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家观点 | ​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提示:↑上方"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免费关注哦
本文转自: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作者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首批 “杰出学者” 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英语教育与高等教育研究。


郭英剑 教授

对当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① 

(本文发表在《外国语言文学》2019年第3期,第241-249页。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摘要:近年来,英语专业面临着来自学科内外的极大挑战与绝佳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质疑、批评与责难,呼唤英语专业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 一浪;另一方面,伴随着 “外语类专业国标” 的出台,“英语类专业的教学指南” 也会随之面世,而新文科、新外语等一系列国家层面上的改革,为英语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该如何面对英语专业所面临的质疑与批评?如何厘清现有的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各种不同观点?如何真正认识英语专业所具有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如何迎接新文科发展时期所带来的新挑战?这些是本文希望去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国标;英语专业;核心素养;跨文化能力;多语种 


1  我们该怎样面对批评 


英语专业面临批评与责难,似乎是从上世纪1990 年代开始的,此后,批评与质疑的声音几乎从未间断过。这也促使英语专业的改革一直在路上。到了近几年,这种批评的声音又在不断走高,且在去年 (2018年 )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最典型的 一轮批评,是去年下半年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  (2018) 的文章 “英语专业 ‘病得不轻’ ”与《文汇报》的报道 “大学英语缘何上了专业 ‘红牌榜’” (樊丽萍 2018), 以及网传的一系列文章与报道,这些对英语专业乃至大学英语的反思、批评与责 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在文章和报道中所提出的英语专业属于 “对不起 良心” 的专业的说法,更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我看来,这种种指责实际上蕴含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认真做出回应,也是本文所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批评英语专业?又该怎样看待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体现在哪里?英语专业的未来特色又表现在哪里?究竟该如何迎接新时代英语专业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怎样认识大学本科教育?  

针对上述批评,我想首先表达我的立场与观点,即不宜用对得起和对不起良心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专业。专业有优劣之分,但其兴衰与否,用 “是否对得起良心” 来做道德与伦理拷问,显然用错了词汇。因为即便是对办得好 (究竟什么算办得好另当别论) 的专业来说,也很难说它就一定对得起良心。想一想当年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不都是怀着对科学的执着之心去投身研究之中的吗?但当看到要运用到现实中时,几乎没有人没有负疚感甚至罪恶感。如果照此推理,那么他们之前所学的专业才是真正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呢。——当然,我们知道,不会有人这样去看问题。 


如果说英语专业 “病得不轻”,但人们也不难发现,“病友” 还不少。比如,如果以就业为导向认为英语专业有问题,那么,英语专业既不是最差也不是很差。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专业有病了,还真不能只怪这个专业,因为整个社会都 “生病” 了——今天的整个人文学科都有一种生存的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的产生源于一切都以 “有用与否” 为目标,或者说,现在的社会是一切都在拿 “实用” 做 衡量的尺度与评价的标准。雾霾之下,岂有完人?你又怎能去埋怨病人? 


话说回来,“对不起良心的专业” 这话缘于教育部领导在最近论坛上的讲话 (郑雪靖 2018)。看报道中领导讲话的前后逻辑,这句话很孤立,冒昧揣测应该不是其讲话的中心和重心所在。但我个人以为,虽然确有专业存在着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但对这样的指责当不得真。因为每一个专业都不是自生自长的,而是教育部门审批的。我甚至以为领导如此讲话也不过随意一说,并不当真,其中蕴含着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也未可知。如果真的当真了,一声令下直接撤销了相关专 业,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 


可能令人费解的是,全国总计 12 个学科门类超过 500 家本科专业,未见有一家站出来承认自己是 “对不起良心的专业”,为什么唯有我们英语专业的教授站出来 “认领” 责难呢?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这恰恰说明了英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长于思考、勇于反省、敢于认错并尽力自我修正的最大特征,而且突出彰显了 英语专业所追求的批评性思维能力的素养。是的,反躬自问,反省自身,发现自我存在的问题并直面改正之——这不充分说明了英语专业 (以及所有外语专业) 所带给人的巨大的影响力吗? 


