绝对不能靠考证学习改变命运。对孩子的功课,他们的评价是“太难,让人脑壳疼。不晓得学那么深干嘛。”

试想,有这样的家长,还能教导出视思考为乐趣的孩子来吗?

曾经荣获数学界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等三个世界顶级大奖的丘成桐先生,小时候是相当调皮捣蛋的,他少年丧父,家境不好,为了贴补家用还逃学去捕过鱼,但为什么最后他创造了中国人在数学领域的奇迹?因为他自己说:“热爱思考的天性,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只要手上有难题,我走路想、吃饭想、洗澡也在想。”

以身作则、倡导思考的家长一样,经常带着孩子去科技馆争论奇异现象的本质,去天文馆思考光年、黑洞是怎么回事,看到雷电现象也会与孩子热烈讨论。家长认同思考带给人的变化,这就会培植起孩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培植起孩子终生学习的能力。


启示

在孩子幼小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却可以以自己的主动学习与勤奋思考,唤醒孩子对“自己想通问题”的兴趣。缺乏这种兴趣的孩子,多数会成为学习困难户、成长困难户。


劳逸结合,享受生活

现在有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孩子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把孩子的精力榨取得一干二净。他们不准孩子看绘本、看漫画、打游戏,不准他们打篮球、玩滑板、做义工。孩子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双休日就从早到晚都在上课。

然而,压得越紧,孩子的厌倦感就越重。因为人就像“橡皮筋”一样,有一个弹性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放弃与厌烦就占了上风。

而状元们的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点:12年寒窗苦读,是一个超长版马拉松,在这一过程中,合理地分配体力十分重要。唯有劳逸结合,才能挨过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撞墙期”。因此家长倒经常催促孩子:

“最近很久没有爬山了,我们去爬山吧!”

“那个101女孩的选秀节目真的很燃,周末我们一起来看王菊。”

......


启示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是排名表上的成绩,而让人有能力创造并享受幸福生活。那为何要把生活与学习对立起来?在认真学习的前提下,劳逸结合,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让生活充满幸福感,就是孩子心理上充满自信能量的基础之一呀。


善于表达爱

有意思的是,几十位高考状元的背后,并没有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一位考上北大的状元说:“在小升初的时候,因为要考上海最好的小学,我每天都很焦虑。妈妈看出来了,她每晚睡前都来与我抱抱,经常说,儿子,只要尽力,不管结果怎么样,妈妈永远爱你。”

另一位考上复旦大学的女生说:“爸妈都非常善于表达爱,在我们家,从来没有在晚饭桌上训孩子的习惯。全家人围桌吃饭时,都会互道辛苦,爸妈都会问我,学校发生了什么趣事,在那种朋友式的交谈中,我可以畅所欲言地把学校里发生的一切和父母分享,那是每天最轻松最温馨的时刻。”

他们的父母都意识到,浓浓的爱,才是孩子奋斗的动力。因为,只有孩子意识到,他出门闯荡,无论结果如何,父母都无条件地支持他;当世界上所有的门都为他紧闭时,唯有“家门”永远向他敞开,他都能得到治愈与安慰,这样的孩子才会不惧挑战与挫败。


启示

孩子成绩不尽如人意,表现任性乖张,多半是因为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内心冲突中消耗殆尽,而不能用在上进的地方。父母给予的爱与支持提供了足够安全的环境,孩子就有勇气自由探索。足够的宽容,允许不良;足够的坚定,纠正不良。这是爱的最高境界。


真诚而“节俭”地赞美他人

一位状元爸爸曾经抨击过现在流行的“竭力赞美式教育”。他认为,从孩子两三岁起,就空洞地称赞他聪明、漂亮、帅气,恨不得孩子会刷个牙、写个字,全家人都围观鼓掌,把他视为天才,这样的“泛滥式赞美”,让孩子的个性变得轻浮自满。在孩子上学之后,如果家长还改不了盲目赞美孩子的习惯,只会助长孩子在学习、成长中的轻敌思想,只会让他变成一个浮夸的“轻骨头”。

赞美就像教育中的糖,教育不可能没有“糖”的存在,但孩子只吃“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就像糖吃多了加速骨质流失一样,过多的赞美让孩子缺钙。也就是一旦这样的孩子遭遇挫折,甚至只是被老师轻轻地、温和地批评了一句,基本上就会受到致命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节俭式赞赏”,让他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他意识到,取得好成绩、成就一个阳光向上的自我,是自己的责任与本分,而不是为了向父母邀功、换取礼物。“节俭式赞赏”也让他意识到所有的成功都有短暂的时效性,过后,立刻在心态上从头开始努力,才会有持久的充实感与幸福感。


启示

当赞美不是廉价的糖果,而是孩子生命中熠熠生辉的钻石,因为来得相对难得,它所激起的喜悦,才会浸透孩子的身心,变成他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也将反推孩子,去强化他的正向表现,最终形成好习惯。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却不要把自己的责任一并推卸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孩子面临择校、升学、选班等比较重要的关口时,家长越俎代庖固然不对,然而,若是家长生怕孩子以后以“就是你来让我上这个学校的,我的一切不痛快都是来自这里”为理由,找借口不学习、不上进,就把定夺权完全“大撒把”推卸给孩子,这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大概很多人都认为若想让孩子好好学习,他必然没有做家务的时间,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跟孩子讲:“你只要负责好好学习就行,其他什么都不用管。”但是,几乎所有的被访家长都提到自己的秘诀是,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所有的孩子也表示自己会因此而受益。

