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魔咒

芥末老生 看鉴 2021-10-16

钱不是万能的,可没钱却又是万万不能的,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地主家没了余粮也只能去要饭,天下最大的地主——至尊的帝王缺钱了之后,也一样会分外困窘。

图片来源于《大秦帝国》


公元前620年周襄王去世时,王室的财政极为拮据,以至于连为他办理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继位的周顷王被逼无奈,只得派人去鲁国打秋风,等他收到鲁国送来的钱、给老爹下葬的时候,都已经是襄王死后第二年的二月了。

有了他的前车之鉴,此后的历代君王在遇到囊中羞涩、朝廷财政出现极度困难的时候,大都会找来理财高手,通过实行变法——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捞钱术——来更快更多地聚敛财赋充实国库、以图自救。  


01
商鞅变法:弱民、贫民、疲民
商鞅的逻辑是:国家要想强盛,就必须让百姓始终保持贫困的状态。百姓只有贫穷了,才会有求富的动力。所以,必须竭力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一来,才会重新激发他们的求富动力,从而给王国持续地输血、保持国库收入充足。

图片来源于《大秦帝国》



02
汉武帝变法:与民争利
汉武帝任用桑弘扬,先后将铸钱、煮盐、冶铁和酿酒等几个利润极为丰厚的行业通通实行国有化,让国家成为百姓的唯一交易方,国家想怎么涨价就怎么涨价。

图片来源于《汉武大帝》


后来又颁布了“算缗令”和“告缗令”,进行财产清查,直接从民间掠夺财富,几年之后,朝廷国库为之一饱,而财产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家却已大都破产


03
孝文帝变法:皇帝与豪强平分地租
北魏年间,由于长期战乱导致百姓大量依附于地方豪强,国家赋税收入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北魏孝文帝变法实行均田制,把土地国有,再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政府缴纳租税。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豪强地主的土地,虽然在名义上被收归了朝廷,但随后又被“还授”给他们,实际上根本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变法的目的实际上就是从豪强地主手里抢夺百姓、为朝廷抢夺赋税来源,皇帝和地方豪强平分了百姓的地租。


04
两税法:苛捐杂税全部合法化了
安史之乱后,在唐德宗时期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了原有的租庸调制,一年分两次,以收金钱为主来征税,称为"两税法",这一制度以货币计征税收开创了税史之先河。

图片来源于《舞乐传奇》


然而就是这次号称给富人加税,帮助穷人减轻负担的变法,在征税时,不在国家法律规定之内的苛捐杂税,也全部并入了“两税”

此外,又经常将税款折成实物,由于物价变动和折合中的问题,造成百姓所纳实物远超过原来的货币税额,百姓在“实物-货币”的兑换中,被朝廷收了汇率差价。


05
王安石变法:国用饶怎会民不加赋?
王安石号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但是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古代,财富有一个大致的极限值,官家多了,百姓必然就少了。

比如青苗法,是强制摊派,跟今天国家强制你借高利贷一样,不管你缺不缺钱。

图片来源于《苏东坡》

当神宗的儿子哲宗继位时,中央财政盈余总计竟然已达一亿贯以上了。

王安石变法压根儿就没有失败,但结果却更糟糕。


06
一条鞭法:百姓负担不减反而大增
在王安石变法之后500年的明朝中期,张居正开始推行一条鞭法,就是把各种名目的赋税、捐税和摊派,合并之后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

图片来源于《张居正》


按说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应该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却为朝廷打开了一条可以随心所欲地“加派”银两的大门。

经被合并在一起的苛捐杂税,很快又在“一条鞭法”之外以相同的名目再度出现,由此给百姓带来了加倍深重的负担。


07
摊丁入亩:大德政?
清朝雍正时期,将了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丁银)彻底废除,而并入土地税,这即是所谓的“摊丁入亩”

图片来源于《雍正王朝》


这个变法是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使百姓生活因之得到改善,在随后的百余年间人口增长翻了四倍。

然而这一被雍正皇帝自诩为“大德政”的政策,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许多本来与田地无关的课税也并入了田赋,又给百姓增加了更沉重的负担,许多不堪其扰的百姓不得不四处流亡。


08
兴亡皆苦
开启和推动变法的官员们,无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肃肃宵征夙夜在公,清除时弊罔顾结党营私之流言,鞠躬尽瘁虽肝脑涂地亦在所不辞。

图片来源于《清平乐》


作为制定制度的决策者,他们是所处的那个时代最明智、最有权威的人,但也不可能设计出一套完美无缺的规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地预见所有的可能性。

然而通常,不到危机最严重之时,当权者也都不会采取断然措施对旧有制度加以改变。

而且变法的时间一久,就又会再度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惨痛景象。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变法,不是抱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目的,它们的本质只是统治者们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行将崩溃的皇权续命的奋力一搏而已,而对税负的公平却毫无兴趣。

图片来源于《大明劫》


各种各样的变法本着再穷不能穷朝廷、再苦不能苦皇上的原则,只求增税而无意于公平,只求迅速敛财而不顾及民间疾苦,老百姓的福祉是完全可以被牺牲掉的,而统治者们却不会对此报以丝毫真诚的同情与怜悯。

正如备受后人推崇的、一直奉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文景之治”,其实并非是当权者有意而为的慈悲之举,而是基于百姓手中实在没有资财可以征税的无奈。

又如宋神宗在谈到程昉淤田破坏民田案时所说:“若果淤田有实利,即小小差失,岂可加罪?”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才是变法的真正目的,神宗真正在意的是朝廷通过淤田所能得到“实利”,而老百姓因此遭受的损失与此相比那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小差失”罢了。

图片来源于《清平乐》


天下百姓的最大愿望,毋庸置疑都是希望能过上“衣食无忧,富足充裕”的生活,然而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在数不尽的华美辞章装点起来的强盛王朝背后,却是数不尽的流离失所的哀鸿和路边倒伏的饿殍。

无论社会是治平还是离乱,无论王朝是兴盛还是败亡,对于帝制之下的庶民百姓而言,命运其实并无不同,区别仅仅是被收割时的力度和尺度而已。

于是,这些因变法之后从百姓身上搜刮抢掠到无数财富而得以残喘,却又对百姓视之如草芥、弃之如敝屐的大小王朝,最终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只得引颈坐待那把始终悬在头顶上的利刃无情斩落的一刻到来。

图片来源于《大明劫》


回想当代中国一举废掉“农业税”,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经济增量较多;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我国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国家,所以才有这样的魄力。

一句话,这个时代或许会被未来超越,但却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代。

参考资料:
中国历代变法真本质

芥末老生



更多精彩内容,戳下面
朝代:秦朝 | 唐朝 | 宋朝 | 明朝 | 清朝
  闲谈:苏轼 | 吕雉 | 韩信 | 猪毛 |慕容复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