但即便如此,我个人依旧认为,用是否对得起良心来评价一个专业不太适当。无论认为英语专业对得起良心还是对不起良心,都不仅没有对准靶心,更是连靶子也没有找到。 


反对用是否对得起良心来评价英语专业,并不代表着要掩盖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当下英语界的共识是,英语专业存在的现实问题不少, 面对的挑战极大。问题与挑战既有来自内部的质疑、批评与责难,更有来自外部的信息技术比如机器翻译带给整个学科的危机感。英语专业确实到了需要重新思考 “何谓英语专业” 的时候。 


2  何为英语专业?我们要培养何种人才?


当英语专业面临批评与挑战时,我们最需要回归本源,去追问这个古老的话题:什么是英语专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知道,按照外语类专业 “国家标准” 的定义,所有外语专业的 “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和区域与国别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② 对此,我的理解是,作为以外国语言为工具的专业,和以文学与国家社会、文化等为研究对象的专业,自然兼具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重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大胆承认且应该广泛张扬本专业所具有的这种双重特征,而不是在这两者之间摇摆不定,或者忽左忽右。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下,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常见的有关英语专业的争论,始终纠结于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与语言专业的人文性特征。坚持语言工具论者强调的是要学好语言基本技能,这固然无错,但却有可能因此丢掉了本专业所具有的人文特征。而人文论者强调外语专业的人文性,高度重视与倡导批评性思维与人文特征这自然是对的,但也有可能忘记语言为人所用的工具性特点。 


因此,在我们追问并重新认识 “何为英语专业” 的时候,有必要厘清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英语专业 (亦如所有外语专业) 是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的专业, 可谓双重价值并存。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前者是基础与特征,后者是保障与属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者缺一不可。 


由于英语专业 (亦如所有外语专业) 具有双重特征与双重价值,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也就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领域,他们既可以进入到应用与实用的行业之中,也 可以进入到人文领域之中。前者可以与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有关,可以与职业、专业与技术有关,充分发挥我们的语言优势,为所进入的行业服务;后者则可以在语言、文学及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同时也可以在同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哲学领域中发挥作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虽然英语专业有其实用性和工具性的一面,但其本质与核心之处还在于它是属于人文学科,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人文学科知识的人才。所以如此立论,是因为如果我们过分或者仅只强调英语专业的工具性特征,那么, 我们的专业就与诸如新东方这样的语言培训机构无异,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仅只是语言技能人才,与同样要学习英语技能的其他专业 (比如数理化等) 的人才 相比,我们的专业特色尽失不说,可能我们在英语技能上也难以与他人相比,因为在专业英语上 (比如法律专业、数学专业等的英语词汇、术语与话语,我们的学生并不掌握),我们的学生毫无优势可言。 


因此,对英语专业来说,我们当然要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使用语言工具性特征 的人才,比如可以进入各行各业发挥我们语言优势的各种人才,包括翻译人才;但需要指出的是,正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所有人文学科的专业一样,我们应该也必须正视这样一个 “严峻的” 现实:我们的主要培养目标还不单单是培养对社会有 “现世现报” 的 “有用人才”,我们更要为国家、社会与世界培养具有 包括有思想力、行动力、负责任等良好品质的公民——这,同样重要,也是对国 家、社会与世界的贡献。同时,我们应该也必须告诉公众的一个事实是:社会应该适当降低对英语专业等人文学科专业的现实期待,除了英语专业本身所具有的技术工具特征外,英语专业的内在本质并不是以着眼现实、培养实用人才为特征;我们应该也必须具有的对自身专业的自信心是:英语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其他专业所培养的实用人才一样,未来都需要自身进一步努力,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 的真正人才。 


3  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基本能力 


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英语专业的 “核心素养” 何在?我们这个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地方究竟何在?当下我们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几乎都千篇一律。无怪乎要培养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广博文化知识的 (复 合型) 外语人才,要熟练掌握运用外语听、说、读、写、译各项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外语语言、文学知识,通晓对象国的国家文化⋯⋯等等。从这些描述与其课程设置中,我们很难发现我们所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究竟具有怎样的 “核心素养”、 怎样的基本能力。 


所谓英语专业的核心素养,自然应该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是专业本身所独有的品质与竞争力的特质。在我看来,对于外语专业来说,我们的核心素养就是:“用外语去言说与写作。这里的言说,包括人们的日常说话,与他人交流、对话、讨论、辩论,以及公开演讲,包括学术演讲;这里的写作,包括日常的公务写作,包括一般信件、邮件、公函、新闻报道等,以及通常的学术写作,包括学术论文” (郭英剑 2019a: 17)。