一位考入上海交大的男生回忆说,小时候,不管是订牛奶这样的小事,还是升学择校,爸妈都把选择权交给他。举个例子,爸爸会对他说,牛奶可以去超市买,也可以订本地奶厂生产的瓶装牛奶。订牛奶的好处是,你会养成每天喝牛奶的好习惯,而且玻璃瓶反复使用也比较环保;坏处是,无论严寒酷暑,你都要下楼,走五分钟到奶站去拿牛奶。这对你的坚持性是个大考验。你能做到,咱们才能订牛奶。

结果,这位男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自己早起,去取全家的牛奶。他自己热牛奶喝、自己洗瓶子,用洗瓶子的水浇花。通过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自己选择结果的过程,他将这样的习惯坚持了12年。

这样的选择虽然是小事,但人生其实就是由无数次的选择而构成的,选择意味着承担选择后的结果,所以,选择即意味着责任。错误的选择会带来不堪的后果,与其到了面对重要抉择时才放手给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从幼儿园时起,就让他们一次次在自己的选择中,认识自己、学会承担,懂得取舍。在不断试错中学会选择是孩子一生的财富,千万不要剥夺了孩子拥有这一宝贵财富的机会。



启示

“扶上马,送一程”,是家长的职责所在,而最终,一定要把策马的缰绳交还给孩子。家长给予孩子的信赖究竟是否充足,直接影响了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意愿。而后者,才是成长的动力之所在。



身教重于言传

有意思的是,在采访中,状元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试想,如果你天天看手机,你的孩子厌学、不想写作业的时候,你训斥他有用吗?孩子多半会反驳说:“你们可以刷手机、打游戏、看网剧,只有我一个人在受苦,这不公平!” “你上次初级会计师的资格都没有考上,你有什么资格说我!”

因此很多状元家庭,父母很少有手机瘾、电视瘾,他们热爱阅读、经常在知识付费平台上学习各种知识,在单位也很有上进心,把图纸、文案、实验数据和参考书带回家加班。在状元家庭里,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一个从来不会自我建设、一心一意要孩子替她出头露脸的家长。


启示

说到底,身教重于言传,一个不懈努力、手不择卷、见多识广的家长,就是孩子战胜怠惰、厌学情绪的榜样,孩子看在眼里,心里自会有做事的分寸与自我要求。


爱运动,不熬夜

80%的高考高分生,家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一点:我们与孩子一起跑步、打羽毛球、花式跳绳,已经坚持十年以上。

运动仅仅是为了保证学习的体能与精力充沛吗?显然不是。

很多资深教师发现,坚持运动促成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毅力的塑造、吃苦耐劳精神的完善,持之以恒的运动带来的大脑供氧,以及运动能力的提升,还让孩子摆脱了倦怠与自卑心态,感受到由内而外的自信与喜悦。

此外,也许正是由于学习中并不崇尚“题海战术”,采访中八成以上的状元都表示自己从不熬夜,甚至备考时也会在12点之前就入睡。为了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这会倒逼着他们合理规划时间,提升单位学习效率,战胜拖延症。


启示

抽时间与孩子一同运动,是一种极好的互动交流模式,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督促、陪伴和爱。这种精神上的支持,让孩子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是战胜学业上的所有磨难和坎坷的重要动力。


看重孩子成绩之外的表现

除了学习之外,大部分状元的爸妈都表示自己还有更为看重的东西。除了人品、学习态度、遵纪守法等大是大非的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其他一切选择都基本为尊重为主:

● “高考前半个月,我还陪孩子一起看一场他心心念念的足球赛”;

● “孩子回家,我们从不过问成绩,只问他在学校过得愉快不愉快。只要这么一问,他就会打开话匣子。我们就会顺畅地交流”;

● “从幼儿园开始,有同学约孩子出去玩,我从不反对,只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回家;我也会主动邀请孩子的好友到家里来玩,与孩子一同准备好友们爱吃的美味佳肴”。

比起分数,爸妈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乐、幸福感……而这种长远眼光,其实战胜了孩子可能在标准化的学校教育中受到的忽视与伤害,最终让孩子成为光彩熠熠的个体。


启示

如果一味看重分数,教育反而会走进狭隘的轨道,走入牛角尖,成为不良亲子关系的导火索。而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看重孩子各种好习惯、好心态的养成,才会令孩子终身受益,而这,才是父母可以给予孩子的心灵财富。


  布谷说说

很多年轻妈妈想象中的高分生,一定是一脸的苦大仇深,一脸的生无可恋,一脸的思虑重重。

可是,如果你近距离接触过这些孩子,你就会体会到,他们脸上大写着的“轻松自在”四个字,是装不出来的,他们与父母之间,那种“多年父子成兄弟”“多年母女成闺蜜”的亲密,也是装不出来的。

真正的成长动力,来自从幼儿园起、从小学一二年级起,亲子之间建立的高度信任,来自踏踏实实又尽其所能的每一步,来自孩子“如果有来生,我还要选你做妈妈”的发自肺腑的肯定。

家庭气氛越是正向和愉悦,孩子越是生活在充满安全感的环境中,他的心理内耗就越少,他就越可能对学习与挑战充满兴趣。这才是他,从平凡到不凡的积累。

不妨问一问我们自己,这种积累开始了吗?完成了吗?

福利时间:助力青春·陪你高考

高考:第二天

最后一天领取高考福利:高考678青春录取吧!三天免费领此生必读名著《边城》《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

梦想终会被点亮,我愿做你的翅膀!

撰稿人:华明玥

双鱼座,学的是化学,搞的是文学,出版散文随笔集7部。家庭教育业余重量级选手,长期为各家知名家教期刊撰稿,发表家教类文章上百万字。独生女为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期间独立译著6本,现已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作者新书《欢迎来到小学六年级》即将面世。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教育干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