我们的专业名称叫 “英语” 专业,其实质则是 “英语语言文学”。而所有被称为 “语言文学” 的专业,或者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阅读。换句话说,我们的专业与读书有关。甚至可以说,我们的专业就是读书的专业。但读外文书,进而让我们的学生学着使用英语进行言说与写作,训练他们用外语去发 表言说、演讲与从事无论是日常的说明文写作还是学术写作,必将成为我们最具特色和独有的品质与核心竞争力。


这种独特品质与核心竞争力,并非只是技能性的才能。在其背后,能够深刻反映我们所培养的人才的阅读与思考能力,体现他们的批评性思维能力,表达他们看待事物的真知灼见,展现他们所具有的世界眼光,传播人文情怀,既可以向中国讲好世界故事,也可以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同时,外语专业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能力,应该是其跨文化能力。2018 年年底,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守仁教授领衔的 “高素质外语人才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他们提出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构建跨文化能力培养模式,重新界定跨文化能力的概念,即在认知层面的跨文化知识、功能层面的语言融通、行为层面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责任感和思辨意识。③ 我个人很认同这样的理念,也认为他们所提出的 “跨文化能力” 是一个值得引起英语专业高度重视的新概念和新理念,而着力培养学生的 “跨文化能力” 则值得同行学习与借鉴。 


根据我的理解,这种跨文化能力是指在两种乃至两种以上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我们所培养的英语人才能够了解和理解两种及其以上目的文化的语言特征、 思想表达、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进而能够有效地与对方进行交流并达到交际和思想沟通的目的。这种能力,既应该成为英语专业人才所必备的异于他人的一种能力,也应该是我们作为语言专业的人才进入异域文化中所具有的一 种专业特长。 


4  只懂英语是不够的 


近年来,我对英语专业的思考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当下,英语专业的学生仅只懂英语这一门语言已经远远不够了! 


我们知道,在过去,当我们的国家还不那么开放,作为英语的学习者,自然成为了具有某种特权——话语权——的人,同时由于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极大需求,使得英语专业的人才——在我看来,主要是工具型的翻译人才——得到了很大的发挥余地。然而,在中国经过了 40 余年的改革开放,当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时候,当 40 余年来,中国高校强力推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多多少少掌握了英语或者其他外语,当中国不仅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从海外归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的时候,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少数小语种外 ——几乎全部丧失了那点在过去颇具优势的 “话语权”。 


换句话说,当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说英语或者外语的时候,当我们外语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那点语言优势越来越少的时候,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如果仅只把自己当做会翻译的工具型人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甚至可以说,当我们依旧把英语专业定位在工具型的翻译人才时,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甚至被未来的社会所淘汰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就在前不久,我随学校代表团出访了一趟欧洲。在这次访问中,我方人员全部使用英语,对方3个非英语国家的 6所大学的人员,也全都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全程无翻译。这次访问,使我深刻意识到,在世界范围之内,各个高校正在从常态化的国际交流走向全面的国际化。作为英语学者,让我深刻感受到的一点是,未来我们所培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仅只懂得英语,显然既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也无法保持自身专业的基本特征与核心竞争力 (郭英剑 2019b)。 


我们都知道,自从去年以来,我国开始提倡加强公共外语教学的改革,其目的是要为国际组织培养人才,但所倡导的改革方向与路径则是要培养懂专业、通 多种 (2-3种 )外语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④ 我个人以为,像这样的懂多语种的人才,要想从非外语专业中去培养,其实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倒是从英语专业 和其他外语专业进行着手,反倒有可能加速这些人才的早日脱颖而出。 


原因很简单,抛开外语专业学生的母语不谈,所有的外语专业其实已经是双语专业,因为所有外语专业都要开设二外。现在,只要加重二外的课程比例,强调二外的重要性,提高对二外的要求,那么,将任何一种外语专业的学生打造成双语人,可谓事半功倍。如果在二外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学习一定时间的三外, 那么,达到通多语种 (2-3种) 外语的人才,几乎是水到渠成。 


当然,外语专业的人才,要想成为国家与世界上所需要的其他领域,比如政治、外交、军事、国际组织等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学习其他专业性的知识,这有赖个人的努力。但我个人以为,相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 去学习 2-3 门外语,已经懂得了双语的外语专业的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就可以掌握第三外语,然后再去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那还是要容易得多。 


我们身处新的时代,而新的时代对外语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外语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定将是注重对多语人才的培养,这是时代的要求。

 

5  怎样应对当下的挑战与机遇 


面对当下英语专业所面临的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我个人以为: 


第一,要头脑清醒。所谓头脑清醒,就是既要有专业自信,也要勇于承认外语专业的局限性。所谓专业自信,就是要对我们外语作为专业的特点有充分的自信,同时,也要承认我们专业在当下的局限性。我特别想提醒学界中人注意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外语学科,其实是小众,国家真正需要的是我们的一个大众—— 即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生英语教学。因此,在外语专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我们在把握发展机遇的同时,要量力而行。 


第二,要张弛有度。我们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现在的我们, 如此迫切,如此紧张,是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人才的。大学是要 4 到 5 年才能读完的。因此,过于迫切,实在有悖教育的发展规律。本科教育急不得,要慢慢来。 


第三,要脚踏实地。我们经常讲,外语专业要培养既有国际视野,还要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我在思考的是,这样的目标应该如何落实在课程之中与平时的教育之中?如果我们能培养这样的人,那要比如国际关系学院干什么?因此,我想说的是,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能求大贪多,要实事求是,要脚踏实地。 


当下的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浪潮中,有诸多的宏大叙事与宏伟目标。这自然鼓舞人心,想想也令人激动不已。但激动的状态都只是暂时的,人不能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冷静下来,我们要想一想,所有这一切最终都要落实在我们的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之中。无论多么崇高多么宏大,最后都要落实在基础技能课程,落实在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诸多课程之上。但令人充满希望的是,现在的英语专业的确面临着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这无疑需要我们所有的英语专业同仁共同努 力,迎接挑战,砥砺前行。 



注释:

① 此文根据本人在西安“第十三届全国英语类专业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② 参见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https://www.sohu.com/a/227935754_507486 (2019年2 月20日访问)。 

③ 参见

https://webplus.nju.edu.cn/_s249/e7/73/c4546a321395/page.psp (2019年2 月2日访问)。 

④ 详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19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 

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126/c1006-30591682.html(2019年2 月3日访问)。

 


References [参考文献] 

Cai, Jigang (蔡基刚). 2018. English program: “Seriously ill”. Wen Wei Po. Nov. 6. [2018, 英语专业 “病得不轻”,《文汇报》,11 月6日.] 

 

Fan, Liping (樊丽萍). 2018. Why College English on the “Program Blacklist”?. Wen Wei Po. Nov. 30. [2018, 大学英语缘何上了专业 “红牌榜”.《文汇报》,11 月30日.] 


Guo, Yingjian (郭英剑). 2018.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3): 66-67. [2018, 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的翻译与传 播.《当代外语研究》第3期: 66-67.] 


Guo, Yingjian (郭英剑). 2019a. On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future trend of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 (1): 15-19. [2019, 论外语专业的核心素养与未来走向. 《中国外语》第1期: 15-19.] 


Guo, Yingjian (郭英剑). 2019b.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international exchange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China Science Daily. May 15. [2019, 高校:从国际交流走向国际化.《中 国科学报》,5月15日.] 


Zheng, Xuejing (郑雪靖). 2018. Programs “without a clear conscience” should be suspended. Guangming Daily. Nov. 5. [2018, 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光明日报》,11 月 5日.] http://m.gmw.cn/ 2018-11/ 05 / content _ 31906927. htm  (2019年3 月20日访问).


 

Reflections on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Progra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nglish Program is facing great challenges and excelle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discipline. On the one hand, questions, and criticisms from the internal call for the reform of English Program.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National Criteria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and the soon-to-be-released “Guidelines for English Program”, a series of reforms at the national level, such as New Liberal Arts and New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will provide grea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rogram.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how can we face the challenges and criticisms? How to clarify the existing different views? How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e competence and basic abilities of English majors? How to meet the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iberal Arts? These are the questions that this paper intends to address. 


Keywords: National Criteria; Foreign Language Programs; core competence; cross-cultural abilities; English Program

声明:除特别注明原创授权转载文章外,其他文章均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告知删除,谢谢

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写作研究与教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